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開發方式的變革:從“偶然成功”到”必然成功“
1987年代理起家的華為,在産品自研上有着很大的短闆。當時,華為一款新産品的開發周期是業界的兩倍以上,因為摸不準市場需求,很多新産品沒有上市就被直接取消,造成大量的産品投資浪費。華為意識到,粗放的産品開發方式必須要進行變革。
1997 年年底,任正非把自己10 萬元買的二手标緻車換成了寶馬。隻要有空,任正非就喜歡開着車在深圳深南大道上兜風,開着天窗,按下玻璃,打開音響,一邊欣賞風景,一邊聽英語-那時候任正非每天堅持學英語。某天,任老闆又開車兜風,超過了一輛慢騰騰的舊車,一看,開車者是IBM 老闆郭士納,便沖着郭士納大喊:“開過寶馬嗎?”郭士納不理會。兜了一圈,又超過了郭士納,再喊:“開過寶馬嗎?”第三次,複喊,郭士納反問:“你要表達什麼意思?”任正非回答:“請問寶馬的刹車在哪裡?”
當然這應該隻是一個段子,主要意思是1997 年的華為處于高速成長階段,學會了踩油門,但并沒有學會踩刹車;學會了高速成長,但并沒有學會對成長的管理。
華為成功導入IPD系統管理
1997年末任正非帶隊訪美,參觀了休斯、IBM、貝爾實驗室和惠普等知名企業,其中IBM給任正非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IBM聽了整整一天的分享之後,任正非決定請IBM為華為建設IPD流程,對于藍色巨人IBM4800萬美元(約5.6億元人民币)的報價一分也沒有還,并且全力支持IBM的兩百多位咨詢顧問展開工作。華為的IPD項目開展了五年之久,合同價加實施費加IT工具費等,整個變革項目投入将近二十億人民币。
二十億對于今日的巨無霸(華為2020年營收額達到8900多億人民币)來說,簡直是“撒灑水了”。可是在當時的華為公司,是一筆不小的開支。1998年左右年均營收約140億元,利潤也隻有二十多億元。但顯然這是個最為合算的投資,因為實施IPD的十年之後,營收增長二十倍,研發周期縮短近一半,研發成本降低三成。
确保商業的成功及技術成功
市場管理(MM) 需求管理 集成産品開發流程(IPD)
IPD三個核心思想:市場重組、産品重組及流程重組
IPD的概況:四個商業決策評審(DCP) 六個階段 七個技術評審(TR)
IPD的組織部署
IPD的組織架構
IPD的組織彙報關系
IPD分層流程框架
IPD的産品實現流程
端到端的結構化流程
IPD兩條核心管理路線(商業計劃 産品交付)
IPD兩條核心評審決策(商業評審 技術評審)
基于V模型理論(需求分解 驗證優化)
IPD的功能領域部署-1
IPD的功能領域部署-2
IPD的功能領域部署-3
基礎支持流程-市場管理
基礎支持流程-版本管理
基礎支持流程-成本管理
基礎支持流程-技術管理
IPD中質量活動部署
IPD中質量團隊部署
項目級度量
HW公司的研發組織結構示例
IPD主要總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