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插柳是什麼活動習俗

插柳是什麼活動習俗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25 20:24:50

又到了一年一度柳舞飛絮的季節。飛舞的柳枝,滿地的柳絮,預示着春天的來臨。

插柳是什麼活動習俗(話說民間習俗折柳)1

  古往今來,在我們國人眼中,柳是吉祥之物,即寓意柳樹有兩點:一是寓意人生有前程似錦之意;二是柳樹因其柔軟的枝條,寓意着男女之間情意綿綿和挽留之義。柳樹既象征着可以驅魔除惡,又象征着男女之間浪漫而美好的愛情。

插柳是什麼活動習俗(話說民間習俗折柳)2

  在詩人們的眼中,“柳”是他們所鐘愛的意象之一。清人李漁在《閑情偶記》中這樣寫道:“柳貴乎垂,不垂則無柳;柳貴乎長,不長則無婀娜之緻”。《詩經》中的“楊柳依依”之句,其意境隻有垂柳才可以擔當。

  于是乎,詩人們或詠柳喻人,或借柳送别,或緣柳抒情,或道人生哲理……凡此種種,“柳”成為了中國詩歌中一道靓麗的風景。

插柳是什麼活動習俗(話說民間習俗折柳)3

說到楊柳,我們馬上會想到在今年北京冬奧會的閉幕式上,那折柳離别的感人場景。

折柳,是古人離别時的一種古老風俗。最早出現在漢樂府《折楊柳歌辭》中。"折柳"一詞寓含“惜别懷遠”之意。我國的古代,親朋好友一旦分離,送行者總要折一支柳條贈給遠行者。人們離别時折柳相送,在思念親人、懷念故友時也會折柳寄情。

插柳是什麼活動習俗(話說民間習俗折柳)4

  一、折柳的緣由

分别時為什麼要折柳相送呢?常見的解釋是,“柳”與“留”諧音,贈柳表示留念,一為不忍分别,二為永不忘懷。但僅僅這樣還不夠,還不足以令人完全信服。折柳送别作為一種非常普遍的文化習俗,恐怕不是一個“諧音”就能解釋清楚的。我們應從另外的角度去探求這其中的緣由。

插柳是什麼活動習俗(話說民間習俗折柳)5

清朝褚人獲在《堅瓠廣集》卷四中提出:“送行之人豈無他枝可折而必于柳者,非謂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鄉正如木之離土,望其随處皆安,一如柳之随地可活,為之祝願耳。”這種解釋是很合理的。柳樹和其他樹木相比,其特點是“随地可活”,這正可以拿來祝願遠别的人,到了異地後,随遇而安,能夠很快地融入當地的人群中,一切順遂。也使這一說法\有了深刻的哲理性和更高的文化品味。

插柳是什麼活動習俗(話說民間習俗折柳)6

但是,有人認為,這還不是“折柳送别”這種文化習俗的最初緣由。最早的淵源應該是《詩經》中“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這幾句。理由有三:一是這詩句來自《詩經》,而且是名句,讀書人人人熟悉;二是“楊柳依依”表達了戰士出征前懷家戀土的離情别緒,為後來的的送别詩奠定了文化基調;三是《詩經》作為五經之一,其深廣的文化傳承作用是不容懷疑的,古人作詩講究“無一字無來處”,當然來自經典。

插柳是什麼活動習俗(話說民間習俗折柳)7

總之,“折柳送别”應該有“諧音感懷”、“哲理啟迪”、“文化傳承”這樣三個緣由。

插柳是什麼活動習俗(話說民間習俗折柳)8

二、折柳的寓意

“折柳”一詞寓含“惜别懷遠”之意。在我國的古代,親朋好友一旦分離,送行者總要折一支柳條贈給遠行者。“折柳”一詞寓含“惜别”之意 。我國“折柳送行”的習俗最早見于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裡的《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古時柳樹又稱小楊或楊柳,因“柳”與“留”諧音,可以表示挽留之意。離别贈柳表示難分難離、不忍相别、戀戀不舍的心意。

插柳是什麼活動習俗(話說民間習俗折柳)9

李白的“年年柳色,灞陵傷别”就說明了這樣一個風俗:古代長安灞橋兩岸,十裡長堤,一步一柳,由長安東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贈别親人。白居易的《青門柳》“為近都門多送别,長條折盡減春風。”、魚玄機的《折楊柳》“朝朝送别泣花钿,折盡春風楊柳煙”,都蘊含着一種對友人,折柳贈别春常在的美好祝願。也喻意親人離别家鄉正如離枝的柳條,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發芽,好像柳枝随處可活一樣。

插柳是什麼活動習俗(話說民間習俗折柳)10

人們在思念親人、懷念故友時也會折柳寄情。“折柳”一詞也寓含“懷遠”之意。張九齡的“纖纖折楊柳,持此寄情人”;李白的“攀條折春色,遠寄龍庭前”、“無令長相思,折斷楊柳枝。”、“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都表達了對親人知己的思念之情。

插柳是什麼活動習俗(話說民間習俗折柳)11

三、"折柳"的文化内涵

古人分别時要折柳相送,這是當時一種很流行的民間習俗,尤其是在文人墨客中,己成為一種時尚。張籍的《薊北旅思》:“客亭門外柳,折盡向南枝。”、周邦彥的《蘭陵王》:“柳蔭直,煙裡絲絲弄碧。……長亭路,年去歲來,應折柔條過千尺”。從“折盡向南枝”和“柔條過千尺”這樣的詞句中,我們就可以看出這種習俗、時尚存在的普遍性。

插柳是什麼活動習俗(話說民間習俗折柳)12

送别的地點多在長亭、橋頭或堤上。送别時不僅折柳相送,餞行飲酒自然是少不了的;有時還要吹笛、唱歌,曲子是現成的,幾乎當時有點文化的人都可随口唱出;詩人們當然更要吟詩賦詞以相贈。

插柳是什麼活動習俗(話說民間習俗折柳)13

在古代詩詞中,我們可以讀到許多與“折柳送别”這種文化習俗相關的作品,可以說這是中國文學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化景觀。如: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憶秦娥》:“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别”;《金陵酒肆留别》:“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喚客嘗。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觞”;鄭谷的《淮上與友人别》:“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數聲風笛離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楊花”就是柳絮)吳文英的《風入松》:“樓前暗綠分攜路,一絲柳、一寸柔情”等等。

插柳是什麼活動習俗(話說民間習俗折柳)14

詩詞中不僅寫“折柳送别”這種行動,而且,凡是與柳相關的詞語都要拿來抒發分别時的離愁别恨,朋友間的厚意深情。如“柳絲”、“柳枝”、“柳陰”、“柳色”、“煙柳”、‘“柳綿”(又可說成是“柳花”、“楊花”、“柳絮”)、“楊柳”、“折楊柳”、“楊柳春”、“楊柳依依”等等。

插柳是什麼活動習俗(話說民間習俗折柳)15

“折柳”詩詞中,還有一段非常感人的故事。宋朝禮部屬官李之問,愛上了都城名妓聶勝瓊。李将回原籍時,聶勝瓊為之送别,飲于蓮花樓,唱了一首詞,末一句是:“無計留春住,奈何無計随君去。”為這,李之問又留下來住了一個多月。後來因為妻子催促太緊,李不得不怅然離去。不到十天,聶勝瓊寫了一首《鹧鸪天》寄給李之問。李中途得之,藏在箱子裡,回家後被妻子發現。李隻得以實相告。李夫人讀了《鹧鸪天》,見其語句清健,非常高興。不但沒有阻止李聶的這段情緣,反而拿出私房錢讓李之問去都城迎娶聶勝瓊。

插柳是什麼活動習俗(話說民間習俗折柳)16

聶勝瓊的《鹧鸪天》:玉慘花愁出鳳城,蓮花樓下柳青青,尊前一唱陽關後,别個人人第五程。 尋好夢,夢難成,有誰知我此時情。枕前淚共簾前雨,隔個窗兒滴到明。

插柳是什麼活動習俗(話說民間習俗折柳)17

“折柳送别”時,要吹笛,有時還要放聲歌唱。所以,古詩中常把折柳、吹笛(唱曲)聯系在一起,來表達依依惜别的深情。與之相關的樂曲有這樣三首:

插柳是什麼活動習俗(話說民間習俗折柳)18

一是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中的《折楊柳枝》。有一首歌詞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李白《塞下曲》:“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還有前面提到的《春夜洛城聞笛》,這兩首詩中所言“聞折柳”,都應該是《折楊柳枝》這支曲子。

插柳是什麼活動習俗(話說民間習俗折柳)19

二是唐朝的《渭城曲》,又稱《陽關三疊》。其實原來并不是一首歌曲,隻是王維寫的一首詩《送阮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後來由樂人譜入樂府,當作送别曲,并把末句“西出陽關無故人”反複重疊歌唱,所以稱為《陽關三疊》。這在唐朝是一首非常流行的送别曲。

插柳是什麼活動習俗(話說民間習俗折柳)20

三是唐朝的《楊柳枝詞》。是唐教坊曲名,作者多以此題詠柳,以表達離别之意。劉禹錫就有《楊柳枝詞》九首,其中一首的内容是:“城外春風吹酒旗,行人揮袂日西時。長安陌上無窮樹,唯有垂楊管别離。”據學者王先謙解釋,“楊柳”是柳的一種,垂楊即垂柳。如李商隐《随宮》:"于今腐草無瑩火,終古垂楊有暮鴉"。這句中的垂楊指的就是随堤柳。

插柳是什麼活動習俗(話說民間習俗折柳)21

2022年2月20日晚間,北京2022冬奧會閉幕式在鳥巢歡樂舉行。在文藝演出環節,折柳送别的環節令觀衆們感歎:太浪漫了吧。在悠揚的《送别》的音樂中,舞蹈演員化身柳枝,其他演員手捧柳枝上場。這一場景不僅感動了在場的每一個人,也讓世界熱愛和平的人們感到驚歎。

插柳是什麼活動習俗(話說民間習俗折柳)22

插柳是什麼活動習俗(話說民間習俗折柳)23

跋山涉水輕别離,天涯芳草亦萋迷。隻因登程常折柳,橋畔岸邊皆秃枝。

古人離别時的折柳枝相贈之風俗,雖然存在了千年,但随着曆史的進步,社會的發展,早已被淘汰。保護環境,愛護植物,早已成了現代人的文明共識。

插柳是什麼活動習俗(話說民間習俗折柳)24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