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話說;不管是人和組織,要多做對自己未來有意義的事。
我們雖然明白這個道理,但是有時候還是很迷茫,不知道怎麼确定自己的目标,不知道路該怎麼選,怎麼走。
那麼,一個人,一個組織該如何找到自己真正熱愛和擅長的事,并以此規劃目标?
首先,我們來聽聽單仁牛商董事長,央視鳳凰評論員單仁博士的看法。
無論是個人還是組織,有目标,就有了努力的方向。
沒有目标的人生,隻能随波逐流,沒有目标的組織,注定沒有長遠的未來。
人生的目标是我們努力的方向,它會激勵我們的行動,為了目标做好充分的準備,讓我們無限的逼近目标。
我想從我自己人生幾次設立目标當中分享一些感悟。
第一次設立人生目标是在我報考大學專業的時候。
我當年選大學和專業,既沒有請教老師,也沒有問過家長,而是問我自己:“我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因為我初中畢業回農村參加了兩年生産隊的勞動,對大隊會計的專業和受人尊重的感覺特别羨慕,所以在我報考大學的時候,毅然決然的報考了财經大學财會專業。
因為大隊會計是當時在我的世界裡,我能接觸到的、讓我心動的榜樣。
有了這個目标,我在大學期間的專業學習非常認真,最終因為成績優秀,大學畢業被留校任教。
研究生畢業,我來到廣東,首先從事工廠的财務會計工作,從成本會計做起,兩年多的時間,我做到了商業集團的财務總監,也參與了公司上市的進程。
但經過了兩年多的實踐,我把自己的人生目标設定為成為一家大公司的CEO。
确定這個人生目标的原因,是我看了一本《艾柯卡自傳》,艾柯卡幫助福特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公司,又在危機中接手克萊斯勒,用三年時間扭虧為盈,保證了16萬人就業。
他在自傳中提到:“一個優秀的CEO,是一個能看得懂财務報告的營銷高手”。
我學了七年财務,當了五年大學老師,做了三年的外企财務工作,我自認為對财務報表不管是國内版本還是國際版本,我都能看得懂,所以對我來說,去補足營銷的短闆,成為我達成這個目标的重要一步。
于是我大膽向公司老闆提出來,要從事業務工作,而且願意接受隻有原來1/4的薪資。
因為目标的指引,因為這樣的轉型,後來才有機會操盤幾家上市公司的業務。
設立人生的目标就是要找一個榜樣,找一個在你的心目當中要成為的那個角色,朝着那個方向去行動,去靠近自己的目标。
但是,組織目标制定方式不一樣,組織目标是多元而且有時間性的,組織目标要分成遠期、中期和近期目标。
遠期目标跟公司的願景有關。
要告訴所有人,公司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組織,就像單仁牛商的願景目标是“完善治理結構,成為可持續發展的公衆公司,活過2108年,要幫助企業成長,創造更多就業。”
中期目标,也就是3-10年時間中要達成的目标,單仁牛商的中期目标是“成為引領時代發展,推動企業成長的數字營銷服務平台”。
近期目标就是年度目标。
年度目标是一個實實在在、需要穩紮穩打的目标。年度目标除了有總體經營目标,還要按經營管理的不同方向,按部門,按産品,按時間分解目标。
隻有把近期目标分解成多方面,才真正做到跟中、遠期目标的銜接。
一個組織的年度目标,是實現中期和遠期目标的重要組成部分。
當然,目标當中包括但不限于行業排名、股權改造計劃、上市計劃、經營總目标等;
經營總目标又包括年度銷售收入、回款,利潤、主營業務利潤、利潤率,淨資産回報率等。
在經營目标之下,還要分解為市場發展目标:品牌形象與單一用戶價值提升目标、廣告推廣模式與投入預算、銷售開拓與布局、區域市場布局、市場占有率、渠道布局與模式建設等目标;
除了這些具體數量化的經營指标之外,組織文化建設不可缺少。
年度文化經營目标包括員工待遇提升目标、制度建設與員工職業行為規範、企業向心力、凝聚力、執行力增強;
我經常說,目标是組織的燈塔,架構是組織成長的階梯。
在年度目标當中,一定要有人才戰略目标,包括高中低層人才規劃、儲備、培養、晉升目标。
如果是一家制造業企業,我們還要有新産品開發目标,新産品營收增長目标,高新設備引進計劃,企業産能提升幅度、人均生産産能提升目标等等。
總結起來,組織發展更加複雜,目标設定的指标也更加多元。
接下來,資深投資人,單仁行專欄作者宋子老師的觀點。
我總結了40歲之前一定要做的四件事,其中第一件事就是要弄清楚自己的能力類型,也就是你的能力圈。
我看到巴菲特、比爾蓋茨、喬布斯多位大神對年輕人都有一個共同的建議,就是選擇做自己熱愛和擅長的事。
這也是我多元共性學習法的核心,找到絕大部分人成功的共性,如果你能做到,就和成功差不遠了。
就像傳統企業家四十而不惑創業,互聯網大佬是三十而立創業,為什麼?
我總結了他們三個特征之一。
互聯網大佬馬化騰、李彥宏、丁磊等都是獨當一面的碼農出身,第一個産品都是自己一個個代碼用鍵盤敲出來的,屬于技術驅動型。
四十不惑的傳統企業家,大部分屬于資源整合型。
任正非、王石都是貿易起家,任正非倒賣交換機,王石搗騰玉米、錄像機,後來的産品研發都不是自己親手做的,而且依靠整合多方面的資源和人才。
對我們投資者來說,也有不同的能力類型來選擇投資的方法。
作為巴菲特的老師格雷厄姆,不喜歡參加股東會,除非股東會就在自己辦公室附近召開,而且格雷厄姆從不和管理層交流,他認為一切都在财報的數字裡,投資者和管理層交流,可能受到管理層的影響甚至誤導。
不過作為格雷厄姆最成功的弟子巴菲特,就非常喜歡調研,在聽說格雷厄姆是美國蓋可保險公司董事長,馬上就坐地鐵跑到紐約去調研,和總經理聊了一天,終于了解蓋可保險公司區别于同行的特點,客戶畫像是政府雇員,出險率低,自然保險費率低,銷售更有競争力。
巴菲特回來就馬上全倉買入,小賺了一票,在70年代蓋可保險公司出現經營危機的時候,巴菲特還收購了這家公司。
老師和弟子有兩種不同的模式,對企業價值分析的方法不一樣,性格和側重點也有區别。
格雷厄姆擅長通過企業财務報表分析,而巴菲特更擅長交流去分析企業的核心競争力,不會被情緒左右,就算對方說得再好聽,戲演得再好,巴菲特也可以冷靜分析實際情況,這是他的長處。
作為外部投資者,要麼擅長通過财務語言和上市公司溝通,要麼通過股東會、調研,用社交語言和上市公司管理處溝通,了解企業的發展,或者是通過你對消費品、渠道、供應鍊的熟悉,來調查上市公司的銷售情況。
對自己能力、性格優劣勢有着清醒的認識,這就是能力圈。
然後根據“能力圈”設定自己的目标、能力類似和成長時間表,一步步的成長。
附圖是我的【企業家投資訓練營】的成長路徑規劃,供大家參考。
最後是資深企業家、單仁行專欄作者士老帽老師的看法。
今天的話題,藏着樸素的自然法則與辯證的人文道理。
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無知到有知,到學然後知不足,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
沒有資格前,多聽;沒有能力前,多學;沒有話語權前,多做;沒有知情權前,多忍耐。
當過程就意味着結果,人生的意義不過是:一切要為我服務,以我當先,不可以忘我,先自私而後無私,是大我。
南師講:三千年讀史不外功名利祿,五千年悟道終歸詩酒田園。
杜潤生先生說:中國的事,不在于你想要幹什麼,而在于隻能幹什麼;不在于你想要怎麼幹,而在于隻能怎麼幹。
至于不管黑貓白貓,抓住耗子就是好貓;至于“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這一切道理,關于工作,關于事業,關于生活,更加關乎今天與明天。
我們的商業行為也好,事業也罷,都需要通俗易懂的概念描述;我們所有的努力和方向,要想方設法用一句話解決問題,隻有這樣,才能夠放大歸宿感。
這個歸宿感的前提可能是,世界無論多大,都要以家為單位,人的一生,走不出家,這可能是一切的意義。
每一件事發生先想到我,這件事和自己有沒有關系,許多沒有關系的人與事,其實有很大關系,你看不到,這個是認知問題。
一個人,不能總幹些沒有目的的事,目的之間要有關聯,或者結果能夠孤立存在。
目的還要發展的看,人與人之間的機緣巧合是種善因,得善果。
要懂得,人與人之間相遇,是機緣巧合,更是人生的機會。
将來會發生什麼?能不能發生?靠什麼?時來運轉是未知,靠得是經營!
準确說,這緣分的中間藏着使命,每個人都是一塊拼圖,不同人在一起,會拼出不同的圖案,不同的圖案代表不同的使命。
所以,人的緣分基于相識,都是使命必達。如果人與人之間,沒有因緣際會的結果,可能是時機不成熟,或者缺少什麼,少一塊拼圖也未可知。
這一張拼圖,在生活中、工作中、事業裡,有它的樣子和存在。
生活無始有終,一個人的生活,可能取決于家庭,但會終結于壽終正寝;工作有始有終,工作不過是養家糊口的事,起起落落颠颠倒倒,再正常不過;事業有始無終,你得喜歡,順從自己的心。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
—
責任編輯 | 羅英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