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參加養老保險以前或者退休以前,非常想弄明白我們的退休養老金是怎樣計算的。說實話,養老金計算公式挺複雜的,涉及到多種因素和多種考慮。下面我們以山東省的養老金計算公式為例為大家介紹一下。希望大家能夠多看幾遍,仔細了解。
養老金計算公式由哪幾部分構成呢?我們在網上搜養老金計算公式時,經常搜到兩部分計算公式,但也有三部分計算公式。現行的養老金計算公式是2005年《關于完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制定的,主要包括兩部分構成,有一部分特殊人群也包括三部分。
基本養老金的兩部分,主要是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兩部分構成。
特殊人群主要指的是當地建立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制度以前已經參保繳費的職工和有視同繳費年限的職工,因為沒有個人賬戶,所以會額外計發過渡性養老金,再加上正常繳費形成的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因此稱之為三部分。
①基礎養老金,退休上年度社會平均工資×(1 本人平均繳費指數)÷2×繳費年限×1%。
這裡邊涉及三個概念,社平工資、繳費指數、繳費年限。
社平工資,計算養老金使用的社平工資不一定等于當年的社平繳費工資,山東等一些地區稱之為當年的養老金計發基數會越高一些,原因是因為繳費基數口徑的轉換需要緩慢并軌。最終社平工資的口徑會與社平繳費工資一緻的。
本人的平均繳費指數,主要指的是計算平均繳費指數的年限(一般指的是建立個人賬戶以後的年限)本人月繳費基數與繳費當年月社平基數的比值的平均值。說簡單點,就是是不是始終按照60%基數繳費呀?那麼平均繳費指數就是0.6。天津等一些地方有視同繳費年限的還要把視同繳費指數平均上,比較麻煩。
繳費年限,包括了視同繳費年限和實際繳費年限,是具體到月的。一般來說,視同繳費年限形成的養老金是基礎養老金+過渡性養老金,而繳費形成的養老金是基礎養老金+個人賬戶養老金。
一些地方視同繳費年限沒有視同繳費指數,或者有視同繳費指數,也統一在計算養老金的時候使用實際平均繳費指數,這是最複雜的地方。
如果是1997年以後參保的職工,大多數不會遇到這麼麻煩的計算過程。
簡單點說,如果平均繳費指數是0.6,繳費12個月,就可以領取0.8%的社平工資的基礎養老金。繳費年限長的可以按比例計算。
如果平均繳費指數是1呢?不好意思,隻能領取1%。這也是基礎養老金縮小社會收入分配差距的一項功能體現。
最高平均繳費指數一般是3(特殊情況也能超過3的),多12個月,可以多領取2%的社平工資。
關于工齡的有關問題。實施養老保險制度以前的連續工齡可以視同繳費。實施養老保險制度以後的工齡,按照《勞動法》的要求,實際上是必須繳費的。但是如果由于各種原因沒有繳費的話,會不計算養老金。一般來說,工齡等于實際繳費年限+視同繳費年限。
按照《社會保險法》的要求,隻要養老保險繳費和視同繳費年限滿15年以上,到法定退休年齡就可以退休領取養老金。如果是失去勞動能力,法定退休年齡是女同志45周歲、男同志50周歲。如果還不到法定退休年齡,一般當地會有退職制度或者病殘津貼制度的。
②個人賬戶養老金,養老保險個人賬戶的餘額除以退休年齡确定的計發月數。
個人賬戶的餘額形成非常複雜,但是個人可以随時查到。每繳費一個月都會按照繳費基數的8%記入,每年還會計算利息。
計發月數是由國家統一的計發月數表較确定的,十四五期間國家還會修訂完善的。
③過渡性養老金,全國各個省份是不太一樣的。将北京市是分為兩段計算,大多數都跟社平工資挂鈎。
山東省等于退休上年度社會平均工資×本人的平均繳費指數×1.3%×建賬以前的繳費年限和視同繳費年限。
1.3%叫做過渡性系數,北京市是1%,其他地方一般是1%~1.4%。江蘇省比較特殊,計發模式非常複雜。
總體來看,隻要我們了解了有關計發因素就能夠計算出自己的養老金的,現在我們的養老保險制度參保是非常劃算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