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最為關注的技術無疑是自動駕駛,Waymo、特斯拉、Uber、通用…國外企業的下注越來越大,在1年的時間内也獲得了引人矚目的提高,甚至已經開始了商業化的探索。
而在這個行業發展最快的第二片土地,中國的自動駕駛行業在過去一年則較為甯靜。相比于國外企業,國内大型科技公司和車企并沒有在自動駕駛上進行太大的動作,想要窺探行業發展,隻能從更有活力的創業公司身上尋找答案。
Next Tech接觸到了一家叫Roadstar.ai的企業,它非常年輕,卻極具代表性。通過這家公司,我們希望對技術的趨勢,以及國内自動駕駛的現狀和未來能有更深刻的了解。
從矽谷到中國Roadstar.ai成立于2017年5月,在短短不到兩年的時間内,集結了一批優秀的研發團隊,并獲得了1.28億美元的A輪融資。
CEO佟顯喬在美國讀博時主攻的就是無人駕駛技術,畢業後曾就職于蘋果無人車Titan項目、英偉達自動駕駛部門、百度在矽谷的無人駕駛技術分部。
這種技術也是目前無人駕駛領域比較先進的解決方案:前融合算法。它是對原始數據(raw data)進行融合和深度學習的技術,能夠極大地提高DNN的檢測精度,并減少例外(corner case)。
CTO衡量介紹說,Roadstar把多個傳感器的數據進行了整合,讓它們變成了一個“超級傳感器”,并針對它開發了一套自己的神經網絡。這樣一來,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減少信息丢失,保證信息的完備性。
目前在國内,有真正能力做“多傳感器融合”的企業還很少,這是未來自動駕駛技術的方向,也是Roadstar的核心技術競争力。
降低成本,是商業化的前提高昂的成本,是落地高等級自動駕駛的最大阻礙之一,無人車使用的硬件傳感器中,最昂貴的就是激光雷達(LiDAR),它對于空間的測量最為準确,可以提高整車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但它采購的成本可以達到上萬美元。
激光雷達的供應被Velodyne公司壟斷,入門的16線産品售價7900美金,64線的型号則要8萬美元一台的天價。
Velodyne 16線激光雷達
Roadstar為了盡早實現量産,采用了一套國産的解決方案,成功把整車的成本壓縮到了30萬元以内。衡量表示,激光雷達相對來說是一個比較新的領域,國産的産品在主流參數上不輸進口,但價格隻有外國的一半左右。
Roadstar硬件上的組成包括4顆低線束速騰LiDAR,1顆40線禾賽LiDAR、6顆攝像頭、3顆毫米波雷達,和一套GPS&IMU硬件系統。
Roadstar将傳感器集成在了車頂的盒子内,通過異構多傳感器同步技術,使不同品牌、類型及數量的傳感器兼容。因此,這套方案也可以根據需求,去支持國外的高精度傳感器。
Roadstar和不同的車企合作,提供乘用車和商用車的前裝無人駕駛解決方案。2019年,Roadstar計劃将車隊擴充到100量,同時進一步壓縮成本,來進行商業化的探索。
面對中國市場的特殊性在我們的試乘體驗中,Roadstar的車的确有很好的完成度,無論是起步、刹車、轉彎、并線,車子都能順利的執行。
根據衡量的說法,Roadstar目前在美國大約1個月才會幹預一次(1000公裡),在國内複雜路況下也能實現幾百公裡一次的幹預,同時在夜晚、雨天、高峰期等路況下都能正常行駛。
衡量解釋說,美國的行車要更好預測一些,人們的駕駛習慣要更規矩,車不會胡亂變道,不會經常加塞;而國内的駕駛路況要更複雜,經常有逆行和闖紅燈的現象,對于無人車的考驗也更大。
這種困難也是一個機遇,目前無人駕駛算法需要的不是單純的測試裡程數積累,而是需要去遇到更多的corner case,通過更叠算法打補丁,或DNN來不斷解決問題,讓無人車能應對各種情況。面對中國的路況,對于Roadstar團隊是不小的挑戰,但這也促使了頻繁的優化和升級,讓整個系統更加完善。
衡量認為,矽谷的公司在技術上有領先優勢,但在中國推進自動駕駛,在美國被驗證的技術是行不通的:
“矽谷的算法平移到中國一定是失敗的,Waymo如果放在中國,會漏洞百出,而在中國鍛煉出來的算法和平台,放在國外就會如履平地。在中國能找到最多的corner case,是自動駕駛最佳的,也是最嚴苛的訓練場地。”目前來看,中美的技術差距,還是體現在硬件研發上。比如行業領頭者Waymo,最初使用的是Velodyne激光雷達,後來Waymo無人車的所有傳感器幾乎都是自研。特斯拉在和Mobileye分道揚镳後,也依靠自己推出了新的硬件系統。
有矽谷工作經驗的創始人們也認清了這一點,Roadstar在深圳和矽谷 San Jose都建有研發中心,可以跟進行業前沿,吸納人才,不斷學習和吸收矽谷最新的技術,将成果移植到國内,做有針對性的改良,同時依托本土,保持算法和數據上的優勢,實現更好的軟硬件結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