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行不義必自斃但好心未必有好報?世界上的事情有兩種,一種即刻就能明白,而一種則一時半會兒不能明白不能明白則需要花費很長時間慢慢消化“獨釣寒江雪”的蓑笠翁很冷很慘,那是年少之時的感覺,後來發現這種從容豁達的孤獨,令人心向神往年少不知曲中意,再聽已是曲中人,或醒悟,或感慨,當然有的有時也有代價,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多行不義必自斃但好心未必有好報?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世界上的事情有兩種,一種即刻就能明白,而一種則一時半會兒不能明白。不能明白則需要花費很長時間慢慢消化。“獨釣寒江雪”的蓑笠翁很冷很慘,那是年少之時的感覺,後來發現這種從容豁達的孤獨,令人心向神往。年少不知曲中意,再聽已是曲中人,或醒悟,或感慨,當然有的有時也有代價。
春秋時期,禮崩樂壞,周室衰微,各諸侯國之間開始了互相兼并的戰争,各國内部統治者之間争奪權勢的鬥争也加劇起來。為了争奪王位,骨肉至親成為殊死仇敵。《左傳》記載《鄭伯克段于鄢》的故事,反映了王室之争的狀況。鄭武公之妻武姜生了兩個兒子,一個是後來的鄭莊公,一個是共叔段。武姜偏愛小兒子共叔段,多次向武公請求立為世子,武公不答應,後來封他為京邑太叔。共叔段住在京邑,但他居心叵測,沒把禮義放在眼裡,不斷加高城牆,把兩屬的邊邑改為自己統轄的地方,擴展邊界。莊公知道後說:“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意思是說,多做不義的事情,必定會自己垮台,你姑且等着瞧吧。共叔段修治城廓,聚集百姓,修整武器,準備偷襲鄭國,武姜打算開城門作内應。莊公聽到這個消息後,開始讨伐京邑,共叔段于是逃到鄢城,莊公又追到鄢城,打敗共叔段,最後共叔段逃到共國。莊公對武姜也很生氣,就把她囚禁在城颍,且發誓:不到黃泉不再見面!不過後來莊公後悔軟禁母親,但也不能改變誓言,就挖一條地道,挖出了泉水,從地道中相見,武姜非常感動,恢複了從前的母子關系。
這個典故有很多啟示,我認為家教問題總有現實意義。教育是立人之本,家庭父母的言傳身教是第一位的,對待孩子問題不能偏袒,不能縱容。共叔段不甘于父親安排做個普通的王爺,有非分之心,采取不義之舉,是罪有應得,但父母兄長都有責任。武姜作為鄭莊公和共叔段母親,應該公正對待兩個兒子,盡母親教育之責,不能親溺一個,疏遠一個,不能因為莊公出生時腳先出來,受到驚吓就厭惡他,給他取名“寤生”不待見他,使他得不到母愛,況且這不是莊公的錯。更不應幫共叔段謀權奪位,暗害兄長。鄭莊公作為兄長,老謀深算,城府極深。他對母親和胞弟的陰謀,早已心知肚明,卻一直按兵不動,擺出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鈎的姿态,欲擒故縱,最後師出有名。雖然作為國君,他精明強幹,運籌帷幄,對事情的發展洞若觀火,是一位深謀遠慮的政治家;但作為兄長,他對胞弟的越軌行為,不及時加以教導和勸阻,卻一味放縱,終于釀成母子決裂、手足相殘的慘劇。置親情于不顧,相煎何急。俗話講“老子終日浮水,兒子做了溺鬼。老子偷瓜盜果,兒子殺人放火。”這些問題,歸根結底還是鄭武公的問題,作為國君、丈夫、父親,平時教子無方,管妻不嚴,人前教子,背後教妻不夠,才是問題的根本。
多行不義必自從斃,對共叔段所做所為總結的鞭辟入裡,入木三分。有着幾千年傳統文化禮義之邦的中國,人們秉持禮義之教,弘揚傳統美德,做人為事,無論何朝何代總有一個民族精神支撐着文明進步。同時,也更應看到沒有情感的人生是荒蕪的人生。作為家庭要有好的家教、家風、家規,家人應該相互珍惜,相親相愛,相守相望,才能享受人世間最美的風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