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餃子的典故和傳說

餃子的典故和傳說

民俗 更新时间:2024-06-20 23:12:30

餃子的典故和傳說(名人故事餃子的由來)1

名人簡介

張仲景(約公元150~154年--約公元215~219年)。

名機,字仲景,漢族,東漢南陽郡涅陽縣(今河南鄧州市)人。

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後人尊稱為醫聖,南陽五聖之一。

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

它确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

在方劑學方面,《傷寒雜病論》也做出了巨大貢獻,創造了很多劑型,記載了大量有效的方劑。

其所确立的六經辨證的治療原則,受到曆代醫學家的推崇。

故事正文

東漢末年,各地災害嚴重,很多人身患疾病。張仲景在長沙為官時,常為百姓除疾醫病。

有一年,當地瘟疫盛行,于是他在衙門口壘起大鍋,舍藥救人,深得長沙人民的愛戴。

張仲景從長沙告老還鄉後,走到家鄉白河岸邊,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饑受寒,耳朵都凍爛了。他心裡非常難受,決心救治他們。

張仲景回到家後,求醫的人特别多,他忙的不可開交,但他心裡總挂記着那些凍爛耳朵的窮百姓。

他仿照在長沙的辦法,叫弟子在南陽東關的一塊空地上搭起醫棚,架起大鍋,在冬至那天開張,向窮人舍藥治傷。

張仲景将這種藥名稱之為“祛寒嬌耳湯”。

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藥材在鍋裡煮熬,煮好後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後分給乞藥的病人。

每人兩隻嬌耳,一碗湯。

人們吃下祛寒湯後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一段時間過後,病人的爛耳朵就好了。

張仲景舍藥一直持續到大年三十。到大年初一時,人們慶祝新年,也慶祝爛耳康複,就仿嬌耳的樣子做過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

人們稱這種食物為“餃耳”、“餃子”,在冬至和年初一時吃,以紀念張仲景開棚舍藥和治愈病人的日子。

從此,餃子逐漸成為了人們喜愛的食物之一。

小故事大道理

醫者仁心、愛民如子的張仲景也理所當然地受到了後世千百年的尊敬與紀念。好人終将有好報。

課外小知識

俗話說,醫生難治自己的病。張仲景也是人,不是神。

有一年,張仲景病了,他自己也知道,生命的燈油就要燒幹了。

長沙來看望他的人說,長沙有一個風水很好的地方,想讓張仲景百年之後在那裡安身,可南陽的人不幹了,雙方就争吵起來。

張仲景說:“吃過長沙水,不忘長沙父老情;生于南陽地,不忘家鄉養育恩。我死以後,你們就擡着我的棺材從南陽往長沙走,靈繩在什麼地方斷了,就把我埋葬在哪裡好了。”

在那一年的冬天,張仲景駕鶴西去了。壽終的那天正好是冬至。

當送葬的隊伍走到當年張仲景為大家舍“祛寒嬌耳湯”的地方的時候,棺繩忽然斷了。

大家按照張仲景的囑托,就地打墓、下棺、填墳。

兩地的百姓你一挑、我一擔,川流不息,把張仲景的墳壘得大大的,還在墳前為他修了一座廟。

這就是現在的醫聖祠。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