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關于雲閃付乘車碼功能的産品分析,主要的思路是關注核心、拓展場景、優化體驗。
01 環境說明
02 分析方向
雲閃付APP是一種非現金收付款移動交易結算工具,通過收付款、享優惠、卡管理三大核心功能,為持卡人提供各項優惠的金融、生活及購物服務,安全保障用戶合法權益。
其中推出的乘車碼,可以讓用戶在不用攜帶公交卡、零錢的情況下乘坐公共交通,還能特享随機立減的優惠。
雲閃付APP整體采用紅白相間的UI風格,符合當代中國大衆的審美,與百元大鈔相近的配色給用戶以喜慶紅火的暗示。
乘車碼界面的UI簡化為類似“出票機”的樣式,button設置大方清晰,用戶可以很快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相應的操作。
03 功能體驗3.1.1 部分一級頁面截圖
産品的四個一級頁面分别為“首頁”、“發現”、“财富”和“我的”,這是目前市面上的C端産品比較常用的界面分類,就目前來看也是比較合理的。
首頁用于放置用戶較為常用、或是應用想讓用戶優先點擊的功能;發現則便于用戶查看并使用相關的優惠;财富界面直接管理用戶的存儲卡、信用卡,并對開支進行一個簡要的統計;我的則是用于放置與用戶相關的包括個人信息、訂單、設置等常用功能。
分類思路比較清晰,但UI界面的某些設置還有待優化。
3.1.2 APP産品結構圖
通過上圖可以看出,雲閃付APP的産品框架相對趨近複雜。各項功能也比較完善,具體的功能分布是否合理,持續優化的空間在哪,還有待筆者詳細體驗才能再作判斷。
上圖是乘車碼功能的核心使用場景流程圖。用戶在界面裡操作調出二維碼,讓公交車的掃碼器掃描,完成一次乘車支付。
該也行流程涉及以下幾個用戶使用路徑:
3.3.1 調出界面
描述:
1)打開首頁,用戶在副功能區一眼就能看到排列第一的乘車碼,點擊便能進入乘車碼界面,調出速度較快,完全沒有卡頓。相比于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的調用流程來說,簡化了不少,非常照顧用戶體驗。
出現這種差異最根本原因還是在于産品定位的不同,導緻它們在功能的調出流程上各有差異,雲閃付更像是把乘車碼的功能内置進去,而其他兩款應用做得更像是外置的一個插件。
2)同時在乘車碼的圖标下也寫明了随機立減,實際使用過程中,每次都能達到40%到60%,非常能吸引用戶點擊享受優惠。
可以看出雲閃付對于自身目前所處的階段是定義為前期推廣階段,需要通過燒錢補貼來争取新用戶。
3)在乘車碼界面,點擊二維碼區域便能刷新乘車碼,根據測試,在斷網的情況下也能調出乘車二維碼,體驗十分良好。
在講究用戶體驗的當下,這樣的功能設置已經成為标配,在網絡異常的情況下允許用戶先享後付,是非常人性化的處理。
建議:
1)考慮實現“多碼合一,一碼通用”。用戶在公交車或地鐵上掃碼付費,本質上就是花錢享受一次出行服務,和在商家那出示二維碼掃描沒有任何區别。
但在使用時,卻需要用戶先想一下對方是商家還是公共交通,該向對方出示哪款二維碼,顯然這對一些中老年用戶是不友好的,而且圖标和文字較小,他們使用時也會比較吃力。
另外這種“多碼合一,一碼通用”的做法将能記錄用戶所有的消費記錄,有利于形成一整套交易結算的生态體系閉環。這就像一個大學生既可以拿着校園卡去食堂打飯,也可以去圖書館看書,還可以掃寝室的門禁,在這些場景下TA隻需要拿出卡,不用做其他思考。
2)考慮到随機立減的優惠每人每日隻有兩次,那麼可以在右上角的空白位置顯示“您今日可享2次随機立減”,完成立減扣費便減1,有效減少了後期運營人員需要再向用戶解釋的情況。
3)乘車碼下方的提示語“先乘車 後付款”初看時不知其意,等到發現斷網的情況下也能調出乘車碼時才稍微理解這句話的含義,但還不能确定是否可行。
建議修改成“網絡未連接時也可使用”或是“斷網時可先乘車,後付款”這樣易于理解的提示語。
3.3.2 掃碼
描述:
建議:
1)完成掃碼後,App頁面應彈出付款成功的界面,并告知付款多少。像支付寶的乘車碼使用後,就會在界面上告知用戶花了多少錢。
一個功能的使用,尤其是針對C端用戶,最好是能有反饋頁面,這不僅能給用戶一個直觀的使用感受,還能順帶在頁面下的空白處植入其他廣告,一舉多得。
如果出現掃碼器無法發聲或是使用者聽力有障礙的特殊情況,就有可能出現重複多掃的情況。因此建議添加該頁面。
2)如果使用了随機立減,可以在UI上強調這一點,培養用戶的使用黏性;如果是斷網的情況下使用,則可以說明費用将在之後扣除,請确保卡裡有足夠的餘額,否則無法享受,這便可以減少運營人員需要再向用戶解釋的情況。
3)打通各地其他的公共交通,支持在BRT、地鐵(重慶叫輕軌)等場景的使用。不僅方便了用戶,也能順帶釋放掉一部分在購票機前排隊的人流量。
而且這裡如果能做到“多碼合一,一碼通用”,那必然會比微信和支付寶(二者目前是把乘車碼和地鐵卡分開處理)的更加好用。
3.3.3 查詢
描述:
1)在乘車前,用戶可以點擊“支持線路”查詢乘車碼的功能在那些線路是可用的。這塊區域應該是想向用戶展示自己支持哪些公交線路,同時通過第二行的“公交”二字也可以表達出乘車碼目前是不支持BRT和地鐵使用的,隻是這樣處理過于簡單。
2)用戶也可點擊“乘車記錄”查詢自己的使用情況。每一行記錄左邊的圖标顯示公共交通的類型,同時顯示車輛線路、使用時間、金額及使用結果,點擊之後能進入詳情頁面看到具體的付費情況及其他參數。
這個頁面在設計時應該沒有考慮太多,畢竟從常理上來講,用戶很少會去點擊。
建議:
1)“支持線路”的頁面設置太過簡單,不利于用戶查詢。用戶在乘車時隻會關注自己要乘坐的那趟車是否可行。因此,最好在頁面最上方設置一個搜索框,根據關鍵字查詢,如輸入98,就根據用戶所在定位跳出經過的98路,981路,987路等。
更進一步地,還可以在搜索框下方設置分類tab,如廈門地區就可以設置公交車、BRT和地鐵,這樣不僅易于用戶查看,而且在未搜索時,用戶便能知道雲閃付的乘車碼,不像支付寶的乘車碼還分為公交卡和地鐵卡,是同時支持在公交車、BRT和地鐵使用的,這能很好地培養用戶忠誠度,一舉多得。
2)“乘車記錄”的設置比較簡單。建議在使用過随機立減的記錄強調優惠信息,刺激用戶下一步接着使用雲閃付的乘車碼。
可以的話,支持用戶按一定是時間段查詢統計自己在公共出行上的費用,給用戶一種持家感,也能讓用戶感覺到産品的用心。
3.3.4 設置
描述:
1)使用乘車碼時,用戶可以點擊“切換城市”來切換所用的乘車碼,如果初次使用便直接彈出開通頁面。經過測試,在斷網的情況下不能開通新城市的乘車碼。每個城市都有各自的公交公司,在使用乘車碼時需要再次進行确認。
2)點擊右上角的更多,可以調出其他操作,包括”扣款順序設置”、”在線客服”、”暫停使用”、”使用幫助”和”取消”。這有點類似早期蘋果手機的界面設置,應該是考慮到這些按鈕用戶并不常用,所以多設置了一個步驟。
建議:
根據乘車碼使用場景中遇到的問題,本文主要提出了以下建議:
(1) 調出界面
(2)掃碼
(3)查詢
(4)設置
(5)其他可能的建議
1)與掌上公交等應用進行聯動,在掌上公交内可以對應到雲閃付的乘車碼,或是雲閃付可對應到掌上公交的路線查詢功能,形成場景應用的連貫,減少用戶麻煩。
這樣用戶在使用公共交通出行時,就不用思考要先去用掌上公交查線路,再去打開雲閃付的乘車碼。
2)拓展乘車碼的無感應用。如在一些比較寒冷的區域,使用公交卡是比使用電子乘車碼還要方便的,隻要拔出卡,碰一下就可以把手伸回口袋裡取暖。
雲閃付可以考慮進行該功能的拓展,類似小米和華為都有在做的手機公交卡,隻要提前設置好,打開App便能使用手機自帶的NFC功能當作公交卡來刷,這也有效解決了用戶公交卡容易忘帶,容易丢的痛點。甚至于在确定乘坐地鐵的出行方案時,可以進行提前支付。
雲閃付作為非現金收付款移動交易結算工具,無疑是成功的。它利用産品自身的收付款、享優惠、卡管理等功能,結合其得天獨厚的地位,完美地搭建起了交通、購物、營銷、支付、信用等領域的交易結算服務。
其推出的功能(包括乘車碼)不僅方便了用戶,也通過各種補貼行為讓用戶享受到了實惠,在前有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後有其他支付工具的環境下站穩腳跟。
而要想赢得支付工具的競争戰,思前想後,還是需要做到以下三點:
(1)擴大用戶基礎
除了通過各種補貼、信用卡免手續費、拉新獎勵等吸引新用戶之外,産品自身的體驗也要持續優化。這意味着要讓産品設計時基礎功能要更符合大多數人群的使用習慣,而非基礎功能也要兼顧滿足其他人群的個性化需求。
(2)拓展接入場景
盡可能滿于用戶更多的支付需求,這需要與更多的商家對接,目前雲閃付能支持使用的商家還是比較有限的;開拓出雲閃付更多可能的支付場景,如景區旅遊時的門票便可用雲閃付臨時購買,無須出票便能直接使用。
(3)重視用戶運營
拉新的同時也要存活,如将簽到的獎勵多樣化,将支付的使用次數積分化,以遊戲化的場景吸引用戶堅持使用。
如支付寶每次使用時會增加螞蟻森林的能量,能量就可以用來種真的樹;也能增加螞蟻農場的雞飼料,雞産的蛋最終都用于公益事業。那可否将銀聯本來要做的公益事業與這些進行遊戲化的連接和推廣呢?
期待未來的雲閃付能為用戶帶來更多的驚喜。
本文由 @水蜜桃綠茶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産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