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詩歌大緻可分為詩、詞、曲三類,詩按照形式體裁又可分為古體詩、近體詩、自由詩(現代詩)。按照表達方式和内容可分為叙事詩、抒情詩、哲理詩。按照體裁又可以分為山水詩、田園詩、邊塞詩、懷古詩、詠史詩、詠物詩、羁旅詩、送别詩、閨怨詩、悼亡詩、愛情詩等。這裡主要為大家介紹詩詞曲的形式體裁上的分類。
1、古體詩(或“古風”),這個名稱始于唐代,唐人把當時新出現的格律詩稱為近體詩,而把産生于唐以前較少格律限制的詩稱為古體詩,包括《詩經》、樂府詩、南北朝民歌等。後人沿襲唐人說法,把唐以前的樂府民歌、文人詩、以及唐以後文人仿照它的體式而寫的詩歌,統稱為“古體詩”。按照詩句的字數,有四言(如《詩經》)、五言(如“漢樂府”詩)、七言(如曹丕《燕歌行》、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雜言(如李白《蜀道難》)等。古體詩押韻較自由。
2、格律詩是唐代形成的一種詩體,又稱近體詩,其平仄、聲韻、節奏、結構、字數、停頓都有統一嚴格的規定。可分為絕句和律詩兩種,絕句每首四句,一二四句末字須押韻(第三句末字可不押),根據每句字數又分為五言絕句和七言絕句,絕句可看作律詩的截取。如《山行》和《秋詞》均為七言絕句,《秋詞》一二四句末字“寥、朝、霄”押ao韻。律詩一般為八句,超過八句的稱為排律(或“長律”)。一般的律詩每首四聯八句,兩句為一聯,分首、颔、頸、尾聯,其中颔聯、頸聯上下兩句必須對仗(修辭稱對偶),二四六八句末字須押韻(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根據每句字數又分為五言律詩和七言律詩,如《登高》為七律,颔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兩句形成工整的對仗,一二四六八句末字“哀、回、來、台、杯、”押“ai”韻(古時回、杯亦押“ai”韻)。
3、詞是唐代末期興起,興盛于宋代的一種詩歌藝術形式。調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又稱曲子詞、長短句、詩餘、琴趣,是配合宴樂樂曲而填寫的歌詩。詩和詞都屬于韻文的範圍,但詩隻供吟詠,詞則入樂而歌唱。每首詞都有一個表示音樂性的曲調(即詞牌)。一般都分兩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字數和句子的長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聲韻規定嚴格,用字分平仄。句式參差不齊,句子長短不一。宋詞在風格上分豪放派和婉約派兩種,豪放派代表人物是蘇轼、陸遊、嶽飛和辛棄疾,婉約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周邦彥,晏殊,秦觀和李清照。
4、曲是繼唐詩宋詞之後興起,興盛于元代的一種詩歌藝術形式,包括雜劇和散曲兩部分,是元代文學主體。雜劇就是戲劇,一般有四折戲加一個楔子組成,一折相當于現代戲劇的一幕;楔子相當于序幕或過場,放在全劇開頭或中間。散曲是一種同音樂結合的長短句歌詞,散曲的興起和詞的衰退幾乎是同時的,它包括小令、套數,之所以稱為“散”,是與元雜劇的整套劇曲相對而言的,同時。相對于詞,體式相近,相對自由,可在字數定格外加襯字,且多使用口語。小令又叫“葉兒”,是單個的曲子。 \'套曲\',又稱“套曲”“散套”,通常由同一宮調的若幹曲子連綴而成。曲因是配合音樂的長短調,不論散曲或戲曲,其曲子前一般都标明宮調和曲牌名,且每種曲牌都屬于一定的宮調,如《[越調]天淨沙·秋思》[越調]即表明宮調為越調,曲牌為天淨沙。
關于語文和古代詩歌學習,你還有哪些問題呢?歡迎 留言評論。關注@非非老師講語文,我們一起學習語文。#語文幹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