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程老師
編輯 | 曾老師
前言
MBTI其實火了一陣子了,隻是一直沒在意。
直至節前,西紅柿姑娘認真訴說了她的困惑:
閑來無事,跟風做了個MBTI測試,結果是稀有的INTJ,測試結果推薦成為金融規劃師。
一直對數字敏感,又自認擅長分析,這下互為驗證,深信不疑。
她已經開始質疑自己的職業:難怪目前的工作如此不順,原來是跟性格不匹配,是不是真的要換個工作呢?
有點意思了。
一個被我們當做星座拿來調侃的工具,被這姑娘用了心,當了真。
不過,既然流行,總有原因。
大五人格肯定更精準,為什麼不流行呢?
上個月,約一個老師講人才測評,涉及大五人格,我其實顧慮重重。信度效度都有,可是乏味啊,想講出風趣來,實在艱難呀。
MBTI為啥能火呢?個人分析:
直接分類,簡單明快,契合了人類大腦的認知規律(就是懶)和喧嚣時代的某些心态(要合群)。
畢竟,誰都想知道自己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尤其是年輕人。
當我們在MBTI來找到自己的“四字密語”,就有了一個社會标簽,進而獲得了身份認同。
過往有了合理的解釋,未來看似也有了方向。
看來,什麼東西想要流行,還得是通俗易懂啊。
/01/
一、什麼是MBTI?
MBTI全稱“邁爾斯-布裡格斯類型指标”,是美國作家伊莎貝爾·布裡格斯·邁爾斯和她的母親凱瑟琳·庫克·布裡格斯在20世紀40年代編制的一種人格測試。
測試基礎來自著名心理學家榮格提出的心理類型理論,榮格将人的性格類型分為“内向(I)-外向(E)”兩種基本心态和“感覺(S)-直覺(N)”“思維(T)-情感(F)”四種功能。基于這三組對立維度,人的性格偏向可以組合成8種類型,邁爾斯母女又在此基礎上增加了一個維度:“判斷(J)-知覺(P)”,構成了16種類型,每種類型都用4個字母表示,比如INTJ或ENFP。
外向(E)和内向(I),對應我們的直觀對外表現;
感覺(S)和直覺(N),對應我們自然留意的信息類型;
思考(T)和情感(F),主導我們如何做決定;
判斷(J)和知覺(P),影響着我們做事的方式。
四個維度在每個人身上會有不同的比重,不同的比重導緻不同的表現,不同的組合帶來不同的類型。
/02/
二、MBTI靠譜嗎?
這是一個值得認真讨論的問題。
為什麼?因為很多公司在使用(作為選拔标準),因為很多年輕人在測試(試圖定義自己)。
涉及到對人的評價和選拔,都應當慎重對待。
如果在這樣的問題上選擇緘默或放任,是一種不負責。
這可不像星座,看的熱鬧,并不當真。
因為我們知道,出生時辰和性格、運勢、姻緣,其實沒半毛錢關系。
早些年,MBTI在HR的圈子裡引發過不小的争議。
我們視之為參考工具(甚至錄用依據)的理論基礎,經過實踐檢驗了嗎?
測試結果的信度(準不準?)和效度(有沒有用?)可靠嗎?
判斷工具的有效性,先要從理論基礎入手。
榮格是我非常欣賞的心理學家,但客觀來說,其“心理類型說”并未經過實證檢驗,邁爾斯母女基于此編制的人格測驗,難免有點“根基不穩”。
照貓(理論)畫虎(現實),畫(測驗工具)再美觀,也不是老虎。
還有一個緻命的問題,來自測量工具。
從心理學上來講,判斷一個測驗是否有效,需要考察兩個指标:信度和效度。
信度就是測量身高的卷尺,不管今天測還是明天測,不管你來測還是我來測,不管中國測還是美國測,結果都一樣。
MBTI就是信度較差的一把“尺子”,今天測可能是個ENTJ,過幾天再測就是個INFP。
MBTI中有4個維度:外向(E)和内向(I);感覺(S)和直覺(N);思考(T)和情感(F);判斷(J)和知覺(P)。
所有人,在每個維度上都是非此即彼,要麼E,要麼I,要麼T,要麼F。
一個人要麼内向,要麼外向,不能同時具備(其實也不絕對),這沒問題。其他三個維度,就不能簡單粗暴的使用二分法。
一個人智商很高(T)的同時,不能情商很高(F)嗎?
你沒見過思維缜密又愛憎分明的人嗎?你沒見過邏輯清晰又天性随意的人嗎?
你或許偏好思考,毫不猶豫的勾選T,但你善于思考嗎?
繼續以思考(T)和情感(F)為例,甲智商很高,遇事善思考,情商也高,讓他在T和F之間迫選會很痛苦。乙智商情商都很平庸,選擇一樣痛苦。丙的智商明顯高于情商。甲乙丙最終可能都選擇了T,看似沒區别,實則不一樣。
人格測驗的題目,一般允許測試者精準表達自己的狀态。
通常做法是,給出一句話(描述行為或感受),讓你從“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中選擇符合的程度。
MBTI也區分了程度,但在計分步驟上,每一個維度仍然“非此即彼”。西紅柿姑娘選擇的測試版本更是簡潔,直接簡化為二選一,結果更加絕對。
改動一兩道題,或者手稍微抖一抖,結果就會不同。
人類的相似性,一定遠遠大于差異性。
全世界那麼多人,怎麼可能隻分為16個類别呢?
一個測量光有信度是不夠的,效度是考察測量工具的另一個關鍵指标。
簡單說,測出來的東西有沒有用?
可以分析性格嗎?可以選拔人才嗎?可以預測績效嗎?
某個理論說A推出B,結果A的測量工具果真可以測出B,這就是效度高。
理論正确的前提下,“尺子”越精準,效度越準确。
MBTI信度既然低,效度也就無從談起。
我們要去評價一個人的時候,要牢記一個原則:如果不能測量,就不要去評價。
我拿一把有形的尺子,去測量這個人的身高,173cm,誤差不會超出1cm,這個數字,是可以使用的。
我拿一把無形的“尺子”,去測量這個人的性格(人格),即便量表恰當,測量精确,效度也很少能達到90%(事實上,非常成熟的,久經考驗的能力測驗和評價中心也不過70%-80%)。
所以,不論是MBTI,還是DISC,還是大五,任何的人格測驗都隻能作為參考,任何一種類型的人,都有可能勝任任何一種職業。
所以,結論不言而喻。
/03/
三、結語
你平時看星座嗎?你是水瓶,我是雙魚,細看此類文章(姻緣、運勢、性格),字斟句酌間,是不是覺得字字入心,句句精準?
事實上,人們很容易相信一個抽象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并認為其準确地揭示了自己的人格特點,即使内容空洞,言之無物,這就是心理學中的“巴納姆效應”。
MBTI的若幹選擇,都是基于自我認知,測試中不可避免地會加入一部分理想人格,讓我們追溯過往,尋找價值,主動匹配。
“被描述”和“被解釋”的力量也是驚人的,現實中的自己和理想中的自己,界限不斷模糊。
MBTI可以用來了解自己,而非定義自己。
“我無法定義我自己,我是一個混合的糅雜的無法被條理化的個體,我做出的反應和發出的動作,都是基于具體的場景和當時的心情,即便你把我列舉了幾百上千條,依然無法窺探我人性中的幽微之處,也無法預測我在每一個場景裡的實際反應。”
知行管理研究院 原創
作者:知行-程老師
編輯:知行-曾老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