小學低年級小朋友在接觸到漢字的時候,經常會出現漢字混淆不清的情況下,尤其是這四個字:“作、做、坐、座”。現在王老師用這一篇文章給你分析得清清楚楚~
“做” 和“作”“作”和“做”,都是常用字,音同,有時通用,所以使用時讓人犯難,不知該用哪個字。作,是古老的字作這個字,很早的時候就有,最初的含義是“起、發生”,像現在我們仍然使用的“振作”、“一鼓作氣”、“槍聲大作”中的“作”,都是“發生、興起”的意思。在這個意義上跟“做”不會打架,因為“做”無此含義。“作”和“做”,都有“從事”、“制作”、“充當”的含義,所以容易混淆。做,是後造字做字,最早出現在宋、元時代,當“即使”“播弄”“做作”講。到明代,“做”成了“作”的俗字,漸漸演變成為“作”的同義詞。“習慣上,具體東西的制造一般寫成‘做’,如‘做桌子、做衣服、做文章’。抽象一點的、書面語言色彩重一點的詞語,特别是成語裡,一般都寫成‘作’,如‘作罷、作廢、作對、作怪、作亂、作價、作曲、作戰、裝模作樣、認賊作父’。”所以,區分“作”“做”用法的一般規律是:1) 區别的基本标準是:是否是書面語,内容抽象或書面語言色彩重的詞語,一般用“作”,成語都用“作”。2) 做單音節動詞用,多數用“做”,少數用“作”的,其賓語内容也比較抽象。賓語是動名詞的(如:報告,調查,榜樣,處理,動員,貢獻),一般也用“作”。3) 表身份、成績、行為等義的“作為”,用“作”。4) 遇到沒有把握的詞,甯可寫“作”不寫“做”,但要做到局部(一篇文章或一本書)統一。
“坐”與“座”座是個名詞,而坐是個動詞。坐,是指古人雙膝跪地,把臀部靠在腳後跟上。這是本來的意思,後來指以臀部着物而止息:席地而坐,坐墊,坐騎。或者表示乘,搭:坐車,坐船。建築物的位置或背對着某一方向:坐落,坐北朝南。把鍋、壺等放在火上:坐鍋。物體向後倒:房頂往後坐。副詞a.空,徒然,如“胡為坐自苦,吞悲仍撫膺”;b.無故,自然而然,如“如若此,則鹽必坐長十倍”;c.遂,即将,如“寒英坐銷落,何用慰遠客”;d.深,如“感此傷妾心,坐愁紅顔老”;e.正,恰好,如“西村渡口人煙晚,坐見漁舟兩兩歸”)。座,本義為座位,供人坐的地方,也指位置,座次。又例如:寶座(指帝王或神佛的座位),上座(坐位分尊卑時,最尊的坐位叫上座),落座(坐到位置上),滿座,空座,首座,末座,樓座,茶座,專座,雅座。聰明的你學會了嘛?是不是這下再也不會混淆了?
“的、地、得”記憶小竅門一、“的、地、得”用法口訣大家都知道,”的、地、得“是連接文章中詞與詞,字與字之間的橋梁、所以,用對“的、地、得”,是非常重要的。為了規範“的、地、得”的用法,并易記好懂,容易掌握,在此提供一組用法口訣供大家參考。(一)的地得,不一樣,用法分别記心上,左邊白,右邊勺,名詞跟在後面跑。美麗的花兒綻笑臉,青青的草兒彎下腰,清清的河水向東流,藍藍的天上白雲飄,暖暖的風兒輕輕吹,綠綠的樹葉把頭搖,小小的魚兒水中遊,紅紅的太陽當空照。左邊土,右邊也,地字站在動詞前,認真地做操不馬虎,專心地上課不大意,大聲地朗讀不害羞,從容地走路不着急,痛快地玩耍來放松,用心地思考解難題,勤奮地學習要積極,辛勤地勞動花力氣。左邊兩人就使得,形容詞前要用得,兔子兔子跑得快,烏龜烏龜爬得慢,青青竹子長得快,參天大樹長得慢,清晨鍛煉起得早,加班加點睡得晚,歡樂時光過得快,考試題目出得難。
(二)“的、地、得”快闆的地得、的地得,用作助詞都讀de.作文寫話用不準,朗讀往往會念錯。有趣的活動、綠的樹,活動是事,樹是物。事物前面用的字,小朋友們都記着。認真地想、快快地跑,想跑看摸是動作。動作前面用地字,位置千萬不要挪。看得清,記得準,唱得好,飛得高。動作後面用得字,補充說明要記牢。(三)“的、地、得”用法簡要口訣名詞前面“白勺”“的”,動詞前面“土也”“地”,形容動後“雙人”“得”,當作助詞都讀“de”。“的、地、得”用法小析“的”後面跟的都是表示事物名稱的詞或詞語,如:敬愛的總理、慈祥的老人、戴帽子的男孩、珍貴的教科書、鳥的天堂、偉大的祖國、有趣的情節、優雅的環境、可疑的情況、團結友愛的集體、他的媽媽、可愛的花兒、誰的橡皮、清清的河水......“地”後面跟的都是表示動作的詞或詞語,如:高聲地喊、愉快地唱、拼命地逃、瘋狂地咒罵、嚴密地注視、一次又一次地握手、迅速地包圍、沙沙地直響、斬釘截鐵地說、從容不迫地申述、用力地踢、仔細地看、開心地笑笑......”“得”前面跟的多數是表示動作的詞或詞語,後面跟的都是形容事物狀态的詞或詞語,表示怎麼怎麼樣的,如:走得很快、踩得稀爛、疼得直叫喚、瘦得皮包骨頭、紅得發紫、氣得雙腳直跳、理解得十分深刻、樂得合不攏嘴、驚訝得目瞪口呆、大得很、掃得真幹淨、笑得多甜啊......“的、地、得”的用法補充說明1、如果“de”的後面是“很、真、太”等這些詞,十有八九用“得”。2、有一種情況,如“他高興得一蹦三尺高”這句話裡,後面的“一蹦三尺高”雖然是表示動作的,但是它是來形容“高興”的程度的,所以也應該用“得”。
例句分析,明确用法這裡有一組含有“的”、“地”、“得”的例句如下:蔚藍色的海洋,波濤洶湧,無邊無際。向日葵在微風中向我們輕輕地點頭微笑。小明在海安兒童公園玩得很開心。總結:1、“的”前面的詞語一般用來修飾、限制“的”後面的事物,說明“的”後面的事物怎麼樣。結構形式一般為:修飾、限制的詞語 的 名詞。2、“地”前面的詞語一般用來形容“地”後面的動作,說明“地”後面的動作怎麼樣。結構方式一般為:修飾、限制的詞語 地 動詞。3、“得”後面的詞語一般用來補充說明“得”前面的動作怎麼樣,結構形式一般為:動詞(形容詞) 得 補充、說明的詞語。“的、地、得”的讀音“的、地、得”是現代漢語中高頻度使用的三個結構助詞,都起着連接作用;它們在普通話中都各自有着各自的不同的讀音,但當他們附着在詞,短語,句子的前面或後面,表示結構關系或某些附加意義的時候都讀輕聲“de”,沒有語音上的區别。但在書面語中有必要寫成三個不同的字,這樣可以區分他們在書面語用法上的不同。這樣做的好處,就是可使書面語言精确化。“的、地、得”用法不同,意思有别“的”、“地”、“得”附着在詞或詞組後面,在句子中起結構作用時,都讀作“de”,在書寫時卻要寫成三個不同的字,所以非常容易發生混淆。用得對,意思表達就明确,用得不對,有時也會産生意思的變化。比如:看了這場電影,她激動得哭了。看了這場電影,她激動地哭了。這兩句話從表面看隻是一字之差,但意思不完全相同。前一句強調“激動”,“哭了”是對激動程度的補充說明。後一句主要是陳述“哭了”,“激動”是對哭的樣子的修飾。因此兩句用了不同的“de”。短語練習:給短語填上“的”“地”“得”猛烈( )北風 勝利( )到達慘痛( )教訓 憤怒()聲讨鮮豔( )紅旗 勇敢( )戰士迅速( )前進 耐心( )說服豐富( )經驗 熱烈( )慶祝巨大( )變化 積極( )參加分析( )透徹 服務( )周到廣泛( )閱讀 描寫()生動貫徹( )及時 畢生( )精力觀察( )仔細 感動( )流淚答案:猛烈( 的)北風 勝利( 地 )到達 慘痛( 的 )教訓 憤怒(地)聲讨鮮豔( 的)紅旗 勇敢( 的 )戰士迅速( 地)前進 耐心( 地)說服 豐富( 的 )經驗 熱烈( 地 ) 慶祝 巨大 ( 的 ) 變化 積極( 地)參加分析( 得)透徹 服務( 得)周到 廣泛( 地 )閱讀 描寫(得)生動貫徹( 得)及時 畢生( 的 )精力觀察( 得)仔細 感動( 得 )流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