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怎麼才能學會道家術數

怎麼才能學會道家術數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13 02:00:27

數術、玄學和易學,你們分得清嗎?

怎麼才能學會道家術數(數術玄學和易學)1


為什麼我要寫這篇文章?因為有太多人不去分辨了,都是差不多先生,混淆了數術、玄學和易學,而且還特别頑固,淚目。

我知道的太多,不知從何說起,拖延了那麼久,為了正學術,盡量簡單點說吧!


數術

夏、商、周朝及以前的年代,我們一般稱為華夏的上古時期。《周禮.地官.大司徒》曰:“六藝:禮、樂、射、禦、書、數。”是上古時期貴族子弟要學習的重要内容,地位相當的高,其中“數”就是算術、數術,中國古代數學很早就已經很發達,古代數學家把數學的起源歸于“河圖洛書”和“八卦及六十四卦”,中國古代數學體系的形成以漢代《九章算術》的出現為重要标志。雖然說先秦的“數”數并不完全等同于漢朝至今“數術”的定義,但其根源和涉及面有錯綜複雜的關系。

我們來看看,流傳了兩千多年的對于數術的認識是什麼……

數術又稱術數,古人将自然界所觀察到的各種變化,與人事、政治、社會的變化結合起來,認為兩者有某種内在關系,這種關系可用術數來歸納、推理。于是,術數便用來推測個人,甚至國家的命運吉兇。數術的基礎是陰陽五行、天幹地支、河圖洛書等。

《黃帝内經.素問.上古天真論》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

《漢書.藝文志》六類包括:六藝(詩、書、禮、樂、易、春秋)、諸子、詩賦、兵書、數術、方技。前三者屬于人文,後三者屬于技術。其中又将天文、曆譜、五行、蓍龜、雜占、形法等六方面列入術數範圍。在漢朝,“數術”在學問中(古代成系統的學問基本都是官方的,屬于少數高知分子掌握的)享有很高的地位。

但隋唐以來,按照傳統的四部分類,數術和方技變成子部的分支,地位有所下降,在科舉盛行,官本位功利思想濃重的華夏中古時期,除了專門幹這門技術的如司天監和太醫院供職的人員,正經想當官弄權的讀書人,沒有需要去研習它們的,除了一些“落魄”的讀書人,如劉基(劉伯溫),才會有時間去研習。

然而無論如何,清代乾隆時期編修的《欽定四庫全書》,數術門類還是收錄在了經史子集中的子部裡,其學術地位還是挺高的。(在《四庫全書》中關于玄學的内容隻是在“魏晉玄學”裡提到過)

到了現代,《中國方術大辭典》把凡是運用陰陽五行生克制化的數理以行占蔔之術的,皆納入術數範圍。如:星占、蔔筮、六壬、奇門遁甲、相命、拆字、起課、堪輿、擇日等等。

追加注釋:方術是數術與方技的合稱,通俗來說,數術是用來預測和為時空擇優的;而方技主要是用來治“病”的,如中國傳統醫學、神仙術、養生、氣功、丹道、房中術、法術、符咒、祝由術等。道教更多的是吸收了方技。


玄學

玄學,一開始,特指魏晉時期流行的一種哲學思潮。經過三國紛争,知識分子無時無刻不存在朝不保夕的感覺,便以談論研究《老子》、《莊子》和《易經》作為精神的寄托,逃避殘酷的現實。所謂的玄學就是研究幽深玄遠問題的學說,讨論“有無”等形而上學的哲學課題,也就是探求一些與現實生活關系不大、而又高深抽象的問題。在當時,玄學的骨子裡還有種反儒的傾向。

說到此處,不得不說說道教……

東漢末年張角的五鬥米教可謂道教的其中一個前身,然而,真正意義上的道教,曆史學家公認是同為東漢末年人士的張道陵祖師爺創立的,嚴格來說他建立的是正一盟威道,西漢初的黃老道學是官學,後來官方獨尊儒學,東漢時期黃老道學流落到民間,張道陵在黃老道家理論基礎上,吸收古代 方技 和民間巫術鬼神信仰而衍化成立了道教組織。道教初創階段,《太平經》、《參同契》和《道德經》是最重要的三本經書。道教内部傳承的《老子》據說是定本于第三代天師張魯(張魯和曹操同期)。

那麼,三本道教經典的确立,讓道教思想和玄學氣質互相吸引(時間線也差不多),道教所承載的神仙道術等方技,更是神乎其技,玄而又玄,自然而然地,玄學和道教就雜糅在一起了。

題外話:佛教在兩漢之際傳入中原,有很多經典讀物,體系較完備,當時各自為政的土生土長的原始宗教們,受到外來宗教的刺激,逐步鬥争與融合形成了系統較完備的道教,兼容并蓄的創始人們将先秦的經典引入道教,并拜了老子為三清之一,形成了三清創立道教的說法。(道教内部分不同教派的,如全真教等)

到了當代,不明就裡的人群,将凡是自己不明覺厲的中國文化的神秘部分,都一股腦掃進了“玄學”範疇。可實際上,在道教裡,方技類也不是哪位道長都懂,能精通的就更少了,數術那就相對更弱了。反而在道教範圍之外,精通數術各門類的大有人在,他們也并不覺得數術很玄幻,反而駕輕就熟,有根有據。

不僅中國有玄學,西方也有玄學——Metaphysics。它是形而上學的另一譯名,凡涉及超物理的或超經驗的東西的某些事物都屬于西方玄學的範疇,所以從開始發展至今,Metaphysics難免雜糅者宗教和神學的内容。而在英漢大詞典裡,玄學還有另外的翻譯:[a philosophical sect in the Wei (220-265)and Jin (265-420) dynasties]——中國魏晉時代,向秀何晏、王弼等運用道家的老莊思想揉合儒家經義而形成的一種唯心主義哲學思潮。

綜合上述,玄學總是傾向于脫離人間的,帶着宗教氣質的,一種“高傲”的“出世”的學問;而數術,其底層基礎是中國古代數理,其功用是為了讓人類社會趨吉避兇,是“深奧”的“入世”的學問。


易學

怎麼才能學會道家術數(數術玄學和易學)2


《易經》的底層根基是“爻”,是六十四卦,但六十四卦不等同于《易經》。“爻”分陽爻“—”和陰爻“--”,三爻的組合成為八卦。

怎麼才能學會道家術數(數術玄學和易學)3


古老的六十四卦,最初是和“占”、“蔔”、“筮”、“史”等緊密相關的。上古華夏,巫是一種擁有最高地位的角色,他們跟王是相提并論的,有些王本身就是巫,巫在甲骨文的意思就是統攝四方,溝通天地的智者。由于上古華夏文明時代,先哲們認為天、地、人是相通感應的,所以每逢國家大事或重要人事,王或巫都會通過占蔔來窺探上天的啟示,以指導未來的決策。蔔者就是主導将龜甲或骨放入火中灼燒儀式的人。筮者就是主導以蓍草起卦儀式的人(廣義的筮不一定需要蓍草,就是泛指起卦方法)。占者就是根據蔔或筮後所呈現的數理和“象”進行分析的人。史者就是将這些過程記錄的人。而六十四卦的符号則來源于巫者的占蔔記錄活動。上古華夏文明的文字與曆史(主要是東周以前),與國家層面的占筮活動緊密關聯(甲骨文幾乎都是記錄占蔔的文字)。

後來六十四卦的符号配上特殊的記錄文字,就變成了《易經》。據目前的考古和文獻考究所知,《易經》分為《連山》、《歸藏》和《周易》,我們現在流傳較廣的《易經》,是以《周易》為底本演化過來的。最初的《周易》是參照商(殷商時期)之《歸藏》編纂而成,卦名、用語和述事有部分相似之處,到了西周後期,由于時代與社會觀念的變化,特别是語言的發展,古本《周易》變得艱澀難讀,于是有關人士(大概是主管蔔筮之官)便在古本《周易》的基礎上增損改寫,注入新的内容、觀點,用當時新興且十分流行的藝術體式——韻文,撰成今傳本《周易》,其卦爻辭稱為“繇辭”,也就是歌謠體筮辭之意。

《易經》原本是一部具有嚴謹系統思想的,經過精心編纂而成的,用以占筮,但充滿着人事、物情、史實、哲理與崇高治國理念的百科全書。然而,《易經》雖蘊涵着陰陽之思想,但原本未見陰陽之辭句(陽爻陰爻的稱呼是後來形成),更不見太極的蹤迹。原本《周易》的卦辭、爻辭似藏玄機,但古語簡樸,詩歌之語法,令句義模糊而多歧,顯得玄妙難解。正因為如此,大概成于西周末期的《周易》,從春秋戰國起,融入了先秦諸子百家的陰陽家、五行家、墨家、占筮家、儒家、道家等學說,應運而生出以《彖》、《象》、《文言》、《系辭》、《序卦》、《雜卦》等“十翼”為代表的對《周易》的注解,也就是通過“十翼”去解釋《周易》。

今日之學者已不再相信孔子作“十翼”的說法了,研究表明,《周易》的衍生《易傳》不可能是一人一時所作。秦始皇焚書坑儒,先秦古書絕大部分被化為灰燼,而《周易》的原本是靠八卦六爻的推演占蔔吉兇的書籍,因此幸免于難。後來,開始獨尊儒術的漢朝,儒家學者們為了補償儒學之書的空前浩劫,對《周易》做了“我注六經”式的整理改造,遂使《易經》從占蔔原理搖身一變成為儒教之“經書”,并且雄冠于群經之首達兩千多年之久。從此《易經》養成了偏向于哲學思想,政治意識,社會學規律,義理和訓诂的儒學氣質,成為“顯學”。古往今來,演化出許多關于《易》的說法,除了一些有根據者外,其他都是廢話,因為無從驗證,于是便天馬行空地任意馳騁,作各種無根據的推斷、臆測和遐想……

在不忘初心的另一條道路上,以六十四卦為底層根基,融合了陰陽五行、天幹地支、太極八卦、納甲等等學問,不斷完善和發展成另一種具有神奇預測功能的數術類“隐學”——占蔔(或稱占筮)。到現代社會,這種實用性強(非人文性)的體系,依然有效地應用着……

時至今日,學者們對《易學》的概念首先要分清,它是《漢書.藝文志》人文部分的六藝略,還是《漢書.藝文志》技術部分的數術略。兩部分的底層基礎都是六十四卦爻,所以很容易混淆。打個比方,物理學和經濟學都運用到數學科代數類的方程式部分,但物理學和經濟學并不等同。由于沒有以切實的名稱分辨“人文”與“技術”的兩者,都叫《易學》,對于不明曆史和不專業的人群,就很容易分不清了。或許以儒《易》和《易占》區分之,會明了一些。漢朝以降,重道輕術的皇權專制社會,儒學經典的《易經》成為“顯學”,而具備初心的各類“易占”成為了“隐學”。


總結

“易學”的技占,或者稱運用到六十四卦爻的技術,隻是數術類的其中一小部分,我們不能以《易學》統稱數術類,“易”小于數術。關于數術的概念,從上古時期到現代社會,一直都很清晰的,脈絡從無間斷,不知道為什麼有那麼多人視而不見。玄學就一直沒有與數術過于親密,也不知道現代社會的人為什麼會混淆玄學和數術。是人們的聰明才智退步了?是社會太急躁了?還是人們鐘情于快餐思維?

隻有分清了學問的邊界,我們才能讓學問們更健康、更系統、更無累贅地發展。含混不清,不求甚解的盲目态度,隻能将本是精華的文化技藝,推向迷信的泥潭。

大家分清數術、玄學和易學的區别了嗎?如果還不清晰,請仔細地多看三遍文章。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