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廣州5月17日電 題:逐夢大灣區 奮鬥正當時——港澳青年灣區創業記
新華社記者
粵港澳大灣區5.6萬平方公裡的創業熱土上,正閃耀着越來越多港澳青年的身影。
他們,心懷獅子山下的拼搏精神,帶着濠江之畔的創業理想勇敢出發,成為這片世界最具活力創新區域裡的亮眼星光。
推開心窗的世界更大,一個又一個年輕的夢想正在珠江兩岸孕育、發芽、成長、開花結果……
夢起大灣
珠江西岸,朝陽照灑在緊密相連的珠海、澳門,為年輕的追夢人照亮前行的道路。
早上,“90後”張思遠從澳門家中出發,花3澳門元乘公交到橫琴口岸通關,幾十分鐘後就來到位于珠海橫琴的中銀—力圖—方氏(橫琴)聯營律師事務所。一步一腳印,他在每日通勤的路上耕耘着職業夢。
張思遠所在的律所是全國第一家内地與香港、澳門合夥聯營的律師事務所,也是大灣區内公共法律服務平台中規模最大、港澳律師數量最多、業務範圍最廣的律所,目前擁有31名内地與港澳注冊執業律師,其中澳門律師11名,香港律師16名。
“大灣區正蓬勃發展,我能學到更多東西,看到更多風景。”張思遠說,不久前自己剛通過内地的司法考試,正摩拳擦掌,準備在大灣區一展身手。
同一時間,在珠江三角洲腹地的禅城佛山嶺南新天地商業街,香港青年李國銘、葉偉俊正在“THREE DROPS”叁·色創意餐廳裡忙碌着。這家餐廳是當地的網紅店,熙攘的顧客讓葉偉俊學會了同時烹調意粉、做蛋糕、洗杯。
“這是我們人生中的第一間餐廳,雖然又忙又辛苦,但很開心。”開一家有特色的餐廳是李國銘、葉偉俊這對拍檔在海外留學時就有的夢想,兜兜轉轉許多地方,終于在佛山得以實現。“未來,我們會在大灣區的其他城市、上海、北京、香港乃至海外開更多的店。”
近年,無論是香港還是澳門,都不同程度地遇到了發展瓶頸。香港房價高企、貧富差距大、産業空心化,年輕人面臨着就業難、創業難、置業難等痛點。澳門則面臨着經濟結構單一等問題。
如何實現人生夢想?許許多多港澳青年迷茫、踟蹰。而大灣區的橫空出世,讓港澳青年看到了機遇和出路,找到了實現人生夢想的絕佳舞台。
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是大灣區重要的戰略定位。廣東正加快衆創空間建設,為港澳青年創新創業提供機遇和條件。
吳嘉惠是嘗到第一杯羹的香港青年。他的聯合辦公空間計劃恰好趕上大灣區發展的頭班車,成為粵港兩地政府确定的首批10個“粵港青年創新創業基地”之一。目前,這一辦公空間有超70個青年創業企業入駐,其中港澳青年項目32個。
廣東省科技廳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底,廣東的科技企業孵化器達1036家,衆創空間986家,其中面向港澳青年的創新創業基地有50多家,為港澳青年來大灣區創新創業和落地企業提供更便捷的服務。
去年,廣東首批1萬多個事業單位公開招聘崗位面向港澳居民開放,為港澳人士融入大灣區搭台搭梯;職稱評價和職業資格認可也為港澳專業人士的發展打開空間,目前,醫師、教師、導遊等8個領域的2000多名港澳專業人士已取得内地注冊執業資格。
吳嘉惠說,大灣區巨大的市場潛力,給了像他這樣的香港青年創業者施展才能的新空間和彎道超車的新機會,“廣東的政府部門非常重視香港年輕人,不僅注冊企業方便高效,還協助我們處理許多事情”。
港澳青年大灣區創業也得到了香港、澳門特區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鼓勵。香港特區政府推出的三項鼓勵香港青年在大灣區創業、就業的計劃受到廣泛歡迎。依托澳門特區政府成立的澳門青年創業孵化中心,為澳門創業青年提供支援服務;中心先後與廣州、深圳、珠海等市的孵化機構簽訂合作協議,并推動成立泛珠三角區域孵化器聯盟澳門青年創業孵化中心。
逐浪潮頭
據統計,2019年2月至今年4月,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已相繼出台231部涉大灣區相關政策文件,“港澳青年”成為它們中出現頻次最高的詞彙,共2810次。
弄潮兒向濤頭立。在大灣區這片熱土上,衆多港澳青年創客正背靠祖國,努力成就他們創新、創意、創業的“黃金時代”。
直連國際212個大型供應商,完成跨境交易8124單,間接孵化跨境電商企業140多家,單月最高交易總額超過3450萬美元,首輪融資5000萬元……到深圳六年,“80後”港青陳升交出了亮眼的“成績單”。他明白,這背後是大灣區乃至國家的支持。
“免費的場地、便利的融資環境、創業初期給予的支持,讓我明白前海‘依托香港、服務内地、面向世界’的真正含義。”陳升說,“從深圳向北看,我看清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勢、國家對香港的照顧;向南看,我對‘一國兩制’的偉大實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好風憑借力。作為中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大灣區産業體系完備,集群優勢明顯。堅實的産業基礎和廣闊市場,為港澳青年到中流擊水築牢底氣和信心。
2018年,29歲的香港青年鄧文俊已在香港IT圈摸爬滾打了9年。從程序員到自主創業,在事業突破瓶頸期的關鍵階段,是大灣區給了他新的發展機遇。
“我花了幾個月時間走遍大灣區9個城市,一個個去對接了解。”鄧文俊最終選擇落戶東莞松山湖,成立以增強現實(AR)為主要開發項目的科技公司。“大灣區制造業發達,可直接對接企業,減少中間成本。”他說,“公司成立近兩年來,同樣的投入,收益要比以前高5至6倍。”
成長于澳門、求學在香港的生物化學博士甘雲龍,創業始于香港,開花結果在大灣區——為了更好地幫助普通人進行疾病篩查和個人健康管理,他開發了一種非侵入式氣體檢測平台,但遇到了技術瓶頸。與朋友溝通後,甘雲龍将目光投向了内地。
他一邊在香港組建團隊、配置實驗室,一邊與内地科研團隊建立合作,對關鍵元器件進行技術攻關。輾轉多地考察後,甘雲龍決定在深圳坪山區設立公司。
“這裡人才集中,并且公共科研設施齊全,為科技創業提供了良好條件。”甘雲龍說,“國家大力鼓勵科技合作,我們港澳科技創業者都将受益于這一政策。”
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兩周年之際,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發布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研究報告(2019—2020)》藍皮書指出,随着大灣區協同發展的進一步推進,港澳青年内地創業呈現向好趨勢,在創業層次上實現了質的變化。
數據顯示,港澳青年開始嘗試在大數據、物聯網和人工智能等戰略性新興産業領域與内地合作,實現優勢互補、價值共創。目前,在廣東省内有港澳青年創業團隊近600個,從業人員超過4000人。
“這樣的向好趨勢得益于國家大灣區戰略的推進,港澳青年内地創業環境不斷優化,政策支持力度不斷提升。”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穗港澳區域發展研究所所長張光南分析指出,港澳青年大灣區創業呈現“四高”特征,即創業人員高學曆化、從事産業高科技化、産業鍊上高端化,還有産品服務高附加值化。
共同家園
在剛剛過去的五四青年節,來自香港的創客郭玮強、陳升獲得首屆“深圳青年五四獎章”,表彰他們将個人的理想融入全民族的共同理想,在深圳的大灣區建設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建設中作出的突出貢獻。
郭玮強是一名“90後”,在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開啟了創業之旅。他發明的“随身寶”——首款直立開箱的智能行李箱,是市場上唯一能在托運時定位并具有防丢失、可充電、智能稱重、指紋解鎖等功能的“全能行李箱”,其企業獲得了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定。
“我們真正的市場是整個龐大的内地市場,乃至‘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龐大市場。”郭玮強有一個更高一層的目标,“希望自己能作為一個案例,讓更多的香港青年可以看到内地,特别是粵港澳大灣區的機遇,也希望自己可以保持住這一份初心,一直發展下去。”
同心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港澳青年積極擁抱大灣區大未來。
5年前,香港三位“90後”青年羅偉特、梁立鋒、譚慧敏兜裡攥着不到1萬港元,來到江門投身農田創業。5年過去,他們已經申請了10多項國家專利,擁有兩個大型魚菜共生生産基地,聘請了20多名當地村民參與生産。
“在最艱難的時候,是江門‘收留’了我們,提供了土地和資金幫助,并且為項目配備了本地資深的農業專家指導。”梁立鋒說,“江門給了我們最好的條件和最有力的支持,我們要把這個家園建設好,回饋鄉親百姓。”
宜居宜業,大灣區正成為越來越多港澳青年的家園。以粵港澳大灣區(廣東)創新創業孵化基地為龍頭的12家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是港澳青年增強認同的“第一扇窗”,投身大灣區的“第一座橋”,讓港澳青年更加安心創業、深耕事業、安居樂業。
在廣州天河區港澳青年之家的“網紅銷售直播室”裡,“港夫廣妻”李劍禧、孫嘉晞面對鏡頭駕輕就熟。他們去年攜手創業“變身”網紅,把香港商品引進内地,把内地的新零售和互聯網技術帶到香港,互聯互通的大灣區已成為這對夫妻的築夢家園。
“隻有親身到大灣區内地城市來創業,才知道這裡有多好,祖國對港澳青年的支持力度有多大。”李劍禧感慨。
對在大灣區打拼的港澳青年來說,港澳是家,廣東是家,大灣區是家,祖國是家。
近年來,廣州着力推動港澳青年在教育、醫療、養老、住房等基本民生保障方面與内地居民享受同等待遇,在全市開設25個港澳子弟班、入讀港澳籍學生600餘人,支持港澳青年在廣州購買商品房,籌集港澳青年人才公寓1000套……全方位保障下,港澳青年生活更安心,紮根發展信心更足。
“90後”港青何靜雯大學畢業後來到東莞,在内地互聯網的藍海裡淘金。“内地在互聯網領域的發展速度實在是太快了,新點子總能在這裡發芽。我想,大灣區能實現我的互聯網創業夢。”她說。
逐夢途中,何靜雯在大灣區遇到了愛情。大灣區不僅是她“夢想綻放之地,更是家的所在”。
“對我來說,香港是我成長的地方,而内地是我家,也是我的未來。”何靜雯說。
“推開心窗的世界更大,前面風景都可以入懷”。這首大灣區主題曲《共同的家園》唱出了許多港澳青年的心聲:隻有把自己融入國家發展的大潮中,才能傲立潮頭。
當前,國家進入新發展階段,“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标綱要為港澳發展提供了巨大機遇。
“歡迎嚟(來)到大灣區,美好嘅(的)将來同理想一齊繼續去追,讓我們一起牽手追尋一個夢……”
逐夢大灣區,奮鬥正當時。這是港澳青年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建設美好香港、澳門,成就人生夢想、實現人生價值的最好時代!(記者王攀、徐弘毅、王豐、洪澤華、李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