旨在對外推廣中國傳統文化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6月22日舉行開館儀式,并将于7月2日對外開放,成為全球繼北京故宮、台北故宮之後第三座故宮博物館。
近些年,為緩解博物院的接待壓力,提升博物院的文化遺産保護、展示傳播和服務觀衆的能力,北京、台北均在尋求新空間。2015年是故宮博物院具有曆史意義的年份,這一年,台北建成了“台北故宮南院”,北京确定了“北京故宮北院”設計方案,而時任香港政務司長的林鄭月娥與時任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霁翔共同促成了在香港興建香港故宮的計劃。
三地新故宮的建築風格要遵循怎樣的原則,以期延續故宮“文化血脈”的同時,對“中而新”的建築形式進行探索和實踐,備受世人矚目。
以下為“港院”、“南院”、“北院”的建築賞析,它們的同與不同,呈現出三地社會形态與文化深層結構的樣貌。
香港故宮
建築設計:嚴迅奇 | 許李嚴建築師事務所
香港故宮座落在維多利亞港旁的尖沙咀西九龍文化區,三面環海,樓高七層,另設一層地下室,占地約130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30000平方米。館内設有九個展廳,将用于展出金器、銅器、玉器、書畫及陶瓷等。其他博物館設施包括一個400個座位的演講廳、活動室、餐廳和商店。
博物館的設計将中國傳統的視覺與空間美學以現代手法重新诠釋。整體外形借鑒中國傳統器物“上寬下聚,頂虛底實”的美學特點,呈現出方鼎的獨特造型,營造出一種穩定而厚重的曆史感。
館内空間呈現“立體故宮”的形态:北京故宮的中軸線呈平面遞進,香港故宮借鑒此概念,方位則變為向上遞進,引領訪客向上參觀。在高層,向南可見中環,向西可見日落,香港島天際線及大嶼山的景觀盡收眼底。
中庭天花闆以現代手法演繹紫禁城屋頂琉璃瓦鋪設,形似輕紗。建築外牆以米金色為主,正門則采用朱紅色,門上整齊排列着玻璃門釘,呼應北京故宮的金屬門釘。
台北故宮南院
建築設計:姚仁喜 | 大元建築工場
台北故宮南院位于台灣省嘉義縣太保市,建築面積38332平方米。設計靈感源自中國書法中濃墨、飛白、渲染三種筆法,以三座流線形體交織而成,顯現出墨黑色行雲流水般的流動造型,也作為“龍”、“象”、“馬”文化象征的隐喻。
主建築外觀由36,000多片鑄鋁圓盤外挂于弧型牆面所構成,以現代數碼化的設計呈現古老銅器上的龍紋及雲紋。當陽光移動時,經由圓盤的反射,“在雲中移動的龍”會在此獨特設計的弧形立面上呈現出來,由此體現故宮的“帝皇氣質”。
步入大廳,碩大的帷幕玻璃“引入”東側優美的湖景。猶如龍骨的樓梯引領參觀者移步而上,抵達虛、實量體交會處之導覽空間,一系列的精美展示由此開始。
北京故宮北院
建築設計:張宇 | 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
北京故宮北院位于北京市海澱區上莊南沙河畔,總用地面積62.01公頃,總建築面積10萬平方米,将融文物保護修複中心、文物修複展示中心、文物展廳、宮廷園藝中心、非物質文化遺産展示空間等于一體。
故宮北院的“金頂建築形成一條軸線”方案,提取了故宮中軸線上太和門至三大殿的尺度,作為故宮北院中樞區的建築邊界,并将主要展覽功能置于中軸之上,寓意将故宮的天際線,以“金頂華蓋”的形式展現給遊客。
建築師引入了中國傳統殿、堂、舍、院格局,借助從中提煉的軸線、秩序和等級特質,凝聚成氣勢恢宏的博物館群落,體現華夏民族根基與精髓的“根”與“魂”,呈現一座“園林中的博物館”。
北院在布局上形成了東岸廣場、連橋步道、入口門廊、中央大廳、陳列展廳、濱水服務區、後花園區以及文物修複、文物庫房等一系列空間各異、流線多樣、内外呼應的建築秩序,以此向故宮緻敬。作為一個有中國古典元素的現代建築,也在向世人表達着中國的文化傳統和哲學思想。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