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端午節的古詩和譯文

端午節的古詩和譯文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2 12:53:12

内容簡介: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等;端午節是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更有吃粽子,賽龍舟,挂菖蒲、蒿草、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的習俗

端午節的古詩和譯文(端午節古詩全文閱讀)1

端午節的古詩和譯文(端午節古詩全文閱讀)2

臨江仙(陳與義)

高詠楚詞酬午日,天涯節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紅。無人知此意,歌罷滿簾風。

萬事一身傷老矣,戎葵凝笑牆東。酒杯深淺去年同。試澆橋下水,今夕到湘中。

端午日賜衣(杜甫)

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1)。

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2)。

自天題處濕,當暑著來清(3)。

意内稱長短,終身荷聖情(4)。

【注釋】

(1)宮衣,指官服。曾經有諺語說:“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指在端午節的風俗,吃粽子後穿上畫了圖案的衣裳,可以讓這一年都不再怕風霜。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指在端午節這天,自己終于可以做官了,757年五月,杜甫官拜左拾遺,這首詩應該是那時候寫的。被恩榮,指得到賞識而覺得榮幸。

(2)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葛,是一種植物,可用來織布,細葛,指用最細最好的葛絲做的布,含風軟,指葛布像風那麼柔軟。香羅,羅是一種有孔的絲織品,香羅指羅的香味;疊雪輕,像雪花疊在一起那麼輕。這兩句都在形容衣服的材料之好。

(3)自天題處濕,當暑著來清。題,指衣服的領子部分,濕,不是說濕潤的濕,而是柔軟的料子貼在頸上,涼涼的很舒服。當暑,指在天氣熱的時候,著,指穿着;清,涼爽。全句的意思是衣領部分好像天生就是潤的,天氣熱的時候穿起來一定很涼爽。

(4)意内稱長短,終身荷聖情。意内,指心裡。稱長短,指計算了一下衣服的大小。荷聖情,指充滿聖上的恩情。全句的意思是,心裡計算了一下衣服的大小,竟然剛好,感覺全身都充滿了聖上的恩情。

①【邵注】宮衣,宮人所制之衣。②賀凱詩:“恩榮雨露濡。”③【邵注】含風形其軟,疊雪形其輕。《漢·高帝紀》顔注:“絺,細葛也。”④《吳越春秋》《采葛歌》:“弱于羅兮輕霏霏。”謝莊詩:“疊雪翻瓊藻。”【生注】細葛二句,每句三層,濕言其新,清言其涼。⑤孔稚絺表:“斷自天筆。”⑥《論語》:“當暑袗絺綌。”⑦稱長短,言恰好稱意。杜詩第七句中第三字有不拘平仄者。如“多疊滿山谷”、“意内稱長短”是也。洪仲欲讀作平聲,謂長短合意,若經稱量者,如《枚乘傳》所雲石稱丈量。

【詩譯】

端午佳節,皇上賜予名貴的宮衣,恩寵有加。

香羅衣是細葛紡成,柔軟得風一吹就飄起,潔白的顔色宛如新雪。

來自皇天,雨露滋潤,正當酷暑,穿上它清涼無比。

宮衣的長短均合心意,終身一世承載皇上的盛情。

端午節的古詩和譯文(端午節古詩全文閱讀)3

端午(江南靖士)

浴蘭包粽念忠臣,千古不亡湘水身。

當日楚王憎逆耳,随将一國殉靈均。

注釋

①湘水身:指屈原。

②一國殉靈均:楚王不聽愛國忠臣屈原的再三苦苦勸谏,執迷不悟竟至國亡。靈均,屈原之字。

端午節的古詩和譯文(端午節古詩全文閱讀)4

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李隆基)

五月符天數,五音調夏鈞。

舊來傳五日,無事不稱神。

穴枕通靈氣,長絲續命人。

四時花競巧,九子粽争新。

方殿臨華節,圓宮宴雅臣。

進對一言重,遒文六義陳。

股肱良足詠,鳳化可還淳。

賀新郎(劉克莊)

深院榴花吐。畫簾開、綀衣纨扇①,午風清暑。兒女紛紛誇結束②,新樣钗符艾虎③。早已有遊人觀渡④。老大逢場慵作戲,任陌頭、年少争旗鼓,溪雨急,浪花舞。

靈均标緻⑤高如許。憶生平、既紉蘭佩⑥,更懷椒醑⑦。誰信騷魂千載後,波底垂涎角黍⑧,又說是、蛟饞龍怒。把似而今醒到了⑨,料當年、醉死差無苦。聊一笑、吊千古。

【注釋】

①綀衣:葛布衣,指平民衣着。

②結束:妝束、打扮。

③钗符艾虎:《抱樸子》:“五月五日剪采作小符,綴髻鬓為钗頭符”。《荊門記》:“午節人皆采艾為虎為人,挂于門以辟邪氣。”

④觀渡:《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人傷其死,故命舟楫拯之。

⑤靈均标緻:屈原風度。屈原字靈均。

⑥紉蘭佩:聯綴秋蘭而佩于身。

⑦椒:香物,用以降神;醑:美酒,用以祭神

⑧角黍:粽子。

⑨“把似”句:假如屈原而今醒過來。

【譯文】

深深的庭院裡石榴花開得正豔。彩繪的帷簾敝開,我身穿粗麻衣服,手搖絲絹小扇。中午的清風驅散暑氣,顯得格外清亮。青年們紛紛炫耀自己的節日裝束。頭上插着钗頭彩符,身上佩着艾草紮成的老虎。争先恐後的來渡口觀看賽龍船。我年紀大了,不願再去與人擁擠,隻是站在遠處觀看。任憑那些年輕人搖旗擂鼓呐喊,船漿起伏,江面上浪花翻卷飛舞。屈原的精神千古永存,屈原的風緻萬世流傳。他生平帶着芳草,胸襟懷抱如美酒清醇甘甜。誰信在千載之後,他在江底的靈魂還會把米粽垂涎。說什麼是怕蛟龍發怒,才把粽子扔進江中給蛟龍解讒。唉,這些傳說是多麼荒誕。假如他一直活到今天,倒不如與世皆醉死在當年,反而省去許多苦惱怨煩。想到這裡便有興作此詞以為笑談,憑吊一下千古含冤的屈原。

競渡曲(劉禹錫)

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

靈均何年歌已矣,哀謠振楫從此起。

楊桴擊節雷阗阗,亂流齊進聲轟然。

蛟龍得雨鬐鬣動,螮蝀飲河形影聯。

刺史臨流褰翠帏,揭竿命爵分雄雌。

先鳴馀勇争鼓舞,未至銜枚顔色沮。

百勝本自有前期,一飛由來無定所。

風俗如狂重此時,縱觀雲委江之湄。

彩旂夾岸照蛟室,羅襪淩波呈水嬉。

曲終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東注。

【解說】

按《隋書·地理志》:“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羅,土人追到洞庭不見,湖大船小,莫得濟者,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爾鼓棹争歸,競會亭上,習以相傳,為競渡之戲。”

劉禹錫這首《競渡曲》記叙的是沅江一次賽龍舟的活動。在州刺史的主持下,各隊龍舟決一勝負。勝者歡欣,敗者沮喪。賽後女子在水中嬉戲,與岸邊彩旗相映生輝,為節日增添了無限的生趣。

端午節的古詩和譯文(端午節古詩全文閱讀)5

漁家傲(歐陽修)

五月榴花妖豔烘。綠楊帶雨垂垂重。五色新絲纏角粽。金盤送。生绡畫扇盤雙鳳。

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共。葉裡黃鹂時一弄。猶瞢忪。等閑驚破紗窗夢。

端午節的古詩和譯文(端午節古詩全文閱讀)6

小重山(舒頔)

碧艾香蒲處處忙。誰家兒共女,慶端陽。細纏五色臂絲長。空惆怅,誰複吊沅湘。往事莫論量。千年忠義氣,日星光。離騷讀罷總堪傷。無人解,樹轉午陰涼。

浣溪沙(蘇轼)

輕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蘭。流香漲膩滿晴川。

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挂綠雲鬟。佳人相見一千年。

注釋

①碧纨:綠色薄綢。

②芳蘭:芳香的蘭花,這裡指婦女。

③流香漲膩:指女子梳洗時,用剩下的香粉胭脂随水流入河中。杜牧《阿房宮賦》:“棄脂水也”。

④這句指婦女們在發髻上挂着祛邪驅鬼、保佑平安的符錄。

賞析

端午(農曆五月初五),我國民間傳統節日。本名“端五”。《太平禦覽》卷31引《風土記》:“仲夏端午、端、初也”。亦名“端午”、“重五”、“重午”。民間有端午吃粽子、賽龍舟、吊屈原等風俗。

本篇描寫婦女歡度端午佳節的情景。上篇描述她們節日前進行的各種準備,下篇刻畫她們按照民間風俗,彩線纏玉臂,小符挂雲鬟,互緻節日的祝賀。

端午節的古詩和譯文(端午節古詩全文閱讀)7

南歌子(蘇轼)

山與歌眉斂,波同醉眼流。遊人都上十三樓,不羨竹西歌吹古揚州。 菰忝連昌歜,瓊彜倒玉舟。誰家《水調》唱《歌頭》,聲繞碧山飛去晚雲留。

鑒賞

這首詞寫的是杭州的遊賞之樂,但并非寫全杭州或全西湖,而是寫宋時杭州名勝十三樓,這十三樓是臨近西湖的一個風景點。有這樣的記載:“十三間樓去錢塘門二裡許。蘇轼治杭日,多治事于此。”此詞以寫十三樓為中心,但并沒有将這一名勝的風物作細緻的刻畫,而是用寫意的筆法,着意描繪聽歌、飲酒等雅興豪舉,烘托出一種與大自然同化的精神境界,給人一種飄然欲仙的愉悅之感;同時,對比手法的運用也為此詞增色不少,十三樓的美色就是通過與竹西亭的對比而突現出來的,省了很多筆墨,卻增添了強烈的藝術效果。此外,移情的作用也不可小看。作者利用歌眉與遠山、目光與水波的相似,賦予遠山和水波以人的感情,創造出“山與歌眉斂,波同醉眼流”的迷人的藝術佳境。晚雲為歌聲而留步,自然也是一種移情,耐人品味。

端午節的古詩和譯文(端午節古詩全文閱讀)8

屈原塔(蘇轼)

楚人悲屈原,千載意未歇。

精魂飄何處,父老空哽咽。

至今滄江上,投飯救饑渴。

遺風成競渡,哀叫楚山裂。

屈原古壯士,就死意甚烈。

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決。

南賓舊屬楚,山上有遺塔。

應是奉佛人,恐子就淪滅。

此事雖無憑,此意固已切。

古人誰不死,何必較考折。

名聲實無窮,富貴亦暫熱。

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節。

【賞析】

和劉禹錫一樣,蘇轼也曆經貶谪,在一肚子不合時宜的心境中度過人生的大半光陰。不過寫作此詩的嘉祐四年(1059),蘇轼還是意氣風發的青年才士,兩年前剛以21歲的年齡成為進士。本年冬蘇轼侍父入京,途經忠州南賓縣(今四川豐都),看到這個與屈原毫無關系的地方竟建有一座屈原塔,驚異之餘便寫下了上面這首五言古詩。詩分三段:前八句寫端午節投粽子、賽龍舟習俗與屈原的關系,次八句推測屈原塔的來曆,末八句贊美屈原不苟求富貴而追求理想的節操。

端午節的古詩和譯文(端午節古詩全文閱讀)9

少年遊(蘇轼)

銀塘朱檻麹塵波。圓綠卷新荷。蘭條薦浴,菖花釀酒,天氣尚清和。

好将沈醉酬佳節,十分酒、一分歌。獄草煙深,訟庭人悄,無吝宴遊過。

端午(文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①,萬古傳聞為屈原②。

堪笑楚江空浩浩③,不能洗得直臣冤④。

【注釋】

①端午: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日。自:自從。

②屈原(前340—前278):中國最早的浪漫主義詩人、戰國時代楚國政治家。名平,字原。因貴妃鄭袖、令尹子蘭、大夫靳尚等诋毀排擠,被貶黜流放。楚敗于秦,郢都失陷後,自沉汨羅江。相傳端午節習俗就是源自對屈原的紀念。

③楚江:楚國境内的江河,此處指汨羅江。

④直臣:正直之臣,此處指屈原。

【簡釋】

端午即農曆五月初五日,為民間“一年三節”之一。相傳此日為我國第一位偉大詩人屈原投江自盡日,後人傷其冤死,特以粽投江祭祀并劃船撈救,遂相沿而成端午節日食粽和龍舟競渡的風俗。作者這首絕句更提出了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盡管後人百般歌頌、祭祀,像屈原沉江這樣的悲劇畢竟發生了,如此冤屈是不能簡單地洗刷幹淨的。這首詩言近意遠,言簡意深,很有力量。

端午節的古詩和譯文(端午節古詩全文閱讀)10

澡蘭香(吳文英)

盤絲系腕,巧篆垂簪,玉隐绀紗睡覺。銀瓶露井,彩箑雲窗,往事少年依約。為當時曾寫榴裙,傷心紅绡褪萼。黍夢光陰,漸老汀洲煙蒻。

莫唱江南古調,怨抑難招,楚江沉魄。薰風燕乳,暗雨梅黃,午鏡澡蘭簾幕。念秦樓也拟人歸,應剪菖蒲自酌。但怅望、一縷新蟾,随人天角。

【注釋】

⑴淮安:今江蘇淮安縣。重午:端午節。

⑵盤絲:腕上系五色絲線。

⑶巧篆:精巧剪紙,妝飾于頭發簪上。

⑷玉隐绀紗睡覺:玉人隐在天青色紗帳中睡覺。

⑸銀瓶:汲水器。

⑹采箑(sha四聲):彩扇。

⑺寫榴裙:是指在紅色裙上寫字。

⑻紅绡退萼:石榴花瓣落後留下花萼。

⑼煙蒻(ruò):柔弱蒲草。

⑽沉魄:指屈原。

⑾午鏡:盆水如鏡。澡蘭:五月五日,煮蘭水沐浴。

⑿秦樓:秦穆公女弄玉,與蕭史吹箫引鳳,穆公為之築鳳台,後遂傳為秦樓。

⒀菖蒲:端午一寸九節菖蒲浸酒,以辟瘟氣。

【譯文】

情人手腕上系着五色絲線,篆文書寫的咒語符篆戴在頭上,以避邪驅疫。在天青色紗帳中,她睡得格外香甜。在庭院中花樹下擺好酒宴,在窗前輕搖彩扇,當歌對飲,往日的美景曆曆在目。當時曾在她的石榴裙上題詩寫詞,今天窗外的石榴已經凋殘,曾經的歡樂已逝,光陰似箭,沙洲上柔嫩的蒲草在風中搖曳,茫茫如一片青煙,請不要再唱江南的古曲,那幽怨悲抑的哀曲,怎能安慰屈子的沉冤?春風和煦中燕子已生小燕,連綿細雨中梅子已漸漸黃圓。正午的驕陽正烈,美人是否也在幕簾中沐浴香蘭?想她一定會回到繡樓,剪下菖蒲浸酒,自飲自憐。怅望中我仰望蒼空,看那一彎新月冉冉升起,那清淡的月光伴随着我,來到這海角天邊。

端午節的古詩和譯文(端午節古詩全文閱讀)11

端午日(殷堯藩)

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升平。

鬓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

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

【譯文】

年輕時 每逢佳節 總愛生出許多情感

現在老了 誰還有心思平白無故去感慨萬千

在端陽這天 懶得學人家懸挂艾草和驅邪符的習慣

隻祈望一盞蒲酒 共話天下太平

鬓發是一天比一天增加了銀白

石榴花如紅錦般射目 年年應節而開

可歎在歲月面前 聖賢也罷蠢人也罷都是瞬息過客

誰知道有幾人湮沒無聞 有幾人名垂青史呢

【簡析】

這是作者感歎人生易老,年華易逝。選取特定的一個時間——端午節來說事,可見那時的端午節是非常熱鬧,很有節日氣氛:挂艾草、懸蒲劍、飲蒲酒,劃龍舟但作者年事已高,不能參與,感到很洩氣。詩的品質不是很好,也難尋一兩句醒目的佳句。

端午節的古詩和譯文(端午節古詩全文閱讀)12

和端午(張耒)

競渡深悲千載冤⑴,忠魂一去讵能還⑵。

國亡身殒今何有⑶,隻留離騷在世間⑷。

【注釋】

⑴競渡:賽龍舟。

⑵讵(jù):豈,表示反問。

⑶殒(yǔn ):死亡。

⑷離騷:戰國時楚人屈原的作品。關于篇名,司馬遷在《史記·屈原列傳》中解釋為“離憂”;王逸在《楚辭章句》中解釋為“别愁”;近人或解釋為“牢騷”,或解釋為“楚國曲名‘勞商’的異寫”。關于寫作年代,有人認為寫于楚懷王當朝,詩人被疏遠以後;也有人認為作于頃襄王當朝,詩人再放江南時。迄無定論。《離騷》是中國古代詩歌史上最長的一首浪漫主義的政治抒情詩。詩人從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寫起,抒發了自己遭讒被害的苦悶與矛盾,斥責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與朝政日非,表現了詩人堅持“美政”理想,抨擊黑暗現實,不與邪惡勢力同流合污的鬥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愛國熱情。詩中大量運用了古代神話傳說,以想象和聯想的方式構成了瑰麗奇特的幻想世界,又以神遊幻想世界的方式表現了詩人對理想的熱烈追求。詩中大量地運用了“香草美人”的比興手法,将深刻的内容借助具體生動的藝術形象表現出來,極富藝術魅力。《離騷》具有深刻現實性的積極浪漫主義精神,對後世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譯文】

龍舟競賽為的是深切悲念屈原的千古奇冤,忠烈之魂一去千載哪裡還能回還啊?國破身死現在還能有什麼呢?唉!隻留下千古絕唱之離騷在人世間了!

【簡析】

北宋詩人張耒這首《和端午》詩凄清悲切、情意深沉。此詩從端午競渡寫起,看似簡單,實則意蘊深遠,因為龍舟競渡是為了拯救和悲悼屈原的千載冤魂。但“忠魂一去讵能還”又是無限的悲哀與無奈。無怪乎北宋進士餘靖作詩說:“龍舟争快楚江濱,吊屈誰知特怆神。”但此句,卻又分明有着“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的慷慨悲壯,它使得全詩的意境直轉而上、宏闊高遠。于是三四兩句便水到渠成、一揮而就。雖然“國亡身殒”,灰飛煙滅,但那光照後人的愛國精神和彪炳千古的《離騷》絕唱卻永遠不會消亡。

端午節的古詩和譯文(端午節古詩全文閱讀)13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