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潼關自古兵家必争之地,此地進可攻中原,退可守三秦。尤其對于明末的亂世中的任何一方都至關重要,孫傳庭與洪臣疇在潼關的南原伏擊了李自成,使得李自成差點喪命,但是不久李自成攻破潼關,擊潰孫傳庭所部,明朝也就走進了曆史的塵埃。但是李自成的大順政權也因為潼關被清軍攻破,最終僅僅隻是“昙花一現”。那麼潼關為何如此重要?筆者就從曆史延續,自然天險和人設關城幾個角度帶讀者簡單認識下明末的潼關,以及孫傳庭是布防潼關防線。 一、曆史延續潼關緣起先秦時期的桃林塞,于東漢安帝時期創建關隘。東漢羌民起義官軍作戰失利使統治者創建潼關以控制東西要道,拱衛京師洛陽。到了唐代,潼關城的位置因黃河在此處的陡轉東流而發生變化,于唐天授二年(691年)北遷至今港口鎮,一個較低的台地之上。之後曆朝的潼關城并無大規模遷移,基本維持在唐潼關城的基礎上。
明代潼關軍事設防是曆代潼關軍事設防中最森嚴最完備的時期。明洪武元年,派郭儉守之,洪武七年在設潼關守禦千戶所,隸屬陝西都司,洪武九年設潼關衛,隸屬河南都司,洪武九年設立潼關衛,潼關開始有了長期駐軍。并在今潼關周邊州縣還設有軍屯。永樂六年,又改隸北京行都督府,正統六年後改為直隸後軍都督府的在外衛,弘治年間成為直隸中軍都督府的在外衛。
▲曆代潼關示意圖
▲潼關大區域示意圖二、自然天險潼關的天險是由黃巷坂、禁溝、秦嶺、黃河所構成的一個天然要塞。現在就簡單的分開介紹下:
1、黃巷坂:黃巷坂處于潼關城東,全長5裡左右。自函谷關東來的道路僅僅隻有黃巷坂一條路,黃巷坂的南面是山勢陡峭的秦嶺,北面則是黃河,這就形成了南依秦嶺、北臨黃河的孤道地勢。這個孤道内軍隊難以展開陣型。所以,黃巷坂成為潼關東面的第一個天然屏障。在其最東面的金陡關也就成為了潼關城的第一道關卡。
2、禁溝(也稱“禁谷”或“潼溝、潼谷”):禁溝自潼關城南直通秦嶺,可與武關連通。其中深度最長的溝道有四條:列斜溝、禁溝、潼水溝、望遠溝,除此四條溝之外,還有多條深達數十米至數百米的溝道,這些溝道統稱為禁溝。皆成南北縱向。由于這些南北溝道橫斷潼關南原地區,所以,古來潼關南原無東西大道可通。但是,翻越這些溝道,仍然可以進入關中。而禁溝與潼關城地處南北一線,防守潼關,就要突破禁溝,這樣禁溝也就成為了其南面平原的天然屏障。
3、黃河:黃河出秦晉峽谷南流到潼關北,折轉而東。在這裡洛水、渭河彙聚在黃河,黃河則緊切潼關城下流過,形成天塹,既無途可通,也隔斷了北來之路,在潼關城北側形成自然防衛,因而守潼關很少考慮城北安全,黃河天塹形成了天然屏障。
4、秦嶺:秦嶺是潼關南原的天然屏障,由東往西有西峪口、桐峪口、善車峪口、太峪口、麻峪口、蒿岔峪口、潼峪口等橫向有衆多峪口可做天然要塞,這些峪口不僅地勢險要且道路錯綜複雜,這些都使得入侵者的後勤補給難以為繼。
三、人設關城1、南面關卡:南面的秦嶺直接通向了禁溝,由此可翻越秦嶺。為了防止軍事行動穿越秦嶺 ,進而攻破潼關,所以在秦嶺北麓山腳下的潼關地界,自東而西設置了西峪關、善車關、太峪關、蒿岔峪關、潼谷關、水門關等(其實還有些關卡,但史料記載不一)關卡。這些關卡均有駐軍把守,成為潼關城的南部前沿哨卡,和潼關關城渾然一體。所以,潼關城既有秦嶺這個天然屏障,又有關卡防衛,這就保證了潼關關城的南部安全。
2、十二連城:為了防守禁溝自古就設十二連城于禁溝周圍,由秦嶺山腳向北計三十裡,根據《潼關衛志》《續修潼關廳志》有關記載,十二連城指的是明清潼關古城南面禁溝沿線及其附近一帶的一個軍事聯防體系的總稱,其既可以設防禁溝之東,也可以設防禁溝之西,還可以設防南面秦嶺諸峪通向禁溝的通道。這些聯防體以小城為據點,并設有溝西關、楊家關、禁溝關、汾井關、巡底關、五莊關、石門關等(其實也還有些關卡,但史料也是記載不一)多個大小不一的關卡。這些關卡從禁溝向南,大約每三裡建一個小城,内有烽火台,駐有軍隊。
▲潼關周邊衆多小關卡3、主關城:根據康熙《漁關衛志》的記載:“依山勢,周一十一裡七十二步,高五丈,南倍之。其北下臨洪河,巨濤環帶,東南則跨麒麟山,西南跨象、鳳二山,磋峨聳峻,天然形勢之雄。門有六,其上設樓,唯南以山勢重疊,不豎樓。南北水關二,南水關洪武三十三年建,北水關宣德年間建。嘉靖十八年建重門二,并建樓于上,隆慶四年修複鋪七十二所,諜砌以磚。東甕城曰占紫處,東門樓曰迎恩,東郭門樓曰天險,西甕城樓曰大觀亭,西門城樓曰懷遠,西郭門曰,地維,上南門曰淩雲,下南門曰迎薰,大北門曰汲洪,小北門曰俯晉,北水關樓曰鎮河。”
▲今潼關遺址
以上段落中可以看出關城主體建在深山溝壑之中為城池提供了天然的屏障。并且扼踞要路于秦嶺和黃河之間的狹長谷地。南城牆可依山勢抵禦秦嶺南麓方向的進攻,北城牆順水流一方面可護衛黃河方向水軍的進攻,一方面可控制河邊大道。這樣的選址在軍事防禦布局上可謂是“依山築關,傍水建城”,再加上衆多城門、城樓及水關的輔助都極大滿足了軍事防禦需求。而就城池本身而言,明朝的潼關基本上沿襲宋朝舊址修建的,但也增加了一些城防大型建築。同時不斷擴大城關規模,不斷修繕城樓及防禦設施,城門也有增加,正德以後潼關城牆二三十年間都會不同程度的加以修葺, 下表就是地方志之中孫傳庭前明代修建城牆的概況:
▲潼關縣志所繪潼關圖
到了孫傳庭到任之後詳細考察了潼關關城之外的南原四十裡地形,認為南原的軍事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便在南原上建造三座碉堡,并屯兵于内,又設置十五墩,這些堡墩全在深溝旁建築,并将旁邊有路小徑封死,确保堡墩獨占高處的優勢。各屯步兵二百名扼守聲援。又置十五墩,墩與墩相距不三裡,各宿火器手二十名。并受駐守南原遊擊署參将王永祥實為參将。除了潼關附近以外,孫傳庭還修築了華陰城、西安城牆、漢江淺灘等多地,将潼關這個“點”與西安省城連城了“線”。在積極備戰的同時,根據陝西所擁有的軍事地理優勢,積極布防,這些都為潼關南原之戰以及日後再次在潼關布防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另注:現存潼關城遺址平面略呈不規則長方形,東、西長約2.5公裡,南、北寬約1.5公裡。關城北牆較直,其餘三面城垣略呈弧形,今天北牆已經不存在了,東、西城牆北段保持較好,現殘高3~6米,東牆南段和南城牆依山勢而建,外部最高達390餘米,保存稍好。西門甕城僅存泥土基座,南北65米,東西48米。南門僅存磚砌門洞,高約5.5米,寬2.8米,進深 12米。
▲今潼關夜景
▲複原後的通關古城
▲今潼關博物館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吹雪,任何媒體或者公衆号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将追究法律責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