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清明節的由來以及各地習俗

清明節的由來以及各地習俗

民俗 更新时间:2025-01-09 19:16:55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古老的節日,又稱踏青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

清明節的由來以及各地習俗(清明節的來曆與習俗)1

清明節是一個掃墓祭祖的肅穆節日,弘揚孝道,增進親情,團結家族,促進家人的凝聚力和認同感。也兼具了踏春遊玩,親近自然,享受自然樂趣的歡樂氣氛,融彙自然節氣與人文風俗為一體,講求順應天時,遵循自然。

清明節的來曆,相傳源于介子推,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流亡國外。途中饑餓,無食果腹,當所有人一籌莫展時,介子推割下一塊自己的大腿肉,煮湯喂與重耳。重耳恢複精神後,發現真相,感動得淚流滿面。

清明節的由來以及各地習俗(清明節的來曆與習俗)2

  後來重耳成功當上國君,成為一代明主晉文公。重耳賞了當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許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讨賞,介子推不屑于此,他打點好行裝,同老母親隐居到了綿山。

  晉文公聽說後,羞愧莫及,親自去請介子推 ,然而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後,人們才發現背着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捶胸頓足,後悔不已。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将這一天定為寒食節。

清明節的由來以及各地習俗(清明節的來曆與習俗)3

清明節跨越了曆史的漫漫長河,期間融合了流行于北方地區的寒食節禁火、冷食習俗;也融合了發展于南方的特有美食。寒食節初為節時,禁煙火、隻吃冷食,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上墳祭掃、秋千、蹴鞠、牽勾、鬥雞等風俗。漢代稱寒食節為禁煙節,因為這天百姓人家不得舉火,到了晚上才由宮中點燃燭火,并将火種傳至貴戚重臣家中。

北方依然保留着清明節吃冷食的習慣。在山東吃雞蛋冷饽饽高粱米飯,煎餅,白面蒸大馍等等。南方部分地區有吃青團的風俗,青團又稱清明餅、棉菜馍糍、茨殼粿、清明粑、艾葉粑粑、艾糍、清明果、菠菠粿、清明粿、艾葉糍粑、艾粄、艾草糕、清明團子、暖菇包、艾草青團等等。

青團是一種青色的團子,産于江南地區,以浙江為中心呈輻射狀流行在江南地區,主材料為新鮮的艾草,糯米粉,餡料,将艾草碾碎打出青艾汁,再将糯米粉和清艾汁混合搗制,經均勻揉和後,揉成粉團。然後加入餡料,蒸制而成,出鍋前刷上一層油,讓小青團看起來油亮油亮的。之前的餡料多用豆沙,糖,或鹹肉做成。為了符合現代人的口味,延伸出黑芝麻餡、蛋黃肉松餡、水果餡等等。

清明節的由來以及各地習俗(清明節的來曆與習俗)4

青團油綠如玉,糯韌綿軟、清香撲鼻,是一款天然綠色的健康小吃。蒸熟以後綠綠的松軟的皮兒,豆沙餡心,甜而不膩,帶有清淡艾草香氣,香糯可口。青團由艾草制作而成,艾草有平喘、利膽、消火、抗菌、驅寒、除濕等功效,而小麥草的汁有去油解膩、消食降火的功效,同時還能起到美容的作用。

清明節的由來以及各地習俗(清明節的來曆與習俗)5

關于青團的來曆,流傳比較廣泛的是源于太平天國時期。傳說有一年清明節,太平天國将領李秀成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農民上前幫忙,将李秀成化裝成農民模樣,與自己一起耕地。沒有抓到李秀成,清兵并未善罷甘休,于是在村裡添兵設崗,每一個出村人都要接受檢查,防止他們給李秀成帶吃的東西。

回家後,那位農民在思索帶什麼東西給李秀成吃時,一腳踩在一叢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來時隻見手上、膝蓋上都染上了綠瑩瑩的顔色。他頓時心生一計,連忙采了些艾草回家洗淨煮爛擠汁,揉進糯米粉内,做成糯米團子。然後把青色的團子放在青草裡,混過村口的哨兵。李秀成吃了青團,覺得又香又糯。天黑後,他繞過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營。後來,李秀成下令太平軍都要學會做青團以禦敵自保,自此吃青團的習俗流傳開來。

清明節的由來以及各地習俗(清明節的來曆與習俗)6

青團作為清明節的傳統食物,其攜帶方便,被廣泛推崇,作為春遊的小食也是不錯的選擇。

最後說一下清明節祭祀需要注意的事項:

1、不可在墓地照相。舉頭三尺有神明,請心懷敬意,不可使其成為向别人表現的事情。

2、孕婦避免去掃墓。自行意會。

3、忌穿靓麗的衣服。尤其是要避免穿着大紅衣服。

4、不去别人祖墳林地掃墓。避免不必要的麻煩。

5、不互祝節日快樂。清明節雖然也是一個節日,但是因為是遙祝祖先的祭祀日子,所以不可互祝節日快樂。

6、墳頭長草必須修整。

7、忌嬉罵,非議先人。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