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鮮有人知的史前“亂”紀元裡,有雲生于洪流之中,有雲生于一念之間。
互聯網巨頭的雲計算發展史,已被撰寫千遍。
但正史的開場,總會被人為修飾,精彩有餘,卻隻保留了全盤上的合理,未展露其局部的不合情之處。
雲的誕生,自然也不全是官方語境中的“業務增長,倒逼技術升級”而來。
畢竟決策因人而起,而人不可能永遠理性。
真正起到決定性作用的那一刻,拍闆的那一瞬間,需要企業決策者們足夠頭腦發熱,帶着感性、沖動和不合理,簽署下這幾筆改變公司戰略發展方向的文字。
而雲計算的前傳,正是由這份感性背後,或是跌宕起伏、或是無心插柳、亦或是不可理喻的故事組成。
網卡冒煙的淘寶與阿裡雲談雲計算曆史,多半從阿裡講起。人們所熟知的是,2006~2009年之間,亞馬遜的AWS初長成,馬雲與曾鳴的雲計算論道,王堅的加盟,阿裡雲登上曆史舞台。
但做雲計算這一步棋,并不全是阿裡的主動為之、提前規劃。
時間回到2006-2008年初,立項不久的淘寶商城(天貓前身),在公司内部還處于一種“放養模式”——沒資源、沒人管,員工們隻覺得本部門不太受待見,根本想象不到自己2008年要經曆怎樣的“地獄模式”。
其實在2007年,淘寶業務便突然開始爆發,到了2008年已經是核爆級别的增長,舊的IT體系已經被逼到崩潰邊緣。據說當時早上八點到九點半之間,時常會出現服務器的處理器使用率,飙升到 98%的情況,離爆棚就差兩個百分點。
這個時間段“渾身是傷”的淘寶,讓一批頂尖技術人才迅速成長起來,例如阿裡程序員大牛林昊(畢玄)等人。
多位同時期的淘寶商城技術元老,向雷峰網生動地描繪了當年那些“慘烈”的畫面:
“淘寶在當時是頗為先鋒的業務形态,市面上的技術組件,性能和容量都配不上淘寶。最恐怖的時候是大促,流量洪峰一來,機房裡的機器全體宕掉,千兆的網卡‘啪’一下就冒煙。立馬換上一批新網卡,‘啪’一下,又冒煙陣亡了。”
為什麼當時的淘寶這麼“脆”?在舊的架構裡,一切邏輯和流程都非常簡單:業務需求一來就做個系統支撐上線,從沒考慮過什麼架構、平台、冗餘。到了新架構出現,平台整體才得以顯現,後來廣為人知的中台概念也才在這一階段慢慢沉澱下來。新一代體系直到2013年才真正穩定下來,一路“修修補補”沿用至今。
淘寶是發展最快、問題最多的一個,但出問題的不止淘寶一個,承擔交易結算功能的支付寶、阿裡内部的财務系統也連帶着一塊“遭殃”。“早期這裡頭的賬,就沒平過幾次”,一位前淘寶員工回憶道。
加上當時也處在淘寶技術架構體系2.0向3.0演進的階段,可以說,整個阿裡的技術層面都巨大承壓,堪稱阿裡誕生以來最大的一場技術“生死劫”。
“每天從睜眼到閉眼,就是不停地修改,不停地救火。工作剛梳理清楚頭緒,情況又變了,一切得從頭再梳理一遍。淩晨一兩點下班是常态,感覺把一輩子的班都加完了。”該技術元老直言,這是他職業生涯最有成就感同時也最痛苦的一段回憶,項目做到一半,不少同事的情緒已經快要抑郁了,感覺像是在過一條搖搖欲墜的橋,每天背的貨物還越來越重。
毫不誇張地說,這輪“劫數”的出現,才是阿裡入局雲計算的真正開始。
此後,便是轟轟烈烈的阿裡“去IOE”進程,雲計算系統“飛天”雛形誕生,“雲梯計劃”聚集團上下之力順利實現,一系列勵志故事在阿裡雲上演。
王堅
2009年,阿裡雲順利度過了大版本升級,飛天系統穩定性表現尚可,但在2010~2012年間,阿裡雲陷入了停滞,整個部門連續三年在集團内部拿最低分。最廣為人知的一幕是,王堅淚灑年會現場,說:“這兩年我挨的罵甚至比我一輩子挨的罵還多。但是,我不後悔。”
這一表象之下,是稚嫩的阿裡雲在産品化和商業化上的隐憂。
很多人都認同,阿裡雲有一群技術“瘋子”,這其實不隻意味着他們在技術上有着極高的熱情和造詣,同時也意味着,他們可能不太精通技術之外的事情。
一位與王堅打過交道的天貓前技術專家點評,那個時候的阿裡雲并非技術能力不行,而是産品化和商業化不行,甚至可以用一塌糊塗四個字來形容,少了一條和業務部門“共情”的腦筋。
這群P9、P10級别的雲技術專家們,會随時打磨自己的系統。從純技術角度來說,精益求精,有問題就早發現早解決,這總是沒錯的——但對業務部門來說,這種沒有事先打過招呼的“随時打磨”,簡直是災難級别的。
“比如他們會突然上機房,改動兩個參數看看效果,但商家那邊直接就崩潰兩個小時,這已經達到了P0級别事故的标準。如果是在管理嚴格的部門裡,早就剝奪股權、讓專家們收拾包袱回家了。”這位專家哭笑不得地說。
進一步對标AWS就會發現,阿裡雲的産品,從細節到應用再到商業合作漏洞不少,從管理流程上就顯得頗為粗糙,後來阿裡雲花了一兩年的時間與其他部門共同打磨修改,才形成了今天的産品化水平。
2012年“聚石塔”的上線應用,就是一次典型的阿裡雲與業務部門攜手共進的成長經曆,某種程度上也可視作阿裡雲邁向成熟、邁向商業化的裡程碑。
早期,大中型商家擁有自己的業務流程模式與IT系統,因此不願寄人籬下按照淘寶的後台要求來做商品銷售和管理。這個時候淘寶需要做一個面向大B端的平台,把大中型商家接進來,形成協同關系。
但這一平台的首個版本,并不受商家們的認可,被評價為“很技術化,但不懂商業”。
為了抓準商家的痛點,據說團隊把當時杭州的所有腰部以上規模的商家,全部拜訪了一遍。在這個過程中,商家真正的需求才浮出水面:業務發展很快,但IT水平跟不上。
于是,無心插柳下,這一套為商家IT系統和數據做雲托管服務的平台就此誕生,也就是後來的“聚石塔”。
簡單來說,商家隻要集中精力做業務,不必耗時處理IT問題,大流量時的IT資源和系統穩定性、訂單履行速度等一系列問題,由聚石塔兜底處理。
過程中需要不少雲端資源,淘寶商城順理成章地将阿裡雲拉進這一項目中。
“如果當時沒有淘寶商城/天貓的幫忙打磨、場景落地,阿裡雲不一定有今時今日的地位。”一位前阿裡老員工如是說。
據統計,2012年的雙十一,就有近七成的天貓訂單順利用上聚石塔。這是一個在集團内部評價頗高的項目,為阿裡解決了不少老問題,像是此前很難拿到的各行業供應鍊數據,終于可以沉澱在聚石塔上。這樣一個項目,後來也由王堅接手,阿裡雲的成長表現可見一斑。
在陸續渡過技術和業務的“生死劫”之後,阿裡雲在王堅的帶領,以及淘寶的助攻下,逐漸穩步踏上正軌,成為中國雲計算的排頭兵。
2015年的盛夏,雲栖大會北京峰會開幕,阿裡雲的全新班底首度亮相。王堅将阿裡雲的重擔,緩緩交給了胡曉明,中國雲計算最風起雲湧的一個時代也就此拉開了序幕。
觊觎Dropbox的劉強東與京東雲如果說阿裡雲是誕生于業務的洪流之中,那京東雲則是生于劉強東的一念之間。
前文所講的聚石塔,起步于2011年末。巧合的是,京東與雲的淵源,也要從2011年說起。
官方版本裡,京東雲元年是2016年。的确,這是一場氣勢昂揚的開局:2016~2017這一年之内,公有雲業務正式上線,申元慶順利加盟;劉強東更是發表了一場澎湃激昂的演講,振臂喊出“技術!技術!技術!”的口号。
但事實上,據一位京東前高管向雷峰網回憶,劉強東之所以起了做雲念頭,最直接原因,是2011年,劉強東看到福布斯雜志在10月公布了一個業務數據——2007年創辦的雲盤廠商Dropbox在全球已經有了5000萬用戶,估值非常之高。
Dropbox何許人也?在坊間的傳聞中,蘋果甚至為其開出過9位數的收購報價。它當年的成長,稱得上是火箭速度:在2008年的春天之前,市面上其實還沒有太多關于它的消息,直到紅杉的多輪加注,它才飛速走紅,成立五年内就達到了用戶數破億的“小目标”,引無數人眼紅。
“我們做電商這麼多年還不賺錢,這個網盤業務又受歡迎、增長又快,我們試試好不好”,據說這是劉強東當時對身邊人的真實表達。
京東雲的雛形由此而來。“京東雲在内部最早的定位,就是網盤。相關的文件管理系統,京東到現在都還在用。”該前高管向雷峰網證實了這一點。
何剛來到京東,最開始的出發點也是做個人雲盤,這才是京東雲的真正起點。至于後來的一些說法,比如說京東雲的出發點是整合京東的IT資源等等,都是略有修飾的版本。
在2012年,中國能獨立主持做雲計算的人不多,何剛作為當時盛大創新院雲計算業務負責人之一,被劉強東力邀來了京東。該項目的另外兩位負責人是季昕華和許式偉,各自創辦了UCloud和七牛雲。
何剛
值得一提的是,劉強東相中何剛,與他曾經的亞馬遜雲計算項目負責人身份不無關系。衆所周知,劉強東從不掩飾自己對亞馬遜的推崇,在多次京東SEC(戰略執行委員會)的會議上,劉強東都會對比,亞馬遜有什麼,阿裡有什麼,我們沒有什麼。
做雲盤對何剛來說,并不是難事,但由于京東當時整體的技術儲備較低,在技術投資上的資金很有限,市場上也找不到足夠多的技術人員,種種原因導緻早期的京東雲盤的體驗很差,至少和當時主流的産品有差距。
最早京東雲盤甚至不好意思開放給C端用戶,除了内部使用,也提供給當時京東平台上的第三方商家(内部稱為Pop商家)試用,供他們存儲一些銷售物料如海報、視頻所用。
不過,對那時的大量傳統企業和商家而言,信息化的進程尚未起步,IT能力約等于無,企業經營管理甚至還停留在用Excel的水平。京東雲盤先面向Pop商家開放,支持他們順利在京東上開張,也算是順理成章。
水平不夠,收購來湊,也是常有的事。
據說京東曾經動過收購360網盤的念頭,以強大其雲盤業務的發展。但周鴻祎為360網盤投入的不過二十來億,卻開出了超過50億的天價,遠遠超出京東的預想,收購隻得作罷。
另一個夭折的意向收購項目是IDC企業光環新網,一位接近項目的内部人士不無遺憾地回憶,在當時的投委會讨論上,京東首席戰略官廖建文直接否決了這項收購。
當然,雲盤隻是起點。京東究竟是什麼時候,才考慮從“京東雲盤”真正升維到“京東雲”層面,考慮把雲計算作為支撐京東整個技術體系的支柱——這個重要的時間分水嶺在哪裡?
這個時間點,最早或許可以追溯到2014年。
在2014年的一次對外宣講中,何剛給出了十分清晰的京東雲化思路。不難看出,至少在當時何剛已經完整設計了私有雲、公有雲和雲生态的“三步走方針”。
正如《截殺阿裡騰訊的「雲」巨頭們:密謀合并、艱難蛻變》一文所寫,何剛本人也是不願意把自己局限在雲盤這項“小”業務,而是想将雲切換到京東主流的技術支撐體系内。
從另一個視角來說,劉強東也傾向于把這個重擔落到了何剛的肩頭。
作為一家沒有先天強技術基因的企業,京東長期以來技術上的人才素質和預算都欠缺。許多時候為了應對大促,技術團隊采取了大量的、無法撤銷的臨時性補救措施,無法從根本上鏟除病竈,技術架構問題叢生。
京東的IT底子有多差?有一個小故事可以分享:京東早在2012年就試圖上市,投行時不時需要他們提供最新的各類經營數據,而京東的IT系統每次至少得花一周時間才能把數據跑出來。滞後的IT能力,也成為當時上市夭折的原因之一。
然而,盡管上雲确是剛需,盡管雲化路線清晰,但在以“京東雲”名義出發後的數年時間内,何剛面臨的壓力不小,其處境之艱難,我們也在《截殺》一文中給出了詳細解析。總的來說,從多方講述的細節來看,劉強東給予何剛的信任,與他賦予何剛的重擔,遠遠不匹配。
“投入少,方向又天天變,非常折騰。他的部門存在感很低,往往是挨罵的時候才會被看到,他在推進改革的過程中,沒少受委屈。有時候老劉批評他的聲音,站在門外都聽得一清二楚。”某位前高管透露。
直到2016年,何剛入職京東的第五年,從誕生之初就坎坷不斷的京東雲總算初具體系,能進入到市場角逐的程度了。
更重要的是,上市後的京東有了更充足的資金和人才發展雲計算;劉強東也希冀以雲計算業務,給京東添上更多“科技公司”的光環,讓市銷率再翻幾番。這才有了本章節開頭的那一幕:公有雲服務在這一年的4月正式上線,京東雲終于開始發力了。
但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也随之擺上台面:作為後來者,京東雲能不能另辟蹊徑?
要知道公有雲市場離不開“雲的四大件”(服務器、存儲、帶寬、CDN)的消耗,當時的京東技術戰略部門也認為,必須找到一個“主力集火點”,保證京東雲能順利輸出“四大件”。
給出的第一條路子,是乘視頻直播的“東風”搶灘雲市場。然而,京東所擅長的電商物流領域,面對的是可結構化的文本數據,在視頻這類多媒體的數據處理上能力有限、信心不足。而金山正好有豐富的視頻編解碼經驗,這也是京東雲後來欲與金山雲合并的原因之一。關于京東雲、金山雲與百度雲三方的合并細節,雷峰網在《截殺阿裡騰訊的「雲」巨頭們》中有詳細報道。
在京東雲、金山雲的合并遭劉強東否決之後,公司上下另覓得的一條路子,是将雲與AI相結合,周伯文等大批Fellow級AI人才也因此加盟。浩浩蕩蕩的“AI鐵軍”列陣在集團内部,京東雲也迎來了科技品牌最星光熠熠的一段時光。
《超級女聲》後遺症與百度雲資本帶來的不僅有現金,還有價格戰,更具體一些是:産品戰、人才戰。
在外界眼中,百度雲的經曆通常被描述成這種模樣:李彥宏大談“舊瓶裝新酒”,有眼不識雲計算,一個除了錯過就是遲到的故事。
但百度與雲計算的淵源,嚴格來說甚至早于盛大創新院和阿裡雲。這個故事的開頭,或許要從2005年講起。
2005年的8月有兩件大事,一是百度成功登陸美國納斯達克,成為中國互聯網征戰海外的标志性事件;二是湖南衛視《超級女聲》總決賽落下帷幕,李宇春奪冠,比賽期間萬人空巷,那一屆超女至今仍是中國電視史上的流量巅峰。
這兩件事之間有個不得不提的聯系,那一年超女的流量壓垮過國内絕大多數社區和論壇,百度貼吧是當時唯一能扛住的網絡讨論區,因此迅速成為了粉絲們的主要根據地。
這完全超出了百度的預料,他們内測的所有數據,無一比得過李宇春;為了減輕系統負擔,管理員删掉了張靓穎吧一棟有三十餘萬跟帖的高樓,惹得衆人不快,他們驚覺為此上門前來交涉的粉絲帶頭人竟然還有高校教授……
超女這股東風,是貼吧崛起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讓老百度人印象深刻。同時,這也從側面反映了一個事實:百度比現在任何一家雲巨頭,都更早地接受了高并發的考驗。
不光是貼吧火熱,百度上市後的兩三年時間裡,新産品層出不窮。百度人逐漸意識到一個問題:不能每個新産品的所有構成都從頭做起吧,能不能摸索出一些通用的、可複用的基礎模塊或服務,減少工程師們的重複勞動?
于是一個叫ibase的小部門成立了,侯震宇(現百度集團副總裁)擔任負責人,它的職能是最大程度上統一百度非搜索業務的技術底座,建立一些基礎的通用庫——盡管當初還沒有“技術底座”這樣的說法。
侯震宇
侯震宇曾告訴雷峰網,從打造通用技術底座的角度,百度雲的曆史應該可以追溯到2006年。
2006年,百度世界大會發布了百度的博客産品——百度hi。百度hi開始向用戶提供圖片的存儲和展示功能,其中,圖片存儲功能被做成了一個可以通用的存儲模塊。
這裡就是百度雲的發端,也是中國互聯網最早的面向C端的雲存儲系統的雛形。
“百度網盤現在這樣的大存儲,也是從當年我們雲上的那個所謂的通用存儲模塊開始的。”侯震宇說:“把一些基礎功能模塊化讓我們的研發事半功倍,也正是從那時開始,2008年成立了一個新的部門,它可以說是之前的ibase小部門的升級,來圍繞怎麼為百度的産品提供專門的通用服務、底座”。
這個新部門最後定名為了百度的基礎架構部,侯震宇出任百度基礎架構部主任架構師,他屬于真正第一批搭建百度的技術體系的人,也是第一批中國互聯網上“造雲的人”。
就在這時,百度關注到了谷歌的三篇雲計算論文。這三篇被認為是雲計算曆史裡程碑的論文,分别講述了分布式文件GFS(Google File System)、分布式數據庫Big Table和編程模式Map/Reduce,也加速了百度向雲靠攏。
很快,在2010年,百度就決定在原有的基礎架構部上,建立一個更大的公司級的基礎架構部,目标從針對非搜索産品,變成把所有的百度技術底座打通。百度全公司的基礎設施和工程項目在這一年,首次正式統一。
2010年也是百度在PC互聯網時代的頂峰和股價的一個高峰,資金充裕的百度工程師開始大規模采買各種服務器。據悉當時的服務器規模隻有小幾萬台,百度大手一揮,很快立項了兩個十萬台量級的機房項目。
當管理的資源上了一個新的台階,後而達到恐怖的量級的時候,百度開始考慮搭建一種可以橫向拉通的底層基礎設施。
這種架構的實施的外在之一,就是BAE(Baidu App Engine),在谷歌也有對應的概念GAE(Google App Engine),侯震宇評價說:“這可能和現在的PaaS,從技術上是不太一樣的,但是理念上是一緻的,就是基于雲的技術底座上面的一層。”
有資深業者認為,谷歌的GAE和百度的BAE,本質上可以看做是第一代有PaaS概念的雲産品,目标都是為了讓用戶在一個比IaaS層更高、用戶使用方便程度也更高的層次上使用雲和一些底層能力,但這些概念并沒有轉化為今天的主流PaaS或者說雲原生架構,屬于“太超前的嘗試”。
“就好比那時候谷歌、百度已經研發出了微波爐,然後拿出去推廣,可是這時候用戶家裡連電都沒有,就更不要說買‘家電’了”,這位業者如此譬喻說:“相比之下,AWS和阿裡雲在技術上沒有那麼前沿,但是他們是按賣電-賣燈泡-再賣電器的路徑來的,這個路徑不那麼酷但更符合商業的底層邏輯”。
侯震宇認為,廣義上講,百度從第一天起就是一個雲上的公司;狹義上講,雲計算本質上,是是分布式計算、并行計算和網格計算的發展。早在2008年,百度的Hadoop分布式系統就有300台機器和2個集群,這已經具有雲計算的很多特征。
雲化的痕迹明顯,不過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百度内部一直沒有用雲這個詞。
2011年是劉強東注意到Dropbox動心做雲的時間點,也是百度開始考慮公有雲、私有雲問題的重要節點。那時,百度是用開放雲和個人雲做區分的,個人雲後來孵化成長為大家熟知的百度網盤業務。
這一年的年末,移動互聯網風起。侯震宇回憶道,當時百度沒有将雲純粹作為基礎設施來做,而是将其作為移動生态的組成部分。因此這個重要節點之後的決定反而是,在2012年元旦成立移動事業部。
做雲,百度在技術上明明有領先身位,卻沒有更早以開放形式提供給業界,錯過最早一批“低垂的果實”,即首批上雲的互聯網企業客戶,也沒有在内部給出清晰的戰略定位,這多少有些令人遺憾。
但我們在《截殺》一文也指出,雲計算的推廣需要三個條件——足夠的技術示範、足夠的市場教育、足夠好的B端銷售能力。
百度長于技術,自身也是用雲典範;但對于B端非互聯網企業來說,雲計算太新,也太難理解,後來是市場運作意識更強的阿裡,在雲的推廣上,以一己之力推動了中國雲計算的市場教育。
至于銷售方面,百度從出生至今,To B業務中技術派人物一直占絕對主流,在百度的文化裡,銷售能力的優先級不會太高。
倘若百度當時貿然大舉進攻入雲,恐怕也不會有太好的結局。
2015~2016年間,侯震宇認為,這是中國雲計算的分水嶺,2015年也是百度正式吹響進攻雲計算市場号角的重要時間點。
但在這關鍵的兩年裡,百度雲其實在市場上是缺位的。盡管當時,尹世明入主百度雲,作為典型的To B銷售人才,與張志琦、荊偉等人一道,為百度雲帶來過不少大客戶,但他主張的激進銷售策略未能長久,百度雲仍然不擅長政企關系,仍然踩不準當時的市場節奏。
侯震宇本人也在這段時間離開百度去了金山,他2018年重回百度時,CTO王海峰已完成對百度To B業務的重整。開放雲的大旗回到基礎架構部,也就是後來的百度智能雲班底。2020年,百度雲也從尹世明回到了王海峰手中,負責技術架構的侯震宇開始負責百度基礎雲。
隻看2005~2015這十年,百度雲往往會被概括為“起了大早趕了晚集”,但時隔數年,百度雲已經重整旗鼓。
2020年初,百度将ACG(百度雲事業群組)與AIG(AI技術平台體系)、TG(基礎技術體系)、整合為“百度人工智能體系”(AI Group、縮寫為AIG)。某種程度上來說,走向“雲智一體”,标志着百度雲正式“重生”。
未被寫入正史的故事起伏跌宕,如今,他們也處在下一個新時代的開場。阿裡雲迎來了華為出身的蔡英華,這也是阿裡集團史上極少有的空降M7級高管的案例。京東雲收歸于京東科技麾下,由李娅雲統領;京東雲的掌舵人,從周伯文更替為高禮強。百度雲也在前不久由沈抖接班王海峰,兩位百度老兵順利地完成了交接棒。
過去的歲月,是塵埃落定了,但中國雲計算江湖,還遠遠沒有到塵埃落定的時候。
封面圖片來源:電影《無雙》
中小銀行的風控題:大行都做不好,十幾家AI公司能行嗎?
監管科技:被熟視無睹的千億 AI 金融創業風口
百家廠商的「技術覺醒」:隐私計算,将是下一個「Intel Inside」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