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情感

 > 公務員上岸文案

公務員上岸文案

情感 更新时间:2024-11-26 13:24:17

056期主持人 | 潘文捷

近幾年,考公、考編或者考研圈内流行起了一句話:“上岸第一劍,先斬意中人。”指的是考試成功上岸以後把原本的男朋友或女朋友甩了的行為。

這句話似乎正在成為戀愛規則之一。在社交平台上,不少網友分享了自己的經驗。有人站在了“被斬”的角度,講述了自己在談戀愛時期真心付出,照顧對方,甚至幫對方補課、承擔對方開銷,想着上岸之後可以領證,誰料對方沒過多久就提出了分手。也有人站在了“上岸者”的角度,認為人都是趨利避害的,沒有人會和錢和前途過不去,大家各奔前程也很好。

考公考編或者考研成功,為何能意味着“高人一等”,在婚戀“市場”上擁有更大的選擇權呢?我們曾經讨論過“廳局風”穿搭流行、“體制内”為何誘人的話題,分析過考公考編等“上岸”的魅力。當社會的活力、冒險意識走低,更多人厭惡風險、追求穩定的時候,報考公務員的人數就會上升。

此外對不同人群來說,“上岸”的意味也存在細微不同。例如考公上岸對男生來說似乎是走上了仕途,人們會期待他升官發财;對女生來說,這則加大了“穩定”的籌碼,在相親市場上意味着生育、照料家庭的後繼無憂。如果是考研考博上岸,對男性來說普遍算是一個加分項,而有些女性博士的戀愛難度反而因此加大了。

不論“上岸”在何種意義上意味着階級的躍升和人生境遇的改善,“上岸第一劍,先斬意中人”的現象都值得我們關注。如果說成年人可以做出現實的選擇,那麼道德和良心又該如何安放?“被斬”的一方又該如何面對被抛棄的現實呢?

這是“個人主義全面勝利”的時代才會有的現象

潘文捷:得志之後抛棄原配的行為,并不是新近才有的現象。中國古代最有名的負心漢當屬包公故事中的陳世美,他家境貧寒,中狀元之後被皇帝招為驸馬,為了自己的地位,抛妻棄子還不夠,還要對原配和孩子進行追殺。

不過,今天的婚戀又與過去不同。在前現代時期,求偶是一樁極度嚴肅的事,畢竟對許多人而言,這是一生中最重大的一次經濟運作。但如今的市場生活中,感情變成“情場”,男男女女在交往中進行着激烈的競争。精打細算的、基于市場的、高度複雜世故的理性延伸到了擇偶過程中,一部分人被效用最大化的欲望驅使。如同法國社會學家伊娃·易洛思在《愛,會為什麼痛?》中談到的那樣,求偶不再是一套公開公認的含義和儀式,而是變成了私人互動;現代親密關系的主要特征就是,如果它不再能夠反映個人的情感和意志,就可以随時中斷。

公務員上岸文案(編輯部聊天室上岸第一劍)1

林子人:這幾日社交網絡上有這麼一起熱議事件:雲南一位少數民族女孩走出大山,先是考入中央民族大學,然後考研進入社科院,她還是自媒體上的美妝博主,本來是一個前途大好的勵志榜樣,但當網友們得知她在研究生一年級時選擇和家鄉的一個中學畢業的理發師結婚生子,目前已在家休學待産時,評論區頓時炸了鍋。許多人認為她是在“自毀前程”,失望于她好不容易考上研究生卻“選擇了最不重要的事情”,甚至還有人指責她此舉會讓之後的研究生導師越來越不願意招收女生。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反映了時代進步吧——如今女性也和男性一樣被鼓勵甚至敦促将自我放在首位,努力奮鬥實現個人價值,而非耽溺于家庭了。

我覺得,“上岸第一劍,先斬意中人”是“個人主義全面勝利”的時代才會有的現象吧。英國經濟學家保羅·科利爾和約翰·凱在《貪婪已死》中指出,當今一種思想越來越深入人心——人類不僅在經濟行為上是自私的,而且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自私的。在這樣的一種社會裡,所有的人際關系都要用利弊得失來衡量,都可能是一種利益交換。但即使是經濟學内部都已經承認,“經濟理性人”并不符合人性,人是一種社交動物,天生渴望合群、獲得愛與認可,并不惜為此犧牲自己的利益。為了力争上遊抛棄舊愛或許在個人前途上是有益的,但那也要做好承受道德壓力的心理準備——無論哪個時代,人們都不可能對背信棄義之人有什麼好的道德評價,不然陳世美為何直到今日都是一個“渣男”範本?

但我同時認為,我們沒有多少立場去指責或指導個體行為。每個人的處境截然不同,很難套用諸如“戀愛腦”“拜金”“渣男”之類的簡單化标簽。就上述熱議的“女研究生休學生娃”事件而言,作為一類社會現象(如果它的确已經普遍到成為一種社會現象的話),它當然值得關注女性權益的人去讨論合理性,但作為一個個體事件,我覺得我們不能對當事人的選擇指手畫腳,畢竟我們都不是她,明白這個選擇的後果與分量的,隻有她自己。而即使是一個看似很糟糕的個體,如果我們從人性複雜、人與社會之關系的角度去看,是不是也能對TA的境遇多一重理解,進而反思自我呢?《紅與黑》中于連這個角色能被一代代的讀者記住和讨論,恰是因為如此吧。

公務員上岸文案(編輯部聊天室上岸第一劍)2

清醒地讨論“配不配”可以是女性在結構性不公中的自我保護

徐魯青:其實關于“配不配”的讨論在女性群體裡也很常見。上豆瓣勸分小組就會發現一系列“戀愛腦解毒”建議,比如“把男人當工具,而不是愛上他”,比如不要投入感情,“男人其實也不太需要女人的愛情,隻是需要女人理解、支持、好看,能睡就行了,女人挑男人也可以參考這個角度,注重男人的實用性而不是愛情。”我覺得從好的方面來看,清醒地讨論“配不配”可以是女性在結構性不公中的自我保護,被長期物化後的以牙還牙。大多數人應該都不希望把利益考量摻雜到親密關系中,但愛情這項人類的基本情感需求好像風險越來越高了,所以最安全的舉措就是好好考慮“配不配”。

另外,我也很同意子人提的旁觀者沒有立場對當事人的選擇指手畫腳,好像渴望浪漫關系或者為感情做出犧牲的女性就一定是陷入了父權制設下的圈套,每個人遇到的情況都是複雜獨特的,在談論性别議題時,我們需要更多思考如何平衡主體性與“受害者”叙事。

公務員上岸文案(編輯部聊天室上岸第一劍)3

葉青:我覺得被“斬”的人不一定是受害者,反而可能是走了大運,躲過一劫,畢竟如果一個人因為這麼一丁點的“社會地位”變動,就能夠舍棄掉身邊親近的人,那你如何能夠保證日後在需要彼此攙扶時,比如說生了重病,TA不會離你而去呢?

這讓我想起了以前中國台灣地區的一位通告藝人A某在節目上分享的故事,歌手B某在走紅前,曾常常借住在她家中,一來二去兩人談起了戀愛,但B某在事業稍微有所起色後一聲不響地消失了,A某成為了被“斬”的那一位。2007年,B某結婚不到一年便離了婚,他在參加節目時說離婚原因是自己“無法與同一個女人睡太久”。2011年,B某因為吸食毒品被捕。假設A某當初沒有被“斬”,她得承受多少糟心事,我想她看到新聞時多少也會松一口氣,感謝他的“揮劍之恩”吧。

對愛完全不抱幻想或期待,是最好的答案嗎?

潘文捷:我們生活在一個速食愛情的時代,感情似乎被看作可以随時中斷的事。然而,這種情況對男女雙方的意味有所不同。男性較少受到浪漫愛情認同的律令約束,而女性的有限性是以生育年齡為特征的。因為她們的時間框架更受限制,女性比男性對婚姻、承諾興趣更高。

尹清露:“上岸第一劍,先斬意中人”還有一個有趣的對仗,也就是“有朝一日劍在手,殺遍天下渣男狗”,這也是女性對當代負心漢的普遍态度吧:你要斬我?來啊互相傷害啊。

考公之後抛棄對方的行為,肯定會喚起我們對愛情的失望,也會出現魯青說的“把男人當工具”的心态,但這好像隻是複制了對方的邏輯、再次陷入了利己主義的旋渦。這也有點像我最近在讀的《村上春樹的七種武器》提到的弗朗索瓦·薩岡筆下的愛情,那是一種非常“後曆史”的、個人主義的姿态——“小說中的女主角通常沒有人生目的,可以毫不絕望地面對一個完全被祛魅的世界……對愛完全不抱幻想或期待,愛不能改變她們存在的實質,愛隻是她們做的某件事。”

公務員上岸文案(編輯部聊天室上岸第一劍)4

我曾經也覺得這是最好的答案,把愛情降格為一種行為,就可以規避掉所有傷害,在發現對方不對勁的時候“速度斷尾”,然後快速地尋找下一個适合結婚的對象。但是我現在傾向于認為,這也隻是順應了曆史,并沒有對它提出挑戰,不是很利于自我真正的成長,也把問題的焦點轉移到了女性個體身上。我們确實要多問一些其他問題:為什麼女性會更加受到承諾的束縛?為什麼女性的所謂“婚育黃金期”比男性要短?如果這些問題能得到改善,那麼我們對愛情的想法才會更松弛一些吧。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情感资讯推荐

热门情感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