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第一百回,唐僧師徒被如來論功封賞之後,出現了什麼樣的情景呢?
孫行者卻又對唐僧道:“師父,此時我已成佛,與你一般,莫成還戴金箍兒,你還念甚麼緊箍咒兒掯勒我?趁早兒念個松箍兒咒,脫下來,打得粉碎,切莫叫那甚麼菩薩再去捉弄他人。”唐僧道:“當時隻為你難管,故以此法制之。今已成佛,自然去矣。豈有還在你頭上之理!你試摸摸看。”行者舉手去摸一摸,果然無之。
緊箍的自行消失,顯然不是有人念了松箍咒。緊箍的消失應該是一個寓意,表明孫悟空再也不會做讓唐僧念緊箍咒的事情了。經過14年的磨砺,孫悟空已經達到了“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哪些事該做,哪些事不該做,以及事情該怎麼做,他都非常清楚。我們可以很自信地講,孫悟空再也不會說出“皇帝輪流做”這樣的話了,再也不會做大鬧天宮的事情了,當然也不會做出對如來、觀音、唐僧失了禮數的事情或者是不利的事情了。
“從心所欲不逾矩”,是孔子在70歲的時候所說的話,“吾十有五,而緻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儒家道德修煉的最高境界,是孔子一生孜孜不倦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從心所欲,并不是一個人想幹什麼就幹什麼,而是指一個道德完善、心達仁境的君子作為。也就是說,這裡的“欲”并不是原始的欲望,而是理性的欲求,是“我欲仁,斯仁至矣”、“己欲立則立人、己欲達則達人”的欲。孔子還強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他的理想境界中,凡“心所欲”皆是純美純善的仁欲。總而言之,孔子所說的“欲”是有條件的、有限制的,是在儒家道德規範和約束之下的“随心所欲”,隻有不超過此規範的“欲”才是“仁欲”。
欲由心生,所以道德修養的工夫必須下到“心”上。其實吳承恩還暗喻取經的過程其實就是修心的過程。那麼正如前文所講,作為企業家要把經營的過程當作是修煉的過程,不斷地去修煉自己的心智、心性,最終也能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的最高境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