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情感

 > 李世民晚年最愛哪個女人

李世民晚年最愛哪個女人

情感 更新时间:2024-08-24 01:48:40

曾經有一個朝代,她妩媚風流而成為國人民族性的象征;曾經有一個朝代,她絢爛逆流而孕生過一位盛世女皇;曾經有一個朝代,她藝術綻放而在文化上造就了詩歌的輝煌。

若問誰是此朝人?

家住晉陽姓本唐,即李唐王朝是也,享年二百八十九歲,在我國曆史上是點贊率最高的朝代。

那麼,她是如何締造的呢?也許簡單的回答是李淵父子建立的。試想一個偌大國家的建立有這麼容易,三言兩語就能締造一個帝國,把一段曆史厘定明白嗎?殊不知創業有多艱,在這艱難困苦的過程中,不知有多少紅顔為曆史披紅戴綠而被無情地忽略。守業更比創業難,殊不知又有多少巾帼生命因此而短暫消逝。

曆史就像個患了失憶症的老小孩,粗枝大葉的脾性與氣質又不知使多少紅塵往事曆曆在目地悄悄消逝。

我為曆史而笑,這一笑,笑的是曆史曾為唐朝的締造而見證過一位賢後為天地而感昭;我為曆史一大哭,哭的是曆史曾那麼無情地讓這位賢後短短三十六年就把她的一縷香魂消耗;我又為曆史而幸,幸的是曆史不曾因這位賢後的生命短暫而忘了把她的青春悠長祭悼。

她是唐太宗的皇後長孫氏。如今,她芳魂有感,要和我們一起訴說那些年她和李世民的那些可堪回首的那些事。

長孫皇後出生于隋仁壽元年(公元601年)二月六日,小字觀音婢,長安人。母親高氏出身北齊皇族宗室,父親長孫晟是北魏拓跋氏宗室之後,在隋朝官至右骁衛将軍。她從小愛好讀書,并接受了一整套正統的教育,擁有知書達理、賢淑溫柔、正直善良的品性。在她年幼時,一位蔔卦先生為她測生辰八字時就說她将來必“坤載萬物,德合無疆,履中居順,貴不可言”。也許未來的可貴與顯達正是以現實中的殘酷命運為基礎和代價的。對于此時的她而言,好景不長,到大業五年(公元609年)時,父親長孫晟逝世。無論是哪個年代,一個再怎麼好的家庭一旦失去了父親,對于這個家庭及其成員來說都是莫大的不幸。而禍不單行的是,在喪父不久,年僅八歲的她與母親和哥哥長孫無忌一起被異母兄長長孫安業趕出家門。其母在萬般無奈之下就帶着一雙年幼的兒女投奔哥哥高士廉。

李世民晚年最愛哪個女人(對李世民一生影響最大的女人)1

據說高士廉“少有器局,頗涉文史”,與薛道衡、崔祖浚并稱先達,結為忘年之交。如此頗具名士風度的人自然不會嫌棄自己的妹妹,他将高氏與長孫兄妹接回家,對他們十分照顧。想來,這也許是上天對她的眷顧,也算是不幸中的萬幸。後來高士廉被貶為硃鸢主簿要遠赴嶺南上任,為了安頓好妹妹一家,特意将自己的大宅賣了另買了座小一些的宅子安置好他們。高士廉又見唐國公的次子李世民平日表現非同一般,便做主将外甥女許配給李世民為妻。其舅可算是慧眼識珠,在姓高時也能站得高,當然也看得遠,曆史成就一位賢後并不是那麼容易的事,可事實上終究是成就了,從這一點來說,高士廉可以說是功不可沒。若同漢朝的呂後相比,高士廉比呂後她爹不知要高出多少倍呢,簡直可用天淵之别來形容了。

大業九年(公元613年),年近十三歲的長孫氏正式成為李世民的妻子。她年齡雖小,但已能盡行婦道,悉心侍奉公婆,相夫教子,是一個非常稱職的小媳婦,深得丈夫和公婆的歡心。那麼,李世民究竟是怎樣的一位丈夫呢?這隻有曆史和曆史上的長孫皇後知道。因為我們沒有月光寶盒穿越到他的時代裡去和他相識相知,也不可能道聽途說地去對他随意描摹刻畫。唯一值得慶幸的是,如果史書的記載是真确的話,那麼他不僅是位好皇帝更應該是個好丈夫了。

李世民晚年最愛哪個女人(對李世民一生影響最大的女人)2

據記載,李世民年少有為,文武雙全,十八歲時就本領過人;二十歲便有王者風範,能折節下士,廣納賢才;二十一歲随父李淵在太原起兵,親自率軍攻下隋都長安,使父登上天子寶座,成為大唐王朝的開國之主——唐高祖。李淵稱帝後,改元武德,封次子李世民為秦王,冊封其妻長孫氏為秦王妃。秦王負責節制關東兵馬,數年之内,他揮兵掃平了中原一帶的割據勢力,完成了大唐統一大業;唐高祖因之加封他為天策上将,位置在其他諸王公之上。在李世民南征北戰期間,長孫王妃緊緊追随着丈夫四處奔波,為他照料生活起居,使他能在繁忙的戰事之餘得到一種清泉般溫柔的撫慰,從而使他在作戰中更加精神抖擻,所向無敵。

李世民被封為天策上将後,便享有特殊的權力,能夠自設一套官署,已然一個小朝廷的架勢,當時歸于他麾下效勞的文臣武将真可謂賢臣如雲,勢力蓋天。李世民權勢漸長的局面,自然令當時的太子李建成坐立不安。于是猜疑和嫉妒之心萌生,他便聯合三弟李元吉企圖謀害同胞兄弟李世民。可陰謀卻被李世民手下的謀士察覺,迫于無奈,在大舅子長孫無忌和謀臣房玄齡的力勸下,李世民終于痛下決心,在玄武門除掉了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這段骨肉相殘的故事就是曆史上有名的玄武門之變,這其實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隻是曆史的口舌太雜,喜歡亂嚼舌根的滾雪球式的渲染。像類似的殘忍的曆史事件不可勝數,這也許就是維特根斯坦所謂的“家族相似”的道理吧!天生在皇家,曆史上又有幾人能幸免呢?

玄武門之變後,沒過多久李世民被立為太子。事實上,其父李淵心中最賞識的當然是他這個二兒子。對于這種骨肉相殘的慘劇,長孫王妃原本是極力反對的,但面對殘酷的政治鬥争,她一個女子又能怎麼樣呢?她隻好勉力地去理解丈夫。

其實,當李世民與李建成之間的嫌隙日益加深之時,她對唐高祖盡心侍奉,對後宮嫔妃也殷勤恭順,極力争取他們對李世民的同情,竭力消除他們對秦王的誤解。

而在政變前夕,她又對秦府幕僚親切慰勉,左右将士無不為之感動。政變之所以能順利成功,長孫王妃竭力地發揮自己溫柔的一面起到了潤滑政治的作用,這也許就是老子所說的柔能克剛的道理吧!

李世民被唐高祖立為皇太子後,長孫氏也被冊拜為皇太子妃。不久,李世民升儲登基,十三天後就将自己的妻子長孫氏冊立為皇後。同時,并追贈自己的嶽父長孫晟為司空、齊國公,谥曰獻。從上述曆史線索的來情去意,似乎可看出女以男貴,長孫氏之所以能一步步登上母儀天下的後位好像完全是由其丈夫來決定的。

這當然不假,可我們的曆史呈現給我們的僅僅是表面的故事,而幕後的真實和心酸又有誰知呢?何況曆史的叙述始終是以男性為主角的,女性再偉大也隻是個陪襯而已。這也許就是曆史的蒼白與殘酷,它永遠都不是真正的文學和藝術。事實上,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後一定站着一個偉大的女人。唐太宗大治天下,盛極一時,除了依靠他手下的一大批謀臣武将外,也與他賢淑溫良的妻子長孫皇後的輔佐是分不開的。

長孫氏貴為皇後,卻并不因此而驕矜自傲,她一如既往地保持着賢良恭儉的美德。對于年老賦閑的太上皇李淵,她十分恭敬而細緻地侍奉,每日早晚必去請安,時時提醒太上皇身旁的宮女怎樣調理他的生活起居,像一個普通的兒媳那樣力盡着孝道。對後宮的妃嫔,長孫皇後也非常寬容和順,她并不一心争得專寵,反而常規勸李世民要公平地對待每一位妃嫔,正因如此,唐太宗的後宮很少出現争風吃醋的韻事,這在曆代都是罕有的。

和隋文帝的獨孤皇後相比,獨孤皇後雖然曾把後宮治理得井然有序,但她靠的是專制的政策和手腕;而長孫皇後隻憑着自己的端莊品性,就無言地影響和感化了整個後宮的氣氛,使唐太宗不受後宮是非的幹擾,能專心緻志料理軍國大事。雖然長孫皇後出身顯貴之家,如今又身為天下至尊,但她卻一直遵奉着節儉簡樸的生活方式,衣服用品都不講求豪奢華美,飲食宴慶也從不鋪張,因而也帶動了後宮之中的樸實風尚。作為天下最有身份的女人,長孫皇後這樣的舉動不是為了塑造自己的高大形象,最根本的原因是為了配合唐太宗休養生息、恢複國力的政策。唐朝建立伊始,天下初平,百廢待興,為了恢複國力,太宗皇帝提倡簡政,而長孫皇後此舉正好是以身作則,用行動來支持自己丈夫的國策,用委屈自己的方式當天下的楷模。

長孫皇後品性高潔,是個懂政治但不幹預政治的聖德賢人,她的優點如光普照。她之所以能成就賢聖之名,當然和其丈夫的默契配合分不開。否則,在封建時代一個女人的才德是沒有機會展現的,如果得遇昏君那可能就是冷宮待遇了。

由此說來,李世民不僅是明君也是堪配長孫氏的奇男子與好丈夫。當然,長孫皇後的所作所為,她的明理大義其丈夫是深知的。唐太宗也就對她十分器重,回到後宮,常與她談起一些軍國大事及賞罰細節;長孫皇後雖然是一個很有見地的女人,但她不願以自己特殊的身份幹預國家大事,她有自己的一套處事原則,認為男女有别,應各司其職,因而她說:“母雞司晨,終非正道,婦人預聞政事,亦為不祥”。太宗不聽,還是對她說得滔滔不絕,但她始終都沉默不語。但太宗卻堅持要聽她的看法,最終長孫皇後拗不過,說出了自己經過深思熟慮而得出的見解:“居安思危,任賢納谏而已,其他妾就不了解了”。她提出的是原則,而不願用細枝末節的建議來束縛皇夫,她十分相信李世民手下那批謀臣賢士的能力。李世民也因此牢牢地記住了賢妻的“居安思危”與“任賢納谏”這兩句話。于是,在天下太平時期,他始終堅持督促将士勤習練兵,對内對外都不放松警惕,以至國家長期兵精馬壯,絲毫不怕有外來的侵犯。

李世民晚年最愛哪個女人(對李世民一生影響最大的女人)3

至于任賢納谏一事,唐太宗深受其益,因而也執行得尤為到家,他常對左右說:“人要看到自己的容貌,必須借助于明鏡;君王要知道自己的過失,必須依靠直言的谏臣。”而敢于犯顔直谏的耿介之士當非魏征莫屬,他不僅力勸大到失政,也忠谏到細微之事。

有一次,太宗興緻突發,帶了一大群護衛近臣去郊外狩獵,正待出發卻被魏征因時值仲春不宜出獵而站在路中堅決攔住太宗的去路,太宗怒不可遏,下馬氣沖沖地返回宮中,左右的人見了都替魏征捏一把汗。太宗回宮見了長孫皇後,猶自義憤填膺地說:“一定要殺掉魏征這個老頑固,才能一洩我心頭之恨!”長孫皇後柔聲問明了緣由,也不說什麼,隻悄悄地回到内室穿戴上禮服,然後面容莊重地來到皇夫面前,叩首即拜,口中直稱:“恭祝陛下!”她這一舉措弄得丈夫滿頭霧水,不知她葫蘆裡賣的什麼藥,因而吃驚地問:“何事如此慎重?”

長孫皇後一本正經地回答:“妾聞主明才有臣直,今魏征直,由此可見陛下明,妾故恭祝陛下。”太宗聽了心中一怔,覺得皇後說的甚是在理,于是滿面陰雲随之而消,魏征也就得以保住了他的地位和性命。由此可見,長孫皇後不但氣度寬宏,而且還有過人的機智。她不僅是口頭上稱贊魏征,而且還派中使賜給魏征絹四百匹、錢四百缗,并傳口訊說:“聞公正直,如今見之,故以相賞;公宜常秉此心,不要轉移”。

魏征得到長孫皇後的支持和鼓勵,更加盡忠盡力,經常在朝廷上犯顔直谏,絲毫不怕得罪皇帝和重臣。也正因為有他這樣一位赤膽忠心的谏臣,才使太宗避免了許多過失,成為一位聖明君王。可見,一代聖君是他周圍的許多人賜予和成全的,在唐太宗的貞觀偉業裡,長孫皇後是功不可沒的。

也許,退一步講,聖君與賢後的美名應該是雙方心心相印而彼此成全和賜予的。從長孫皇後個人的角度來看,高超的家庭生活智慧讓她獲得了一世賢名,更為她赢得了一生寵愛。她不争不佞、順勢而為,善于疏浚意見和引導情緒。她的溫柔裡藏着一絲堅持,她從來都不會盲目地順從和肯定,而是對事情有見識有态度;她的堅持了又透着一股圓融,她絕不會一味否定,而是總能于平淡處細細道出事物的另一面。

隻可惜,我既怨曆史也恨蒼天。為什麼這種雙方心心相印而彼此相互成全和賜予的美景是這樣短暫,要讓我們這位皇夫和賢後天各一方。貞觀八年(公元634年),長孫皇後同太宗一起去九成宮(在今陝西麟遊)避暑時,身染疾病,且愈來愈重,服用了很多藥物,但病情卻并未緩解。貞觀十年(公元636年)六月,她的病拖了近兩年時間之後,在最後彌留之際與皇夫作了最後訣别,囑咐他要善待賢臣,不要讓外戚位居顯要;并請求死後薄葬,一切從簡。

說完後,她抛下了少年時代相依相伴至今的丈夫,抛下了剛剛弱冠的太子李承乾與魏王李泰,抛下了出嫁不久的愛女長樂公主以及更為年幼的四個兒女,崩逝于長安太極宮立政殿,年僅三十六歲。同年十一月,葬于昭陵。

唐太宗并沒有完全遵照長孫皇後的意思辦理後事,他下令建築了昭陵,氣勢十分雄偉宏大,并在墓園中特意修了一座樓台,以便皇後的英魂随時憑高遠眺。這位聖明的皇帝想以這種方式來表達自己對賢妻的敬慕和懷念。長孫皇後以她的賢淑的品性和無私的行為,不僅赢得了唐太宗及宮内外知情人士的敬仰,而且為後世樹立了賢妻良後的典範,到了高宗時,尊号她為“文心順聖皇後”。

李世民晚年最愛哪個女人(對李世民一生影響最大的女人)4

長孫皇後盛年而逝,留給丈夫、兒女的是無窮無盡深重的哀痛。唐太宗面對妻子的離世悲恸萬分,諸位皇子公主也悲傷異常,尤其是晉王李治,哀慕感動了周圍的人,唐太宗亦十分心疼,于是做出了令世人矚目的舉動:親自撫養長孫皇後的一雙兒女晉王李治與晉陽公主,成了中國曆史上第一位親自撫養皇子的皇帝,也是唯一一位親自撫養公主的皇帝!生命短暫,青春悠長,也許隻有在彼此惺惺相惜的深刻缱惓中才能感知生命在此時此刻的伊伊消逝;那呤呤希冀不舍的青春才化作縷縷香魂在心際因念念不忘而餘音悠長。

豆蔻女子,溫婉靈慧。英雄少年,有為清俊,天賜良姻,迫于成婚,卻心心相印。一入侯門,從此為君挽青絲。長孫皇後,名留青史,她美麗動人,聰明穩重,寵冠後宮;她寬仁大度、從不嫉妒、争風吃醋,卻擁有一代聖君深深的愛,從不攝政,卻總以古事勸谏夫君,輔助夫君,完成千秋大業。從此便用短短三十六載的委婉人生為君譜寫僅僅二十三年那稍縱即逝的遺世悲歌,曲盡人散,令人此恨綿綿無絕期;扼腕長歎,令人憶君迢迢隔青天。

長孫皇後,她的生命雖已悄悄遠逝,但她青春的音容笑貌與靈魂卻烙印在她同代人乃至無數後來者的心中。那些逝去的往事似乎仍曆曆在目,清晰可見。

猶記當年和太宗在九成宮避暑散步時發現了丹霄殿西面的醴泉,在為高祖梳頭戴冠時感慨“至尊年已高,頭發都全白了”的畫面……宛若在夢中,仿佛是現實;現實即夢,夢即現實,古往今來又有幾人能說清道明呢?她在短暫的生命旅途中既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他人。

李世民晚年最愛哪個女人(對李世民一生影響最大的女人)5

無論是在古代還是當下,她都是值得我們傾心仿效與追慕的人。

她的生命歲月沒有長度,但在這有限的生命裡蘊含着厚重而富有靈氣的寬度與深度。

她的青春不因生命無長度可言而遜色無光,反因此而彰顯得更加亮麗婉轉、動人悠長。

滴不盡相思血淚抛紅豆,開不完春柳春花滿畫樓。

夢不見緣已盡文德皇後,忘不了層觀登高眺昭陵。

展不開的夜色蕭蕭,捱不明的廢寝中宵。

唯堪歎,夢也遙遙,與君朝朝且暮暮。

留挽郎,隻見青山隐隐,綠水悠悠。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情感资讯推荐

热门情感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