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家鄉》講述的主要是祖國東西南北中家鄉的巨變,俞白眉和鄧超執導的《回鄉之路》單元中,往日銀幕上漫天飛沙的黃土高坡已經變得郁郁蔥蔥,幾百萬畝的毛烏素沙漠已經被綠色覆蓋,随處可見風力發電的大風車。片中王子文有句台詞“不是說黃土高坡嗎? 黃土呢?”是所有現在去過黃土高坡人們的切實感受,這句台詞也很好的說明了陝北這些年的變化,而這些變化正是無數治沙英雄們多年默默付出的結果。
鄧超飾演的沙地蘋果經銷商喬樹林,甫一出場大金表、大墨鏡的标配,就演活了一個高調的土味老闆,油膩浮誇,經濟艙的機票,卻一頭紮進頭等艙,和闫妮飾演的頭部帶貨主播打得火熱,套近乎,一口一個大師姐,叫得那個親切。被空姐攆回經濟艙,還不忘狡辯“花錢降了個艙”。即便被戳穿回鄉住在窯洞裡,也能巧妙的用思鄉之愁來掩飾寒酸。
最開始,在觀衆眼中,喬樹林是一個投機取巧的商人,靠花言巧語騙取他人信任。然而,影片前半段,喬樹林有多不靠譜,後半段的反轉就有多真誠感人。他從一個土味浮誇的暴發戶搖身一變成為一名低調的抗沙英雄。
喬樹林看似外在土味油膩,骨子裡卻是一個實幹派。閃回鏡頭中,在飛舞的黃沙中,他省吃儉用用自己的積蓄和鄉親們治沙抗沙,一次次跌倒再爬起來。果樹質量不好,他用一種強硬且擔當的語氣安慰哭泣的鄉親們,這點錢算什麼。當最後投影儀上出現真實的抗沙英雄時,現實與銀幕形成了一種強有力的呼應。
其實,我們現實生活中不乏喬樹林這種人,打腫臉充胖子,為了能讓别人過上好日子,甯可苦着自己。
作為南昌人的鄧超,要是演繹一個陝北人,絕對是個挑戰。熟悉鄧超的觀衆都知道,他就是喜歡挑戰離自己遠的角色,《烈日灼心》中敏感脆弱,内心隐藏着秘密的辛小豐;《李米的猜想》中為愛奮不顧身的方文;《影》中一人分飾兩角的驚豔演繹,都讓觀衆看到不一樣的鄧超。
為了更加貼近角色,《回鄉之路》中的鄧超不僅要為角色增肥,還苦練陝北話,在闫妮、苗阜等一衆陝西籍演員面前,壓力頗大。并且在角色外型上也是精心設計,在回鄉公共汽車上,接受采訪,特意将大金表露出來,土大款氣質暴露無遺;他穿着被汗漬浸透的衣服,頭發淩亂的出現在母校校慶活動上,回到養育自己的家鄉後,喬樹林抛掉了之前的浮誇形象,不再裝模作樣,還原回一名默默無聞的抗沙英雄,低調真誠,用治沙人的默默付出鋪就的回鄉之路,這也正是鄧超想要在電影中表達的最大潛台詞。
鄧超是一位可塑性很強的演員,可以駕馭跨度很大的角色,并且能夠在多重身份之間來回轉變。在綜藝節目中,他可控場傳遞快樂,活躍氣氛,這些年,我們可以看到鄧超的成長,這次執導并主演的《回鄉之路》根植于家鄉的真實故事,在喜劇之外,卻飽含深情,拉近了觀衆與家鄉之間的距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