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的國際新聞中耶路撒冷作為巴以沖突的焦點絕對是一個熱點地區。耶路撒冷是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共同的聖地,因此這裡也成為了各方勢力博弈交鋒之地。十字軍和穆斯林圍繞聖地耶路撒冷的歸屬問題曾在近200年間先後爆發過九次大戰。如今以色列和伊斯蘭國家圍繞耶路撒冷的歸屬問題也是沖突不斷。領土問題本就是剛性問題,而領土問題與宗教重疊就更剛了。
如今“巴勒斯坦”一詞實際上有兩層含義:一是指巴勒斯坦國;二是指巴勒斯坦地區。在過去的兩千多年間“巴勒斯坦”一直是一個地區的名字。傳統意義上的巴勒斯坦是一種地理文化上的概念,而從來都不是指的一個國家。直到1947年11月聯合國大會通過了巴以分治的方案後才有了“巴勒斯坦國”這個概念。綜合百度百科和漢語辭海的定義:巴勒斯坦地區是指位于地中海與死海、約旦河之間的地區。
古代的巴勒斯坦地區包括今天的以色列、巴勒斯坦兩國以及黎巴嫩南部地區、叙利亞西南部地區、約旦、紅海北部地區和埃及的西奈半島東部等地。如今的巴勒斯坦地區相比古代巴勒斯坦地區縮小了不少,但在今天的巴勒斯坦地區事實上存在着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兩個政治實體。公元前1200年左右猶太人曾在巴勒斯坦地區建立以色列王國。那時這一地區還不叫巴勒斯坦,而是被稱為“迦南”。
根據《聖經》記載:這片土地是以一個名叫迦南的人命名的。《聖經》中将這一地區譽為“流淌着奶和蜜”的應許之地。公元前10世紀以色列國王所羅門在耶路撒冷建立了猶太教聖殿。從那時起耶路撒冷就一直是猶太教信仰的中心和最神聖的城市。如今的耶路撒冷仍留存有猶太教的哭牆等聖迹遺址。位于耶路撒冷老城東部的哭牆由大約600塊巨石組成。哭牆長約48 米、高約19 米。
每年都有來自世界各地的猶太人曆經千辛萬苦來到這面石牆前把自己心中的願望寫在紙條上層層疊疊地塞進石縫裡。猶太人認為這樣就能把自己的心聲傳達給上帝,因此哭牆也被稱為“上帝的郵箱”。如今去以色列旅遊的人幾乎都把哭牆視為是必去之地,而外國領導人訪問以色列都把去哭牆當成是必須完成的“政治任務”。1981年哭牆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産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産目錄》。
話說公元前1200年左右大衛王統一猶太各部族建立了以色列王國。大衛的兒子所羅門繼承王位後在耶路撒冷錫安山上建造的“第一聖殿”成為了古代猶太人的朝聖中心。大衛、所羅門父子統治時期是猶太民族曆史上的全盛時期:當時以色列王國的領土向東北一直延伸到幼發拉底河,向東南延伸到亞喀巴灣,向西南延伸到非利士、埃及邊界。這已大大超出了如今以色列的領土範圍,而當時受到以色列王國政治經濟文化影響的地區就更廣了。
所羅門時代以埃拉特港為基地發展海上貿易:他的貿易船隊航行于紅海、地中海,甚至遠達非洲、印度等地。傳說埃塞俄比亞女王曾因為仰慕所羅門之名而主動率大批官員前來朝賀訪問。大衛、所羅門父子統治時期在政治、經濟、外交等方方面面都開創了以色列民族統一王國無可比拟的黃金時代。相傳正是所羅門建造了耶路撒冷最早的城牆,但所羅門時代建造的古城牆并未能保存至今。
所羅門死後猶太民族的黃金時代就過去了。大約在公元前931年左右古以色列王國分裂為北部的以色列王國和南部的猶大王國,此後這兩國分别被亞述和巴比倫所滅。公元前586年耶路撒冷被巴比倫占領後第一聖殿慘遭焚毀,與此同時數萬猶太人被巴比倫人俘虜和囚禁。公元前539年波斯帝國的居魯士滅了巴比倫王國之後猶太人得以重獲自由并返回故土。公元前515年(一說公元前516年)返回故土的猶太人重建了猶太教聖殿。
因此這一時期又被稱為猶太民族曆史上的第二聖殿時期。公元前37年猶太人對第二聖殿進行了擴建。從公元前63年起猶太人又成為了羅馬帝國的臣民。猶太人不斷掀起反抗羅馬統治的起義。公元前19年左右羅馬在又一次鎮壓猶太人起義後燒毀了猶太人心中無比神聖的聖殿,然後就在第二聖殿的遺址上修建起了一圈護牆以彰顯軍功。羅馬人修建的耶路撒冷城牆經過長年的風吹雨打後隻剩下西側的一段。
這就是哭牆最早的雛形。由于哭牆是耶路撒冷古城牆中西側的一段,所以哭牆有時也被稱為西牆。盡管哭牆最早的雛形是羅馬人在公元前19年左右修建的,然而我們今天看到的哭牆早已不是2000多年前羅馬人修建的哭牆了。事實上繼羅馬人之後統治耶路撒冷的阿拉伯人、奧斯曼人都曾修繕過哭牆。這就像秦始皇修建了最早的萬裡長城雛形,但此後曆朝曆代都不斷對長城進行修繕一樣。
如今哭牆底部的大石塊基本上還是2000多年前羅馬人留下的,中間部分的石塊主要是阿拉伯帝國倭馬亞王朝時期修繕的,而哭牆頂部的石塊主要修築于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統治時期。現在的哭牆其實是千百年來不同王朝統治者共同修建的結果。公元135年羅馬人将巴勒斯坦地區的猶太人逐出,同時又從其他地區移入非猶太居民。猶太人從此開始了近2000年在世界各地颠沛流離的生活。
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内羅馬帝國禁止猶太人返回故土。直到羅馬帝國分裂後東羅馬拜占庭帝國才允許猶太人每年一次到聖殿山下朝拜,但依然不允許猶太人進入耶路撒冷城内。從此以後每年都有來自各地的猶太人來到耶路撒冷西牆外。他們在西牆上刻字、塗油、朝拜并哭泣着他們不幸的民族命運,因此久而久之耶路撒冷西側這段城牆就被稱為“哭牆”。“哭牆”這個稱号最早僅限于猶太人内部,而國際上大多數人一般還是習慣稱其為西牆。
直到19世紀世界霸主英國開始使用“哭牆”這個名字後世人才漸漸習慣稱耶路撒冷西牆為“哭牆”。猶太人在近2000年的颠沛流離中始終視耶路撒冷的哭牆為自己的精神寄托。尤其是在二戰時期數百萬猶太人死在納粹德國的屠刀下。這一時期“哭牆”更是成為猶太人緬懷親人和宣洩悲痛的精神家園。如今哭牆被猶太教視為第一聖地。哭牆所在的耶路撒冷因此在猶太人心目中就有了非凡的意義。
公元3世紀羅馬帝國皈依基督教後也視耶路撒冷為聖地。《聖經》中記載着耶路撒冷是耶稣受難、埋葬、複活、升天的地點。到了公元7世紀信奉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又從東羅馬帝國手中奪取了耶路撒冷。從那時起包括耶路撒冷在内的整個巴勒斯坦地區就逐漸阿拉伯化和伊斯蘭化。耶路撒冷被穆斯林認為是先知穆罕默德夜行登霄之地,因此在耶路撒冷的聖殿山上建造了阿克薩清真寺和圓頂清真寺來紀念這一聖事。
耶路撒冷作為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共同的聖地見證了從古代十字軍和穆斯林的戰争到如今以色列和伊斯蘭國家的争端。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之間難道必然會發生争端嗎?這裡必須指出的是被猶太人視為第一聖地的耶路撒冷哭牆有相當一部分是穆斯林修建的:公元7世紀阿拉伯人控制耶路撒冷後就不斷對哭牆進行修繕。穆斯林修繕猶太教聖迹本身就說明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與人之間是能和諧共處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