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昨天讀了一篇文章:我們窮極一生,追尋的究竟是什麼?見今天的第二條。
因為這篇文章,想起來一部日劇《北國之戀》。這部拍攝制作播出超過20年的電視劇,似乎可以回答前面的問題。
《北國之戀》是日本富士電視台制作的,以北海道富良野市為故事背景的超長電視劇。
這部劇在富士台播了21年。本篇24集1981年—1982年跨年度播出,之後拍攝了八部特别篇,分别是83 冬;84 夏;87 初戀;89 歸鄉;92 新生;95 秘密;98 時代;2002 遺言。總時長大概是42個小時。
劇中的演員和劇組人員21年從未換過。
扮演父親五郎的是日本著名演員田中邦衛,拍攝此劇時人在中年;片中扮演兄妹的吉岡秀隆(飾演純)、中島朋子(飾演瑩)那時也剛剛十歲。21年間,他們和劇中角色一起成長,衰老。
央視曾經在八十年代中期引進本篇24集,譯名為《北國情》。2004年播出了全部8部特别篇,剪輯為30集,改名《北國之戀》。
也有人翻譯成《來自北國》。
故事的劇情很簡單、樸素、平淡,甚至老套:
原本生活在東京的中年男人黑闆五郎,因在美容院工作的妻子令子外遇出走,和妻子離婚,帶着剛上小學的一雙兒女純和瑩回到北海道老家,在富良野鄉間,父親留下的破舊的老屋裡開始了自食其力的生活。
全劇以小男孩純的視角展開,簡單的劇情幾乎說盡了人生所有況味,大自然的美與殘酷和人性深處的幽微燭照交融在一起,發小的友誼,難言的感情,生存與創造,在故鄉的土地上療傷,成長,初戀,時代變遷,草太哥,涼子老師,薰衣草,UFO,尋不見路的迷惘,貼近大地的踏實……
二十多年的歲月似水一般一天天地流逝:艱辛、迷茫、悲傷、喜悅、孤獨、誤會、無助……
少年慢慢長大,父親慢慢衰老……
曾經懵懂少年的臉上有了滄桑,父親不知不覺已蒼老白發。
這二十一年裡的父子情、母子情、兄妹情、愛情、友情、成長的煩惱、青春期的困惑、責任、理想、鄉愁、工作、環保、職業選擇、對死亡的審視、時代洪流等等,絕對比戀愛部分精彩。
生活終于讓人懂得:一切都如過眼雲煙,曾有過的困頓、委屈什麼都不再重要,隻有父子、兄妹、朋友演繹的那段濃得化不開的親情、人情感動着每一個人。
在這部劇中飾演父親黑闆五郎的田中邦衛,扮演過一個在中國更為人熟悉的角色,在高倉健中野良子主演的電影《追捕》裡,他是橫路敬二。
大家都熟悉那段經典的台詞:
朝倉跳下去了,堂塔也跳下去了。杜丘,你也跳下去吧。一直往前走,不要往兩邊看,你就會融化在這蔚藍色裡。
在這部劇裡,他先是個不孝之子,從北海道跑到東京謀生的人,他的父母去世安葬,他都沒有回去過。
在東京過得不如意,被妻子給戴了綠帽子,而且妻子和他争奪孩子的撫養權,他堅決帶着孩子回到故鄉,在窮鄉僻壤的山林裡,開始新的生活。
一副為人淳樸敦厚、農民慈父形象的他不大會說話,也很少發脾氣表達情緒,就連老婆出軌都沒說過任何怨言。
他不太會和子女親近,給人的印象甚至是個不會教育孩子的木讷父親。但你看下去,一定會感動于他的勤勞善良,隐忍和付出。
送兒子(純)去東京上學托司機交給他兩萬日元,錢上還沾着自己手上的泥土。女兒(螢)跟有婦之夫私奔,他不打罵也不勸,望着女兒走遠的背影大喊,爸爸永遠在家等你。
為了給兒子(純)收拾爛攤子, 他背着六個南瓜千裡奔波給人賠禮道歉,見了面也不會直接指責孩子犯的錯誤。他笑咪咪地說,第一次坐飛機别人騙他上飛機要脫鞋。
.........
一雙兒女的成長故事和老父親漸漸老去的故事同步進行,田中邦衛從中年演到老年,兩個孩子,也從10歲開始,一直演到成年。
該劇首批81年在日本播出後,便成為家喻戶曉的劇目。87年至2002年,又每年一次地用同班創作人員和演員,演出新的劇集。這種近乎紀錄片的手法,這使這部電視劇具有了紀錄片般的歲月的質感。
《北國之戀》被贊譽為“高尚精美的人性戲劇”,在日本多次獲獎,該劇劇本還被選為日本高中語言教材,其拍攝地點富良野後來也成為熱心觀衆争相遊覽的旅遊景點。
02
探讨活着、生存的意義,探讨家庭、愛情、親情的劇,還有一部2016年推出的美劇值得推薦。
美劇《this is us》(我們這一天)。也有人譯成《這就是我們》、《我們的生活》,還有人譯成《浮生一日》。
對這部劇的解讀,詳見去年的舊文:
《在今天,我們該如何為人父母?》
就像李成鵬寫過的一段話:
“人生,不過是一代人帶着一代人走下去的徒步旅行,前面的人走不動了,後面的人成為前面的人,然後再後面的人又頂上去。所謂恩情,前面的你牽着後面的我看到過風景,你已盡力,總有别過,你成了風景。”
劇中的卡醫生說:“我認為有一天,在你像我一樣蒼老的時候,你也會和一個年輕人這樣喋喋不休,告訴他,如何把生活贈與你最酸澀的一顆檸檬釀成一杯甜美的檸檬汁。”
03
手機的備忘錄裡,記下過這樣一段文字:
愛一個具體的人
武俠小說裡名門正派經常犯的錯誤就是總覺得他們的規則應該一統江湖。但即使那規則是正義的,也不可能成為唯一的律條。
武俠小說總是提醒我們,如果正道人士有了真理的傲慢,将會犯下多大的錯誤。
我喜歡的一直是“亦正亦邪”的人,他們心中有正義,但不以此為劍。更重要的是“心中有具體的人”。
我們所受的教育,常常是愛一個抽象的人、宏大的人,卻常常忽視我們身邊的具體的人。
常常有人說,大公無私。其實,先有私,然後才有公。就如家國,先有家,然後才有國。這是正常的邏輯。
愛一個人,愛具體的人。
陶淵明曾經寫過:昔聞長者言,掩耳每不喜。意思是小時候聽大人唠叨,常常捂住耳朵說我不聽我不聽。
就如小時候我奶奶常常說的那句話: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人世的長河流淌不息,我們都是過客,都是瞬間,也都是永恒的一部分。
我們的生活層層疊疊,下一層緊挨着上一層,以至于我們老是在新鮮的遭際中碰觸到過去的舊痕,而過去既非完美無缺也不功成身退,而是活生生地存在于眼前的現實中。——本哈德・施林克《朗讀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