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科技

 > 首次人工造雪

首次人工造雪

科技 更新时间:2025-01-22 17:23:06

首次人工造雪(從樹林裡背雪覆蓋賽道)1

魏慶華剛剛又經曆了一個不眠之夜,随着冬奧會臨近,這種工作強度已經成為常态。從12月27日11點半到第二天早上4點,他所在的山地運行團隊連夜對冬季兩項賽道開展壓雪和雪道開槽的工作。

“我們的主要工作是造雪、壓雪、制冰、切冰,還有場地的安全防護、場地設置以及物料運輸。”作為張家口古楊樹場館群山地運行經理,魏慶華有着近20年的造雪經驗,是個不折不扣的造雪專家。

首次人工造雪(從樹林裡背雪覆蓋賽道)2

魏慶華。南都記者 王凡 攝

出生在作家曲波筆下的林海雪原,黑龍江人魏慶華是國内最早接觸到造雪工作的一批人之一,他也見證了20年來中國造雪的變化:1996年,我國舉辦第三屆亞洲冬季運動會,把林子裡的降雪用編織袋背出來再覆蓋到雪道上,相當于“靠天吃飯”,到現在,中國已經有自主研發造雪機公司,正向歐美國家迎頭趕上。

生在林海雪原,與冬奧結緣

南都:能否簡單介紹下您的個人經曆?您是如何與冬奧結緣的?

魏慶華:我是黑龍江人,出生在張廣才嶺的林區,那裡也是曲波筆下的林海雪原,可以說在冰天雪地中長大,我也酷愛滑雪運動。1992年我大學畢業直接就到黑龍江亞布力滑雪場工作,一幹就是10年。2001年我離開家鄉,先後到北京南山雪場、張家口萬龍雪場工作,直到後來到雲頂樂園擔任副總裁兼滑雪場總經理。

說到和冬奧的結緣,早在2011年,張家口雲頂樂園就參與到冬奧相關的準備工作中,我作為雪場總經理也在冬奧會雪上賽場的選址方面做了一些報告工作。可以說從前期編寫報告到後來的籌辦,我都全程參與。到了2019年6月24日,我們的山地運行團隊就已經進入場館第一線工作。

南都:您所在的造雪團隊有多少人?

魏慶華:我們造雪團隊目前是52人,全部是中方人員,其中就有和我一樣有20多年造雪經驗的工作人員,我們不光有一流的設備,關鍵還有專業的人員。尤其是在過去的兩個雪季的測試賽中,我們對如何造雪如何維護都經受住了考驗,保證能為冬奧會造出高品質的雪。

南都:造雪方案如何出爐?

魏慶華:我們後台有精細的造雪、壓雪的方案,除此之外還有一系列應急預案。比如80厘米的雪,高溫融雪了怎麼辦?我們可以剝離10厘米,底下還是新雪;或者我們撒鹽,使雪面硬化。包括應對大風和暴雪等極端天氣,這些都是在雪場有多年管理經驗的人員和冬奧專家一起商量後出來拿出的方案。

南都:山地運行團隊還有一項工作内容是安全防護,能否介紹以下?

魏慶華:安全防護指的是在賽道的轉彎下坡處,如果運動員有摔倒的危險,我們要在一些地段設置必要的防護網和保護墊。

山地運行團隊也會參與到突發情況的處理中。比如運動員摔傷後,我們在場地會輔助醫療保障隊伍第一時間進行救助,進行往外運輸。賽時我們山地運行就從原來的造雪工作轉到其他崗位上,造雪工會以雪地摩托車司機的角色參與到醫療團隊的工作中。

首次人工造雪(從樹林裡背雪覆蓋賽道)3

這是12月12日夜間拍攝的正在造雪中的首鋼滑雪大跳台。新華社發

中國造雪20年:從靠天吃飯到自主研發造雪機

南都:您作為國内最早接觸到造雪工作的一批人之一,如何看待我國造雪技術的變化?

魏慶華:我一開始參加工作的時候,雪場沒有造雪系統,就是“靠天吃飯”。我還記得我們國家舉辦1996年第三屆亞洲冬季運動會的時候,還是把林子裡的降雪用編織袋背出來,再覆蓋到雪道上。

我真正接觸到造雪是2001年在北京南山雪場的時候,當時從奧地利的公司進口了一套整裝的造雪系統,我全程參與了這一套系統的安裝,當時第一次對造雪有了深入的了解。

造雪這一塊在國外技術比較成熟,近些年來在我國一些大型雪場的開發建設中,也都會引進國外知名品牌的成套造雪裝備,比如意大利的天冰造雪系統。

我國也有研發造雪機的公司比如卡賓造雪機、河南諾泰克造雪機等,和此前相比取得了很大進步,但現在整體還處在學習引進和消化階段,自主研發道路還比較漫長。

南都:國内在造雪系統上一直沒有取得很大的突破,是存在“卡脖子”的技術還是市場需求并不強烈?

魏慶華:首先,在技術細節上,我們還要做相當多的功課,因為像水的霧化以及臨界造雪、成雪質量等等,還要繼續追趕。

此外,市場的需求和供給我覺得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從市場規模上,現在我們還處在歐美國家70年代末80年代的一個水平,這跟人們的消費習慣和消費能力都有關系,我覺得可能還需要10年、20年的路要走。

近些年來,我國的滑雪旅遊人次從不到300萬到目前近2000萬人次,市場規模明顯擴大。

本次北京冬奧會舉辦後,市場的需求會更強烈,供給也就相應跟進。現在我們國家從東到西、從南到北推廣冰雪運動,包含室内已經有大大小小近800家雪場,特别是南方地區克服了時間、空間的限制,讓更多人接觸到了滑雪項目。

首次人工造雪(從樹林裡背雪覆蓋賽道)4

雪場正在人工造雪。新華社發

國内造雪人才和産業發展還不匹配

南都:造雪塑形的技術難度體現在哪?

魏慶華:技術難度包括風對造雪的影響,需要考慮如何讓更多的雪能落在雪道上。你還要對雪質進行有效控制,不同場地不同溫度下造雪對濕度的選擇也不同。

我也是冬季兩項的國際裁判,對标準賽場的标準和競賽的規則比較了解,賽場在造雪方面的設置尤其在關鍵區域的設置是非常精準的。前幾天,OBS(奧林匹克國際轉播服務主轉播商)跟我們提出要求,能不能在射擊的靶位區域造雪達到50厘米或更厚的80厘米。我們拒絕了這個要求,因此那個地方對厚度要求就是30厘米,高了會影響運動員比賽。接下來我們要做的就是進行“精修”,對賽道的寬度、雪的厚度都要再加打磨。

南都:現在國内造雪人才隊伍是否短缺?成為一名專業的造雪師要經曆怎麼一個流程?

魏慶華:現在人才跟産業的發展還是不匹配的,冰雪運動産業發展比較快,但人才的數量和質量都還沒跟上。其實造雪隻是其中一個重要環節,還有壓雪塑形工作,場地的塑形和雪道狀态的保持和養護。

要成為一個專業造雪師,你要熟悉雪場的工作、造雪機器設備、造雪原理。在什麼溫度、濕度、水溫下去造什麼樣的雪,這需要實踐的積累。

其實造雪師是一個技術含量比較高,又很辛苦的工作,需要經常在天寒地凍的環境下工作,除了有技術還要有熱愛。比如這段時間以來,我們山地運行團隊經常是連夜作業,像今天就工作到4點多,隻休息了兩個小時,我就又要去開會,到了賽時隻會更加緊張。

南都記者 王凡 發自張家口崇禮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科技资讯推荐

热门科技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