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那些詩意的古人,為今人采集樣本
豐子恺[中國]
楊萬裡:愛,讓人變小
為你讀詩:朱衛東 | 主播
背誦一百首最著名的有關夏天的詩 歌 ,不如夏 日 裡在池塘邊 靜靜地 觀察一個下午;念一千遍 “鋤禾日當午 , 汗滴禾下土 。 誰知盤中餐 , 粒粒皆辛苦 ”,不如去農村的田埂上看農民到底如何 勞作 ;在書齋裡識一萬種花朵的名字,不如走到自然裡去,聞聞花朵 真實 的香氣。
南宋詩人楊萬裡直到36歲,才明白這個道理。
對此,他作出的第一個反應是,把36歲以前的詩都燒了。一共一千多首,堪稱豐富,但都被燒光,一篇不留。
朋友們都為他可惜。那些詩裡,有“疏星煜煜沙貫月,綠雲擾擾水舞苔”,也有“坐忘日月三杯酒,卧護江湖一釣船”。這嚴謹的對仗,這詩意,不是很好嗎?還有,“露窠蛛恤緯,風語燕懷春”,一般人都看不懂,多有文化啊。還有“立岸風大壯,還舟燈小明”,挺好的呀,怎麼說燒就燒了。楊萬裡,你是不是瘋了?
楊萬裡沒瘋,他清醒得很。以前,他總模仿那些最有名的詩人寫詩,寫下的詩歌沒有自己的情感在裡面,都是前人的詩句,前人的情感。
楊萬裡決定,把自己以前所有的詩都燒了,重新開始。
楊萬裡決定,不再被那些著名的詩句束縛,徹底擺脫前人的影響,增強自己對自然的直接感受力。他不再閉門讀書,而是一次又一次走到自然裡去,觀察萬物,體會它們,并寫下它們。
他一改以往文風,不再用生僻的詞語,平平實實地寫下了:
園花落盡路花開,白白紅紅 各自媒。 莫問早行奇絕處,四方八面野香來。——《過百家渡四絕句》
他還走到孩童那裡,并帶着童真寫下了:
籬落疏疏一徑深, 樹 頭花落 未 成陰。 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宿新市徐公店》
在楊萬裡的詩歌裡,我們總看到一種變化,這變化是那麼迅速,隻被楊萬裡注意到了。他的筆,他的眼睛,好像一個敏感的相機鏡頭,把每一個微妙的變化都拍下來,寫下來,讓讀者看到。
楊萬裡一次次走進自然,走進兒童的心靈,也走進那些微小的事物。他寫下了《小池》。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這是夏天的小池塘,泉眼也許是太小,悄然無聲地流淌。作為詩人的楊萬裡卻說,這是因為泉眼舍不得細細的水流,一個“惜”字,珍貴不已。
樹蔭倒映在池塘的水面,它喜愛晴天和風的輕柔。嬌嫩的荷葉嫩尖剛從水面露出尖尖的角,早有一隻小小的蜻蜓立在它的上頭。
這是一首平常的詩,也是一首難忘的詩。
在今天這個時代裡,我們常常對龐然大物驚歎,追求一切都是大的、誇張的、顯而易見的。而在八百多年前的南宋社會,楊萬裡卻追求小,熱愛小。小池、泉眼、細流、小荷、蜻蜓,都是小的。在這細小裡,楊萬裡還發現了愛。
泉眼愛着細細的水流,因此便有了小小的池塘;水愛着樹蔭,讓它倒映水面;而樹蔭則愛着這晴柔的時光;荷花得到池水的滋潤,露出尖尖的角;小小的荷葉尖,也給蜻蜓提供了駐足的地方。
這麼一個夏天,這麼一個小小的池塘,這麼一個有愛的地方,被楊萬裡看見了,也被小小的蜻蜓看到了。“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楊萬裡仿佛也是一隻蜻蜓,他的目光永遠搜尋着那些别人所忽略的、最細微的美,等待着随時落下。
愛是真的,愛也是美的 。愛是一種傳遞,愛也是一種彼此的默契。
愛在泉眼裡,愛在樹蔭下,愛在池塘中,愛在小小的荷葉尖上,愛在蜻蜓的駐足裡。
因為有愛,楊萬裡的《小池》就不小了,它比許多詩人寫的沒有愛的大世界更大。而我,又想到楊萬裡的另一名句:“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别樣紅。”
愛,多大的世界,能把天空遮住,能讓荷花和太陽争紅。
楊萬裡說:“閉門覓句非詩法,隻是征行自有詩。”
意思是說,關起門來尋覓詩句不是作詩的方法,隻要走出門,到自然裡去,便會發現到處都是詩。
楊萬裡從此和36歲前的自己一刀兩斷,他找到了如何表達自己的方式。
他的腦子裡不再回蕩李白、杜甫、黃庭堅、蘇轼等任何人的詩句,那些他一再模仿的詩人都遠離了,而自然來到他的面前。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聽,用心靈去感受,并且帶着自己的全部情感和愛意。
本期内容由「為你讀詩」詩意生活研究院供稿
楊萬裡(1127—1206),号誠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縣)人。南宋著名詩人,與陸遊、尤袤、範成大并稱為“中興四大詩人”。因宋光宗曾為其親書“誠齋”二字,故學者稱其為“誠齋先生”。楊萬裡一生作詩兩萬多首,傳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譽為一代詩宗。他創造了語言淺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誠齋體”。著有《誠齋集》等。
梅子留酸軟齒牙,芭蕉分綠與窗紗
留言:在遼闊和微小之間,你如何選擇?
﹀
﹀
我們的知識如果都來自書本,而不是生活,是不是也是一種障礙?
這樣的知識結構會不會影響到我們去感受生命?
我們擡起頭來,想到的更多的是李白的月亮,杜甫的月亮,我們自己對月亮真切的感受在哪裡?
看楊萬裡的故事,讀他的詩歌,我想起老子說的 “絕聖棄智”“見素抱撲”。楊萬裡 放下書本,走向了身邊的風景,走向了孩童,走向了山川河流。
他寫:
梅子留酸軟齒牙,芭蕉分綠與窗紗。 日長睡起無情思,閑看兒童捉柳花。不嘗梅子的味道,是不知道它的酸,而且吃過後,餘酸還殘留在牙齒間的。楊萬裡品嘗了。
他又寫:
雨來細細複疏疏,縱不能多不肯無。 似妒詩人山入眼,千峰故隔一簾珠。不關切地注視那細細疏疏、飄飄灑灑的雨水,是寫不出這樣天真、有趣的詩的。
詩人說: “小雨啊,你下又下不大,停又不願停,是妒忌我欣賞那遠處的青山,所以故意要從檐下滴成一層珠簾,遮住千峰萬壑嗎?”
這是詩人的癡情語,也是孩子的天真 。楊萬裡寫了很多有關兒童的詩歌,而他,簡直要把雨當作頑皮的孩子來比喻了。
我們出生時,是一個孩子,什麼都不懂。那時雖然沒有看過書,但對世界的渴望是熱烈的,什麼都想嘗試。我們去踩水,摸魚,采花,追逐蝴蝶 ……那種感覺,真實而美好。等到長大了,我們反而被所謂的知識束縛了,不再對這個世界有驚奇、驚詫。
而沒有了驚奇,沒有了驚詫,也就沒有了詩歌。而我們,也就缺失了對這個世界最真切,也是最珍貴的感受。
撰文 | 湘人彭二
校對 | 西格瑪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