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論語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講解

論語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講解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9 07:41:14

論語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講解?1.1子曰:“學而時習①之,不亦說(yuè)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論語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講解?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論語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講解(論語心解學而篇第一)1

論語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講解

1.1子曰:“學而時習①之,不亦說(yuè)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譯文】 孔子說:“學了,然後按一定的時間去實習它,不也高興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處來,不也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惱火,不也是君子嗎?”

【注釋】

①時習:在周秦時代,“時”字用作副詞,意為“在一定的時候”或“在适當的時候”。朱熹在《論語集注》中把它解為“時常”。“習”,一般解為“溫習”;古書中,它還有“實習”“演習”的意義。孔子所講的功課,一般都和當時的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密切結合。比如禮樂射禦。所以這個“習”理解為實習比較好。

【點評】

通常人們容易将“學而時習之”理解為那是正在就學的學生所應該做的事情,如果這樣,那就将“學”的對象理解為一般知識與技能,而将“習”理解為一般的溫習與複習。而孔子所說的“學”應擴大為指培能、修身、養性的一切行為舉動,而對于“時”的理解同樣也有不同的看法,錢穆在《論語新解》裡認為,“時年”有三種解法,一解是指年歲言,六歲始學識字,七八歲教以日常簡單禮節,十歲教書寫計算,十三歲教歌詩舞蹈;二解是指季節言,春夏學詩樂弦歌,秋冬學書禮射獵;三解是指晨夕,溫習、進修、休息,依時為之。按照這三種解法,我們一得此處的“學”不僅是指通常對知識技能的學習,二得“時”不能僅理解為時常,而更應該理解為修身養性培能乃為人一生之大事,所以得堅持與磨煉;三得乃“學”而得悟于心,悟于心而後得踐之于行,踐于行而後得有悅于心。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中的“朋”,志同道合者謂之朋。那位志同道合者為何要千裡迢迢從遠方而來呢?一謂志相同、道相合,有相同的志道乃有牽二人于千裡之外;二謂“知慕于我(錢穆語)”,吾之道修煉已成,正如孔子言,“德不孤,必有鄰(《論語 裡仁篇》);三謂自遠方而來的友朋,于我在在都是一份鼓勵與支持,所以才有“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字面意思的理解是“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氣惱,不也是一個修德有成的君子嗎?”這句話有這樣三個問題,一個是人家不了解我,我僅僅隻是不氣惱嗎?第二個是别人為什麼會不理解我呢?第三個是我如何做到 “人不知而不愠”呢?

君子做到“人不知而不愠”,不以一人生性脾性好,而以一個人格局的宏大、眼力的開闊、意志的堅韌、胸懷的包容,故乃有不以一隅、一時、一地的得失而或喜或悲,所以才有範文正公處“江湖之遠”卻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懷抱負。

生活中,不被理解是常事。所謂的不理解,有時候其實就是一種差距,而差距有三種,一種是空間地域上的差距,所謂的成長環境、文化背景,一種是時間距離造成的差距,所謂的時代背景與風氣,一種是個人修煉閱曆而造成的眼光、抱負、胸懷、意志上的距離。孔子帶着一班學生困厄陳、蔡之間的時候,子路面帶愠色地說,“君子無所困。意者夫子未仁與?人之弗吾信也;意者夫子未智與?人之弗吾行也。”子路為人耿直爽快,毫不遮掩對孔子的不滿;連一向聰明細心的子貢也勸孔子說,“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盍少貶焉?”意思也就是勸孔子降低一點對自己的要求。而顔回是怎麼說的呢?“夫子之道至大,天下莫能容。雖然,夫子推而行之,世不我用,有國者之醜也,夫子何病焉?不容,然後見君子。”意思是不被天下所容,才能看得出是真正的君子。這三人的一番話,我們就可以看出格局的高低不同。所以“人不知而不愠”,不愠不僅僅是不介意與不計較,君子的眼光不在當下,更在于未來,在通往未來的道路上,更有的是一份堅持與執着!所謂的“曲高”必“和寡”是也。

本文由大德堂文化(周宗富)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