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所周知,中國古人的稱謂是比較有講究的,除了有姓和名,還有字、号、别号等。
李白,字太白,号青蓮居士,又被稱為李十二
通常,古人對平輩或尊輩稱其字或号,以示尊敬;自稱則稱名,以表謙卑。
例如:諸葛亮,字孔明,号卧龍,别人稱他為“孔明”或“卧龍先生”,而他對别人則自稱“亮”。
大概是覺得稱字、稱号還不夠尊敬,古人在人際交往中,還會稱“官爵”,稱“地望”(出生地或住地)。
例如:杜甫曾任左拾遺,所以人們稱他為“杜拾遺”;後又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被稱為“杜工部”,他的詩文集就命名為《杜工部集》。
又如:王安石是江西撫州臨川人,故被人們稱為“王臨川”,其詩文集便命名為《臨川先生文集》。
此外,在唐代,還流行一種别具特色的稱謂方式,這就是:以排行相稱!
這種叫法本身并不稀奇,從古至今,中國人在家族或家庭内部,家人之間都會這麼叫,比如阿大、阿二、老幺……顯得親切随便。
不過在唐代,這卻成為從官場到民間普遍流行的一種稱謂方式,并不限于家族内部,可以說已成為一種社會風俗。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又被稱為杜二
這在唐代詩文中體現得非常突出——
比如我們所熟知的、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中有句雲:“岐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這裡的“崔九”,即以排行相稱,指的是唐玄宗李隆基的近臣崔滌(崔澄)。
又如高适的《别董大》(“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詩題中的“董大”,即董庭蘭,乃盛唐開元、天寶時期的著名琴師。
再如白居易的《同李十一醉憶元九》,此詩題中的兩個人都是以排行相稱:“李十一”即詩人的朋友李杓直,“元九”即中唐詩壇上與白居易齊名的元稹。
等等。
而且,這種稱謂不單在男性中,唐代女子也有這樣稱呼的。
如杜甫的《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詩序中雲:“見臨颍李十二娘舞劍器,壯其蔚跂,問其所師,曰:‘餘公孫大娘弟子也。’”
這位公孫大娘的高徒,叫做“李十二娘”,和她師父一樣,都是以排行相稱。
白居易,字樂天,号香山居士,又被稱為白二十二
具體來看,唐人以排行相稱,可以細分為三種模式——
一是以姓氏加排行相稱,如前面提到的“崔九”、“董大”、“李十一”、“元九”等。
包括上述詩人也都有用排行的稱謂:杜甫被稱為“杜二”(如嚴武《巴嶺答杜二見憶》),高适被稱為“高三十五”(如杜甫《寄高三十五書記》),白居易被稱為“白二十二”(如劉禹錫《歎水别白二十二》)。
這是最常見的以排行相稱的方式,一般用于比較相熟的朋友之間。
二是以姓氏加排行,再加表示關系的兄、弟、叔、伯等,或表示性别的郎、娘等連稱。
前者如王維的《答張五弟》,“張五”即張諲,唐代書畫家,王維的好友;其年齡應該比王維小,所以王維稱他“張五弟”。
後者如上述“公孫大娘”、“李十二娘”;另外,唐玄宗李隆基也被稱為“李三郎”,武則天的兩個寵臣張易之、張昌宗則被稱為“五郎”、“六郎”。
韓愈,字退之,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又被稱為韓十八
三是以姓氏加排行,再加官職連稱,如:
杜甫又被稱為“杜二拾遺”(如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遺》),因為如前所述,他曾任左拾遺;
寫下“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李紳,被稱為“李二十侍郎”(如白居易《酬李二十侍郎》),因為他曾任中書侍郎、門下侍郎;
柳宗元則被稱為“柳八員外”(如皇甫冉《送柳八員外赴江西》),因為他曾任禮部員外郎。
等等。
與前兩種方式相比,這種加上官職的稱呼方式更顯鄭重、客氣,無論相熟與否皆可使用。
需要注意的是,排行有大小之别,按同父所生的兄弟排行,為小排行;按同祖或同曾祖的兄弟排行,為大排行。
唐人主要是按大排行,即一個家族同輩的人,分男女、依年齡進行排行。
如前述白居易稱“白二十二”、高适稱“高三十五”,這個二十二、三十五的排行,當然不是他們的同胞兄弟有那麼多,而是以同曾祖的兄弟排行來計算的。
柳宗元,字子厚,河東人,世稱柳河東,又被稱為柳八
這種“以排行相稱”的習俗,盛行于唐代,對後世也仍有影響。
比如宋代文壇上就延續了此遺風——著名詞人柳永稱“柳七”、著名文學家歐陽修稱“歐陽九”、大文豪蘇東坡稱“蘇二”,等等。
對于古人的這種稱謂方式,你怎麼看?
歡迎留言發表高見!
-完-
【如果你覺得不錯,歡迎點贊和關注我們,碼字不易,謝謝支持!】
相關閱讀:
匪夷所思!唐代大詩人李白“剔骨葬友”之謎
一代女皇武則天的奇怪尊号:“金輪皇帝”是怎麼來的?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