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心理學讓對方自我懷疑

心理學讓對方自我懷疑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14 00:06:54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

老祖宗的智慧是無窮無盡的。無論時代如何發展,那些流傳下來的老話,始終能将真理剪破,彰顯出人世間的真相,為後世來者以啟發。

比如老話講:金無足赤,人無完人。

99%含金量的金塊中,仍然含有1%的雜質,絕無可能純淨無暇。但這并不妨礙它作為貴重金屬,被人們争相納入收藏的角色地位。

至于人,就更不用說了,其複雜多變,機器AI進化30年也趕不上。

所以,老祖宗對人的識别曆來有之。

好人、壞人、不好不壞之人、聖人、惡人、十惡不赦之徒、至純至心者等語言稱謂,都是近千年曆史中,人們對自身屬性的一種識别、分辨與歸類。

心理學讓對方自我懷疑(留意身邊的這一種)1

聖人之道,為而不争

老子在《道德經》寫到: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争。

利而不害的意思是,若一個人心存善念,就會給身邊的人,甚至其他生命體帶去更多溫暖和關愛;而不是損害他們、傷害他們。

這樣做,長遠看來不一定馬上就能獲得利益或得到好處,但是,老子說:天道好還。

一個人向外發送出什麼,即使人不回饋你什麼,天道也會回饋你相應的東西。

所以,隻要一個人能做到對他人“利而不害”,天道就會回饋你更多正向的能量。而這些正向能量必然會在無形之中,潛移默化地改變你的生命軌迹,并一步一步的,引導你走向更好的未來。

心理學讓對方自我懷疑(留意身邊的這一種)2

隻要你向外發送的,始終是愛和溫暖,那麼你周圍的能量場就會“境随心轉”,而這樣一來,你周圍最後呈現的局面,往往就是你想看到的。

那些來到你身邊的,也一定就是你最初就想得到的。

如果想達到聖人的标準,那麼就必須做到為而不争,就是在生活和工作中做好自己該做的,同時堅守原則,遵循天道、自然與社會規律。

千萬不要強求什麼,隻需淡定從容地面對一切結果就好,一個人如果能這樣做,天道是不會讓你失去所有的,而隻會讓你得到更多。

好人之道,慧人利他

所謂好人,通常是品行端正的人,善良的人。在《三國志·吳志·樓玄傳》中對好人的描述是:“舊禁中主者自用親近人作之, 彧陳親密近識,宜用好人。”

唐代段成式的《酉陽雜俎續集·貶誤》中說道:“ 豐樂不谄,是好人也。”

心理學讓對方自我懷疑(留意身邊的這一種)3

明代施耐庵在《水浒傳》第三七回中提到:“ 宋江道:‘慚愧!正是好人相逢,惡人遠離。且擺脫了這場災難。’”

好人還有一個别稱,叫做“和事佬”。

A與B發生矛盾或吵鬧,C不偏不倚居中調停。角色很好,但和事佬往往混淆價值觀念、是非黑白,為調停而調停,對于事情的解決起不到任何推動作用。

所以,在中文語境中,和事佬一樣的“好人”,含義和作用力通常不是很正面。

此外,好人并非簡單的不做壞事,那些不給别人帶來麻煩的人,隻是平常人;真正所謂的好人,一定是一個“利他主義者”,以及利已又利人的公益者。季羨林老先生就曾說過:考慮别人的得失利益,比考慮自己得失利益更多的人,就是好人。

心理學讓對方自我懷疑(留意身邊的這一種)4

在這個常識标準之上,我們對好人的辨識會相對容易。但身邊有一些好人,卻是需要人們去反思,甚至是防範的。

比如,曆史上著名的貪官和珅,曾經得到過乾隆皇帝的極度信任和重用。

哪怕乾隆知道和珅貪贓枉法,也從不處理他。因為對于乾隆而言,和珅就是個不折不扣的好人,為啥呢?


從乾隆皇帝角度來看,和珅在整頓财政、斂财積蓄方面,算得上難得一遇人才,他不僅能将大清帝國的财務打理得井井有條,還能通過創辦議罪銀制度,把貪官污吏手中的錢,不經過國庫,就直接搜刮到乾隆皇帝自己的小金庫裡,從而讓自己有了奢靡生活的花銷。

這樣貼心有手段的人,能不叫好嗎?乾隆皇帝能不喜歡嗎?

除此之外,好人和珅還是乾隆獨攬皇權的重要臂膀。

心理學讓對方自我懷疑(留意身邊的這一種)5

乾隆晚年時,雖垂垂老矣,但仍不肯将手中皇權下放給嘉靖帝,還是在群臣催促下依依不舍交出來的。然而,盡管交出皇帝寶座,但凡軍國大事和人事大權,乾隆皇帝還是通通自己來處理,不僅堅持每天臨朝,還通過和珅,操縱朝政,獨攬财政,讓嘉靖帝形同傀儡。

正是因為和珅一心一意為乾隆着想,幫乾隆辦事,在皇帝面前做足了好人的本分,因此,乾隆對于和珅的貪贓枉法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對于乾隆而言,和珅是實打實的好人,對自己有用的人,但是對于一個國家和老百姓而言,和珅卻是十惡不赦之徒,不僅應被拉垮下台,更要嚴加防範。

所以,關于好人壞人,關鍵看環境,看人。本質上,并無絕對。

心理學讓對方自我懷疑(留意身邊的這一種)6

在具體環境之下,每一個人看待人的标準和使用人的目的均不相同。

人人都是從自己的出發點去考慮問題,衡量事實的,所以,識别人性,并對好壞有所辨别,才是通透而睿智的處世态度與方法。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編輯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Cognitive psychology》

第一心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