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趙小明 編輯排版:崔貫利
小明語錄
家庭教育的重要誤區:孩子學什麼與他未來做什麼,沒有任何關系。
承接上文:趙小明:熊孩子越來越不聽話怎麼辦?做對一件事,迎刃而解
01怎麼樣才能讓孩子聽話
我們接着上講關于一個家長的提問:“孩子們怎麼樣才能讓他聽話?”
這個問題上講已經給大家談了一個開頭和頂層設計了,今天我們接着這個話題,帶大家往下展開講一講。
關于“價值觀”這個話題,大多數人對于“價值觀”的理解都非常狹隘。很多人理解這個詞是從中學政治
課本上,或者是從哪本書上看到的。
很多人都把這個詞理解成和政治有關的話題,其實價值觀是心理學的研究内容。
互聯網時代和傳統時代有很大的不同,在傳統時代,特别是工業時代,是生産一個産品再把産品推銷給大衆。
所有工業時代的生産模式都是先把産品全部生産出來,大衆去買單。
在大衆買單過程中,你要承擔營銷、廣告和推廣費用,目前大多數公司、企業仍然是使用這種模式。
互聯網是一種什麼樣的模式呢?互聯網的特點是:我還沒有産品,但是大家因為統一的價值觀而聚合在一起,這個時候我按照你們的需求去按需生産。
02
價值觀認同
“價值觀”在互聯網時代群體心理學裡有完全不同的内容,價值觀不是今天互聯網時代心理學才有的。
大家都知道我寫過一本書《互聯網心理學》,那本書我對于互聯網時代人的群體心理效應提出了很多觀點。
互聯網時代群體心理效應最主要就是價值觀認同。
價值觀認同在我們國家過去工業時代之前就已經存在,一直都是孩子教育裡非常重要、必不可少的内容。
我曾經去過騰沖,導遊介紹說:“我們這裡有很多孩子考學都考得非常好”
騰沖是個非常邊緣的邊陲小鎮,基本在邊界線上了。
他們有很多學生考非常好的名牌大學,那為什麼這裡孩子在教育水平一般的情況下,卻考得很好呢?
我觀察到騰沖有一個和我們内地很多地方不一樣的東西,那就是它擁有大量的祠堂文化。
你們如果去過騰沖旅遊,你可能還見過一個特别大的祠堂,好像叫王家祠堂,它本身是個旅遊項目。
為什麼一個邊陲小鎮會有這麼多祠堂呢?
因為這個邊陲小鎮是古代一批一批從北方來的駐守邊防的軍人駐紮在邊境線上守衛國土、守衛國防。
他們很想保留北方的傳統,所以他們就在當地建了很多很多不同姓氏的祠堂。
當時是農業時代的一種文化象征,在這裡重新建設了起來。
因為它是邊陲小鎮,所以後來受工業時代的影響比較少。而在内地工業時代就把農業時代的痕迹抹殺得差不多了,現在很少見到祠堂了。
03
為什麼中國人要落葉歸根?
我曾經和央視少兒頻道導演們去拍一個節目。那次我們去的好像是一個南方城市,在浙江和江西交界的位置。
我們車開到一個地方,就看到一個廢棄的村莊,那村莊基本上都沒有人了。
在沒有人的村莊裡我們發現,村莊裡面最漂亮的房子就是一個祠堂,但祠堂門鎖着也沒有人去,整個村子的人都進城了,這個祠堂估計慢慢也就沒有了。
工業時代的發展(圈地運動),農民大量進城,農業時代保留的很多東西慢慢就消失了。
這個和我們兒童教育的關系在哪呢?其實就在于:祠堂文化也好、家譜文化也好、祖墳文化也好,主要是為了形成一個人對家族的認同。
一個人對家族認同的背後是什麼呢?是對你家族所在地區的認同。
為什麼我們說中國人要葉落歸根?實際上是因為你對這個家族的認同,你對家族認同了就覺得你要回歸。
你老去的時候你要回歸這個家族系統,家族有祠堂、有家譜,所以你會回歸到你該有的位置上去。
一個人在一個祠堂文化和家譜文化裡,有自己的名字和位置,你會感覺到安全感和歸屬感。
這種安全感和歸屬感,使得你不管走到多遠的地方,你都知道我屬于某一個地方。
04
失去文化認同的的惡果
有一些家長跟我說,他要把孩子送到國外去讀書會有什麼問題?我告訴他:“最大的問題就在于孩子無法産生歸屬感和文化認同。”
孩子是黃種人,他和白人那些孩子明顯不一樣。
他去了國外之後,那些白人孩子或當地孩子會排擠你是必然的。
人類這種動物,在任何地方都會出現這樣的現象,你和别人不一樣,别人就會排擠你。
孩子為了避免被别人排擠,他唯一可以采用的方法是什麼?他必須要認同,必須要向這個班級或者學校裡最強勢的文化認同。
西方文化的強勢文化是白人文化,其他都是弱勢文化。所以孩子必須認同強勢的白人文化。當他認同強勢的白人文化時,就會丢掉自己原有的文化屬性。
原有的文化屬性和文化認同都丢棄之後,除了向強勢文化認同,他還會認同學校裡最強勢的那個人。
任何學校最強勢的那個人,往往是一個壞小孩,他有可能在外面經常打架,甚至吸毒或參與一定程度上的青少年犯罪。
問題就在這裡,你的小孩最終就像卡在了無間道裡。
大家都知道電影《無間道》,你不是東,也不是西。你認同強勢的西方文化,但西方文化認為你和我不一樣。結果你原有的屬性和文化認同又被丢掉回不去了。
一個失去文化認同的孩子,心理成長會出現很大的問題。這會導緻他一沒有安全感,二沒有歸屬感,最終産生的問題會非常非常多。
05
我到底是屬于哪個文化?
《北京人在紐約》是最早描寫中國孩子到外國産生文化認同障礙之後,産生了各種心理問題。而且這類問題,不會随着孩子慢慢長大而消失。
過去北方小孩到南方讀書都會産生這類問題。南北方文化差異大,吃的、穿的、生存習慣、語言的習慣等等都會有差别。
我曾經遇到過一個南方孩子跟我說:“北方孩子在我們這兒都不洗澡,我們可是每天都要洗澡的。”
北方氣候環境決定了在冬天不可能每天洗澡,多數人都是這樣的。但是,南方文化中南方人洗澡很勤快,因為天熱經常出汗必然洗澡次數就會增多。
南北方文化差異特别大,孩子從小認同一種文化後,在另外的文化下他就容易被人排擠。
記得那個孩子對我說:“我們宿舍所有的孩子都不喜歡他。”
這看起來隻是一個小小的生活習慣而已,這個習慣不會影響什麼,但是實際上這是文化認同、文化差異造成的問題。
有些南方孩子在北方長大,或北方孩子在南方長大,他長大之後會有我到底是屬于哪個文化的問題。
在中國大文化背景下這個問題雖然不太嚴重,但是我做過很多成人心理咨詢,在南方長大的北方小孩或者北方長大的南方小孩,他們問過我類似的問題。
他們長大之後,既讨厭自己生活的當地,對自己屬于另外一片土地又很陌生。
這種文化歸屬感問題,後來會導緻心理上的一些影響,甚至影響到婚戀以及其它。
06
孩子不聽話背後是認同問題
你看南、北方都會出現這樣的問題,更不要說國内、外東西方差異這麼巨大,出的問題就非常多了。
這就是我們說的文化歸屬感和文化安全感,它主要給我們帶來的就是價值觀認同的問題。
剛才給大家舉的是如果價值觀不能認同會産生很多問題的反面例子。
《巨嬰國》這本書就是價值觀不認同的最直接反映。
它反映了作者本人對中國文化是不認同的,他對父母不認同,對自己父母以及他父母所代表的家族也是不認同的。
因為對自己所處的文化不認同,他想認同西方,但是他是生活在中國的中國人,對西方認同,西方人不理他;他向中國人挑戰,又會受到中國人對他的反擊,最終變成了一個生活在中國,卻對中國文化不認同的人。
你說一個這樣的人多痛苦,這樣的人勢必會産生各種各樣的心理疾病。
最後,我直接回答你們的問題:“你的孩子不聽話,背後是認同問題。”
小明語錄
我們以為自己能夠影響孩子,其實隻是孩子聰明,假裝被我們影響而已。
原創公衆号:心夥伴(ID:xhbeap)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