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點精講
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脫貧攻堅,關鍵在農業。農業不僅僅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更是實現民族複興大業的基礎。我國的農業正由粗放型、單調型向精細化、專業化、多元化方向轉變,由傳統農業追求産量向新型農業追求效益轉變。我們在備考時,要抓住糧食生産和安全問題,深刻理解農業産業化、農業與脫貧攻堅的關系,踐行農業可持續發展理念和道路。
一、農業區位因素
區位因素
對農業生産的影響
自然
因素
氣候
光照
①光照強利于喜光作物生長;②光照不足可能影響作物生長;③光照時間長,在一定程度上可彌補熱量不足
熱量
①熱量充足則作物生長期長、複種指數高、單産高;
②熱量不足則作物隻能一年一熟甚至無法生長
氣溫日較差
氣溫日較差大,利于營養物質的積累
降水
過少或過多均不利于作物生長,雨熱同期最适宜
地形、地勢
平原适合機械化耕作;地形起伏較大(若水熱條件好)可發展立體農業;若地勢起伏較小(坡度<25°)可發展梯田農業;水域面積大可發展漁業;草場、飼料豐富可發展畜牧業
土壤
酸堿性
不同酸堿性質的土壤适合不同作物生長
肥力
土壤肥力包括水、肥、氣、熱,具體指土壤的含水量、腐殖質含量、透氣性和熱量,對作物的生長有重大影響
水源
水源是作物高産穩産的關鍵;年降水量小于250 mm,則灌溉水源是決定因素
社會經濟因素
市場
市場需求決定農業生産的種類和規模
交通運輸
促進商品農業的發展,使農業生産區域化、專業化,尤其是易腐爛作物更依賴交通運輸,擴大農産品銷售範圍
政策
對農業起限制或促進作用
勞動力
其數量多少和素質高低影響農業生産類型和規模
技術
可擴大農業種植範圍,實現增産;培育良種,提高單産;保鮮和冷藏技術擴大了農産品的銷售範圍
二、農業區位因素的變化
影響農業的區位因素并不是一成不變的。社會經濟、文化、科技等條件的不斷變化以及人們對地形、光熱、土壤的改造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農業發展。具體分析如圖所示:
三、農業地域類型
1.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
(1)季風水田農業:
①區位條件:
②生産特點:“三低一高、一大一小”。小農經營;單産高、商品率低;機械化、科技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
(2)商品谷物農業:
①特征:生産規模大、機械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②美國商品谷物農業主要分布在中央大平原。
優越的自然條件和便利的交通運輸是商品谷物生産的基礎,地廣人稀和機械化水平高是大規模經營的條件,先進的農業科技是現代化生産的保證。
2.以畜牧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
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場放牧業和西歐乳畜業的區位條件、特點:
3.混合農業
(1)典型案例——澳大利亞墨累—達令盆地混合農業。
①區位優勢:
區位因素
區位優勢
自然因素
氣候
氣候溫暖,光熱充足,降水相對較多
地形
地勢平坦開闊(東南部的墨累—達令盆地)
土壤
土壤肥沃
水源
灌溉條件較好
社會經濟因素
人口密度
地廣人稀、農場規模大
交通
交通便利,路網發達
市場
面向國際市場
機械化
機械化水平高
科技
科技水平高,牧草和畜種優良
政策
政府鼓勵、扶持
②生産特點:
澳大利亞墨累—達令盆地以小麥—綿羊混合生産為主,是現代混合農業的典範。其特有的生産優勢如下圖所示:
(2)我國典型的混合農業——基塘農業。
基塘農業是我國珠江三角洲典型的混合農業類型。
①形成原因:珠江三角洲的居民将低窪且多洪澇災害的地方挖成池塘飼養魚類,挖出的塘泥堆于周圍,稱為“基堤”,基堤上種植果樹、甘蔗、桑樹、花卉等,形成基塘農業。
②優點:基塘農業既能防洪,又能增加收入;農作物在加工過程中産生的物料可投入池塘中作為飼料,因而是一種具有生态特色的農業經營方式。
四、農業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1.因地制宜地開發利用:提高土地生産力,改善生态環境。
2.不合理的農業生産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1)毀林開荒、墾山種糧水土流失。
(2)修水庫、修渠道、不合理灌溉沼澤化、鹽漬化。
(3)過度放牧、濫墾濫挖草場退化、草場沙化、載畜力下降。
(4)過度采伐森林森林資源減少、森林生态保護功能減弱、河流下遊澇災頻發。
(5)濫捕濫殺、施用劇毒高殘留農藥魚類資源大幅減少。
(6)不合理使用化肥、農藥農産品産量與品質降低,危害人類健康。
(7)大型畜禽養殖場的糞便、污水污染土壤與水體,危害人類健康。
(8)境外物種的引進病源、生态災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