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上頭條# #育兒#
前陣子和朋友打電話,她跟我說起了今年高考的表弟。
她的表弟學習很好,原本有望考上985、211重點大學,但今年高考考砸了,隻考了一個二本師範院校的土木工程專業。
朋友的姑姑,也就是表弟親媽,因此受到了巨大打擊,成績出來後,她就一直躺在床上不吃不喝。
朋友說,姑姑在孩子的教育上,實在付出了太多。
當周圍的孩子都在上離家近的普通學校時,姑姑就想辦法,把表弟送進城裡的寄宿學校;
表弟考上重點高中後,她把家裡小超市的店面轉了出去,在學校對面的小區租了房,從高一一直陪讀到高三畢業。
要知道,大部分家長隻有到了高三,才會考慮陪讀。
為了給兒子更好的營養,騰出更多時間學習,她一天不落地送飯,中午一趟、晚上一趟,風雨無阻地送到校門口。
去年,朋友的奶奶過70歲生日,姑姑都沒有到場,就因為要給孩子送飯。
家人們都勸她,讓孩子去食堂吃吧,就一頓也沒什麼。姑姑拒絕了,堅持留下來給孩子送飯。
姑姑經常挂在嘴上的話就是:你什麼都不用做,隻需要好好讀書。表弟十六七歲的大小夥子了,洗腳水還是媽媽給端來的。
遺憾的是,姑姑傾盡心力的付出,最終沒能換到期待中的回饋。
平時愛子如命、有求必應的姑姑,自從分數出來後,整個人像洩了氣的皮球,精氣神一下子被抽光了。
對兒子不順從自己的心願去複讀,她也開啟了嘲諷模式:
“你平時成績不是很好的嘛,我看你平時就是抄的。”
“你這輩子算是毀了,你考這樣的分數,你對得起我嗎?”
“我從高一到高三,辭職伺候你讀書,一日三餐我都送到學校,你為什麼就不努力呢。”
雖然外面現在氣溫高達40℃,但他家的氣氛,就像冰箱的冷凍層,一直維持在零下18℃。
高考考砸後,
爸媽對你什麼态度?
最近知乎出了一部紀錄片《我的高考笑忘書》,這檔高考紀實人物訪談節目,将鏡頭聚焦在12位高考失利的“失意者”身上,每集一個主題,一共四集。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二集,它将主題對準了高考和父母,圍繞着“高考考砸後,父母的态度”展開了讨論。
仙人球仙女是這集的主人公之一,2014年高考高考生。
她從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小升初全市第十名,一路從小縣城考上了市重點、省重點。
高中她就讀的是湖南四大名校,一本上線率99%。
然而,仙人球仙女高考發揮失常,2014年高考,理科一本線是522,仙人球仙女考了520,差了2分。
分數出來後,仙人球仙女假裝不在意,她安慰媽媽,520,這是表白,媽媽我愛你。
但媽媽隻是覺得這個分數很諷刺。
女兒高考失利後,媽媽心裡滿滿的全是委屈和憤怒,忍耐了幾天後,當她看到女兒一副蠻不在意,照例吃吃喝喝玩玩的樣子時,她一下子爆發了,氣沖上頭地拿起了菜刀,作勢要砍女兒。
現實中,因孩子高考失利而崩潰的父母,并不少見。
每年高考結束後,都會有一群十幾歲的孩子,在社交平台上向網友求助:
“考砸後,怎麼向父母交代?”
“高考考砸了,父母嫌我丢人怎麼辦?”
“如何應對高考考砸後父母有意無意表露的失望?”
高考失利後,還不及處理自己的情緒,如何面對父母的憤怒和失望,成了他們最頭疼的事。
犧牲自我的付出
綁架了自己,也綁架了孩子
不知道大家看後什麼感受,作為一個媽媽,我完全可以理解父母的心情。
比起憤怒,更多的是遺憾,孩子就這樣錯失了一個相對确定的人生機會。
但極端如仙人球媽媽,菜刀揮向孩子,常見如姑姑對表弟,惡語相向。
當父母隻關注自己的感受,無視孩子的脆弱,理所當然地傷害孩子時,就已經背離了愛孩子的初心,把孩子越推越遠。
由于高考失利,仙人球仙女原本和媽媽無話不談的關系,出現了巨大的裂痕。
那天的菜刀并沒有讓仙人球仙女受傷,卻給她留下了難以磨滅的陰影。采訪中,她坦白地告訴記者,她現在偶爾想起還會後怕。
“就像一顆釘子釘進了木頭裡,就算拔出來,還是會留下了一個洞。”
距離女兒高考過去8年後,仙人球仙女的媽媽這樣解釋當年極端行為:
“那一刻我是瘋了,真的是爆發了。
你們可能都不能理解一個媽媽,這麼多年,我本來是一個出門連方向都搞不清的女人,我為了她,我考駕照,我開個車子提着腦袋上路,風裡來雨裡去。
我說,媽媽為你做了所有的事,隻差沒有代替你去高考。”
德國家庭治療大師海靈格曾經說過這麼一句話:
我們付出的時候,就會覺得有權利;
我們接受的時候,就會感到有義務。
付出方做得越多,即使嘴上不承認,但内心仍然希望得到回報。而且還會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傳遞給對方這樣一種信息:“你必須要回報我的愛,否則你就是個罪人。”
可能這位媽媽自己也沒意識到,出于愛的初心,不計回報的付出,已然變成要求孩子必須有同等回報的索求。
孩子也因此背上了巨大的壓力和負罪感,“不成功便對不起父母”。
高考失利後,仙人球仙女在大學中重拾鬥志。
她先是考取了武漢大學的研究生,又前往日本京都大學念了博士。
從世俗意義上說,她已經獲得了“成功”。然而,面對鏡頭,她哽咽着說:“如果可以,我希望沒有我出生過。”
“這樣媽媽就能過上自己的人生,達到自己想要的人生高度。
因為我,限制了她很多人身自由,以至于讓她在最好的年紀裡,隻能陪着我。
我希望媽媽能活成她想要活成的樣子,而不是她想要我活成的樣子。”
媽媽的付出,成了她内心最大的愧疚,她覺得自己的出生就是一個錯誤。
幸福的盡頭,不是孩子上大學
即使是這樣,有人也會說,沒關系,隻要孩子考上大學就好了,找個好工作,有個好未來,其它都無所謂。
在很多家長看來,宇宙的盡頭是孩子上大學,名校=好工作=幸福生活。
可這個等式一定真的成立嗎?
2022年,全國大學畢業生人數是1076萬,破一千萬大關,創造了曆史新高。在我們這代還很金貴的大學文憑,現在含金量越來越被稀釋。
名校和高學曆,也無法保證找到一份好工作。
前兩天我剛看了一篇文章,标題是《兒子名校畢業後,我和老公的災難來了》。
作者是一位70後媽媽,她和丈夫十幾年省吃儉用,一路雞娃上大學,本以為就像王子和公主幸福地走進了婚姻一樣,孩子上大學了,工作了,從此老父親老母親就可以活給自己看了。
結果,現實殘酷到露骨。
找工作企業不僅看學曆,更看綜合能力,學習力、溝通能力、情商……名校重點專業的兒子,并不具備匹配的專業技能和素質,導緻他每次面試都落選。
好不容易家裡托關系給找了份工作,他卻眼高手低,不肯努力,沒有長性。畢業兩年,至今無業,在家啃老。
50歲的作者和丈夫倆人焦慮得睡不着,為兒子的未來擔憂,也為自己的未來擔憂。作者本是退休的年紀咬着牙簽了返聘合同。
文章的最後,作者反思道,本以為隻要孩子成績好,考上好大學,就是終點。事實卻是,學校之外的篇章才是孩子最漫長的一生。
名校畢業,在家啃老并不是個例,這篇文章引發了很多共鳴,評論中,很多人說自己身邊的故事。
世界很大,考場很小,考試是人生的一個節點。
沒有人因為考試輸掉一生,也沒有人因為考試赢得所有。
找尋幸福的道路,從來不止一條
看《我的高考笑忘書》的時候,我發現,上個好的大學和今後的人生是否幸福沒有必然聯系;
相反,找到自己的熱愛,保持學習的熱情,才是最重要的。
這部短片的導演張中臣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在高考前,他根本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2008年高考失利,2010年進入蕪湖一家工廠工作。
2011年,張中臣在北京電影學院,找了一份兼職保安的工作。在那裡,他開始接觸到電影,并且愛上了電影。
因為熱愛,他發自内心、如饑似渴地學習着電影相關的知識,自學、去做剪輯助理。
2021年,FIRST青年電影節,張中臣憑借《最後的告别》獲得最佳劇情長片。
張中臣說,他曾經也以為,高考是自己唯一的出路,但一路走來他發現,不是的,失敗的高考反而給了他更多的選擇。
就像是站在一個十字路口,如果還沒有想好要去哪裡,可以站在原地等一會,有了目标之後,再出發。
紀錄片裡的另一個例子,是職業風暴攝影師劉屹靖。
高考失利,讓他失去了進入理想大學氣象專業的機會,但對氣象的熱愛讓他沒有放棄,他走上了“追逐風暴”的道路。
跨越中國11個省,行走2.4萬公裡,拍攝了近百團強風暴,成為了真正的“追風少年”。
現在,他是一名職業風暴攝影師,也是一名氣象科普人。
人們常說,條條大道通羅馬,同理,通往幸福人生的路,也絕對不止考名校這一條。
更重要的是,找到自己想要什麼,并努力去付諸行動,這樣的人生,才會真正充實而幸福。
你好,我是李點點,5歲女兒番茄、9歲兒子土豆的麻麻,擅長用漫畫和文字記錄二胎雞飛狗跳的日常,分享硬核學習資源和可信賴、有深度的育兒幹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