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和女性内分泌?1、下丘腦—垂體—卵巢軸女性自青春期到更年期,生殖器官出現周期性變化,稱“性周期”這種周期性變化,是通過在中樞神經系統控制下的下丘腦、垂體、卵巢(稱為下丘腦—垂體—卵巢軸)内分泌系統的興奮和抑制作用來調節的,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男性和女性内分泌?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1、下丘腦—垂體—卵巢軸
女性自青春期到更年期,生殖器官出現周期性變化,稱“性周期”。這種周期性變化,是通過在中樞神經系統控制下的下丘腦、垂體、卵巢(稱為下丘腦—垂體—卵巢軸)内分泌系統的興奮和抑制作用來調節的。
(1)下丘腦:位于腦底部,其中間隆突細胞能分泌肽類激素,具有高度生物活性。這些激素通過垂體門脈血管系統到達垂體前葉,促進或抑制其分泌相應的激素。起促進作的稱釋放激素(RH),起抑制作用的稱抑制激素(IH)。下丘腦調節卵巢功能所分泌的釋放激素為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GnRH),為十肽化合物,其可促進腺垂體分泌卵泡刺激素(FSH)和黃體生成素(LH),抑制激素主要為催乳素(PRL)抑制激素(PIH)。
下丘腦激素的分泌亦受神經介質和卵巢性激素的反饋調節。神經介質去甲腎上腺素促進黃體生成素釋放激素(LHRH)的分泌,多巴胺抑制LHRH和PRL的分泌,而5-羟色胺抑制LHRH分泌但促進PRL分泌。卵巢分泌的雌激素和垂體分泌的促性腺激素對GnRH的分泌起負反饋調節作用。位于第三腦室頂部的小腺體——松果體,如果幼年時被破壞,易發生性早熟,成年時被破壞,GnRH的釋放将受影響;發生腫瘤時,常伴有下丘腦—垂體—卵巢軸功能狀态的抑制。
(2)垂體前葉:主要分泌FSH、LH、PRL,FSH促進雌激素的分成,LH使卵泡完全成熟,與FSH協同作用促進性激素的合成與分泌。卵泡成熟後LH突然大量釋放,誘發排卵。黃體的正常功能也是在LH的作用下産生的。PRL除受PIH調節外,促甲狀腺素釋放激素(TRH)、雌激素和5-羟色胺等對其有促進作用。PRL和雌激素、孕激素起協同作用,促進乳房發育和乳腺分泌。血液中PRL濃度無周期性變化,但卵泡中PRL含量在卵泡期偏高,抑制了顆粒細胞的黃素化,在黃體期則濃度降低,有利于黃體酮的合成。
(3)卵巢:主要合成并分泌雌激素與孕激素。女性體内雄激素由卵泡與腎上腺皮質分泌。卵泡期的卵泡内,卵泡膜細胞為合成雌激素和雄激素的主要場所,其酶系統能将雄激素部分地轉化為雌激素;顆粒細胞的芳香化酶系統受的作用活化,也能将雄激素轉化為雌激素。黃體期上述細胞的性激素合成更為活躍,些時卵泡膜黃體細胞主要産生雌激素,也分泌孕激素;黃體粒層細胞的LH受體量大為增加,主要分泌孕激素。
胎盤可産生大量雌激素與孕激素,腎上腺皮質也能産生極少量雌激素與孕激素。卵泡外,卵泡膜細胞和卵巢間質細胞亦能合成極少量的雄激素。性激素和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基本結構與膽固醇相似,為一種類固醇激素,亦稱甾體激素。合成過程均在細胞的粗面内質網内進行。
2、卵巢性激素的作用
(1)雌激素:即17B-雌二醇(E2),活性較強,易被氧化成為雌酮,又可水合為作用較弱的雌三醇(E3),雌激素的主要生理功能有:
1)促進子宮發育,肌層增厚,血管增生,内膜呈增生期改變,宮頸口松弛,宮頸分泌透明稀薄黏液,便于精子通過,有增強子宮對催産素的敏感性作用。
2)促進輸卵管的發育及蠕動,出現纖毛細胞,有利于卵子或受精卵的運行。
3)促進陰道上皮細胞增生角化,角化程度與雌激素水平成正比,并使上皮細胞内糖原增加,經陰道杆菌分解成為乳酸,使陰道分泌物呈酸性反應,有抑制緻病菌繁殖的作用,從而增強局部的抵抗力。
4)促進乳腺管增生,但産後立即用較大量雌激素可抑制乳汁的分泌。
5)促過女性第二性征發育。
6)協同促進卵泡發育育,通過對下丘腦的正反饋作用,間接促進排卵。
7)對雄激素起拮抗作用。
8)促進蛋白質合成,調節脂肪代謝,降低膽固醇與磷脂的比例。
9)促進醛固酮的分泌,提高腎小管對抗利激素(ADH)的敏感性,引起水鈉潴留.
10)促進成骨細胞,抑制破骨細胞活動,加速骨骼的生長,促進骨骺軟骨的愈合.
(2)孕激素:人體内産生的孕激素,主要是孕酮,其代謝産物主要為孕二醇。主要生理功能有:
1)促進子宮肌纖維松弛,宮頸口閉合;使經雌激素作用而增生的子宮内膜出現分泌現象,宮頸黏液變得黏稠,精子不易通過;降低妊娠子宮對催産素的敏感性,即具有安宮保胎作用。
2)抑制輸卵管的蠕動。
3)逐漸使陰道上皮細胞角化現象消失,脫落的細胞多蜷縮成堆。
4)促進乳腺小泡的發育,但必須在雌激素刺激乳腺管增生之後才起作用。
5)有緻熱作用,使體溫升高約0.5度。
6)促進體内水、鈉排出。
孕激素與雌激素既有拮抗作用又有協同作用。孕期此兩種激素在血中上升曲線平行,孕末期達高峰,分娩時子宮的強有力收縮與兩者協同作用有關.
(3)雄激素:女性體内的雄激素主要是睾酮,在少女青春期生長發育中可能起作用。
3、女性生殖系統的周期性調節
(1)卵巢功能的周期性調節:卵巢為女性生殖内分泌腺,有兩個主要功能:一是産生卵子并排卵,二是合并分泌甾體激素和多肽激素。從青春期開始到絕經前,卵巢在形态和功能上發生周期性變化,稱卵巢周期。其主要變化為:卵泡的發育、成熟及排卵、黃體形成及退化,雌、孕激素的周期性變化。對優勢排卵卵泡的形成和雌激素第一分泌峰的出現起重要作用。
(2)子宮内膜的周期性調節:卵泡發育分泌越來越多雌激素,促使子宮内膜增生。雌激素增多,對下丘腦和垂體産生負反饋作用,使FSH的分泌減少,促促進LH的分泌。排卵後LH分泌急驟下降,LH和協同作用,使卵泡形成黃體。黃體發育産生愈來愈多的孕激素,使增生的内膜轉入分泌期或月經前期,排出卵子未受精,雌孕激素協同對下丘腦及垂體起負反饋作用,黃體即退化。雌孕激素分泌減少,子宮内膜退化剝落,月經來潮。
(3)輸卵管和宮頸黏液的周期性調節:受卵巢雌、孕激素的協同作用,輸卵管的黏膜上皮亦發生周期性變化,以促證受精卵在輸卵管内的正常運動。
宮頸黏液在雌、孕激素的協同作用下,周期性變化比較明顯,表現為:月經幹淨後,宮頸管分泌的黏液量很少,随着卵泡期的發展,黏液分泌漸增;排卵期時,黏液分泌量最多,稀薄,透明。行塗片檢查,幹燥後可見羊齒狀結晶; 排卵後,黏液分泌量減少,質地變黏稠而混濁,拉絲度差,易斷裂.塗片檢查時結晶至月經周期第22日左右完全消失,而代之以排列成行的橢圓體。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