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魯迅筆下的孔乙己名言

魯迅筆下的孔乙己名言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21 04:31:21

魯迅筆下的孔乙己名言?魯迅小說與中學生的“時代隔膜”一直存在,教學中“言魯迅必反封建”的狹隘化主題解讀,緻使人物形象的複雜性、主題的深刻性、文本的時代性被忽視,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魯迅筆下的孔乙己名言?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魯迅筆下的孔乙己名言(解讀魯迅先生的孔乙己)1

魯迅筆下的孔乙己名言

魯迅小說與中學生的“時代隔膜”一直存在,教學中“言魯迅必反封建”的狹隘化主題解讀,緻使人物形象的複雜性、主題的深刻性、文本的時代性被忽視。

一、《孔乙己》中幾個關鍵問題的理解

(一)人物形象的複雜性

孔乙己的形象定位是“不完美、落魄的知識分子”,他迂腐清高,固守讀書人應高人一等的觀念;但分茴香豆等細節又體現出其單純善良。這一“矛盾”的人物形象塑造的深意可從悲劇美學進行闡釋。亞裡士多德認為悲劇主人公“不十分善良,也不十分公正,之所以陷入厄運,不是由于他為非作歹,而是因為他犯了錯誤”。十惡不赦的人遭遇厄運,人們會覺得“惡有惡報”;近乎完美的人遭遇不幸,普通人因其完美很難有情感共鳴。而孔乙己的性格缺陷與人性閃光點并存,更貼近生活,此類人物能讓觀衆達到情感上的相通性,使悲劇效果更深刻。

此外,孔乙己具有“邊緣人”的特征,“邊緣人”是對社會群體的參與不完全的人。“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一句頗有深意,他既不屬于以短衣幫為代表的下層勞動人民,也不屬于丁舉人等上層階級,因而兩個群體都排擠侮辱他,這也是其悲劇産生的重要原因。

(二)主題的深刻性

對《孔乙己》主題的讨論多達數種,主要有“批判封建主題說”“兒童教育主題說”“精神批判主題說”三大類。

其中,封建批判主題包括對封建科舉制、封建等級制和封建文人性格缺陷的批判,這種解說受到一定的政治環境影響,有失偏頗,但在傳統教學中最為常見;兒童教育主題則是受現代叙事學理論影響,将目光轉到“小夥計”身上得出的結論,有“以偏概全”之嫌;“精神批判說”較為符合魯迅創作原意,且多為傳統教學所忽視。

《孔乙己》的精神批判集中于“看客心理”這一國民劣根性,魯迅的“看客”情結在《呐喊》《彷徨》《野草》中多有體現,《藤野先生》《風波》《肥皂》等作品同樣犀利批判這一劣根性。魯迅說:“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隻能做毫無意義的示衆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孔乙己》中的“看客”包括短衣幫、小夥計、掌櫃等,他們精神空虛、自私麻木,以取笑觀看他人的痛苦為樂,小說通過一衆“看客”對不幸者孔乙己殘忍的“看”與折磨,揭示了精神批判的主題。

(三)叙述角度的獨特性

魯迅習慣于将主人公置于與他人、與社會的關系中進行描寫,形成獨特的“看與被看”的叙述模式。在孔乙己的自我審視中,他高人一等,但在酒客眼中,他是無聊生活的笑料。因而選擇孔乙己或酒客作為叙述者,不能形成雙重視點的巨大反差。

錢理群認為選擇小夥計作為講述者有以下優勢:其一,他能夠将孔乙己和看客的言行盡收眼底,是好的觀察視點;其二,他的身份決定了他和孔乙己、掌櫃、酒客都有一定距離,能較客觀地描述事實;其三,具有結構性意義,小說開頭反複渲染小夥計生活的無聊,“隻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幾聲”,這才引出孔乙己的故事;其四,小夥計後來也随着衆人“附和的笑”暗含着小夥計由客觀地“旁觀者”向“看客”的轉變,精神的同化加劇了悲劇意味。

二、《孔乙己》教例評析

劉春文老師《孔乙己》的教學設計突破了“人物、情節、環境”三要素的傳統框架,圍繞“看”,設計了“人物形

象的看——作者的看——我們的看”的教學思路,立意較高,有以下可借鑒之處:其一,主問題設計精當,抓住關鍵句“大約孔乙己的确死了”,分化出兩個主問題,從社會環境、人物關系、性格悲劇三方面回答“的确死了”,又通過“大約死了”的分析強化悲劇意味。其二,對小說悲劇基調的正确把握。教者看到了孔乙己“穿着長衫喝酒”,是暗示悲劇;人們的“笑”是樂景襯哀情,孔乙己的悲劇不僅是個人悲劇,更是社會悲劇。分析“大約死了”

時,強調無人關心孔乙己的死,顯示出對悲劇意蘊的深刻把握。其三,小說文體特性突出,以“在第( )段,我從( )的眼睛中,看到了一個( )的孔乙己”的特定句式,理清人物和情節,抓住了小說要素;以“明晰小說概念”收束課堂,強化文體意識。其四,現實

意義挖掘有深度,認識到了孔乙己形象的世界性、時代性意義,将其定位為“活在幻想中不被社會接納的人”,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魯迅小說與現實生活的壁壘。縱觀整個教學過程,主問題貫穿、矛盾語激疑、關鍵字詞還原等方法立足于語言知識、文本品讀,其教學内容和方法均有借鑒意義,但也存在可改進之處:其一,主題分析較偏頗,以“看”為切入點,但仍将文本定位為“一篇讨伐封建文化教育的戰鬥檄文”,明顯帶有社會曆史批評和倫理批評的色彩,缺乏對國民劣根性批判的思考,遏制了學生對小說題旨的多元而有深度的闡發。其二,部分環節“脫節”,探究一“孔乙己的确死了”缺乏小結,未明确等級森嚴、人人欺侮、性格悲劇三方面原因造成了孔乙己死的必然性,而直接跳到分析作者态度,串聯不緊密。

三、魯迅小說教學要點思考多年來,魯迅小說教學不盡如人意,教師的态度不應是“避”,而應是“破”。以全新視角出發,就要在深挖文本的基礎上抓住以下要點。

(一)跳出“反封建”框架,關注精神批判、人性關懷我們不應局限于“言魯迅必反封建”的思維牢籠,而應讀出更多、更深的内涵。《孔乙己》通過一衆“看客”對孔乙己殘忍的“看”與折磨,對看客進行了犀利批判。這種冷峻批判包含着魯迅對弱者生存方式的關心、悲慘遭遇的同情。魯迅的學生孫伏園提及,“《孔乙己》作者的主要用意,是在描寫一般社會對于古人的涼薄”。魯迅也說:“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須知,魯迅的批判不是為了嘲諷挖苦,而是于批判中寄托“改造”的熱望。他對國人劣根性看得最清、挖掘得最深,對國民性的改造寄予的熱望也最強,因而批判是有溫度的,是對中國社會、中國民衆最深切的人性關懷,我們的教學也不應隻停留在“批判封建”這一層面。

(二)調動學生生活經驗,搭建其與魯迅作品之間的橋梁魯迅曾說:“文學雖有普遍性,但因讀者體驗的不同而有變化。讀者倘沒有類似的體驗,它也就失去了效力。”這啟示教師要挖掘魯迅小說超越特定社會背景的現代意義,調動學生日常生活體驗“批情入文”,在心理體驗的基礎上理解其思想。比如,孔乙己是一個不被接納的邊緣人,教師可調動學生類似的孤獨情緒經驗作為走入人物的途徑,引發學生對魯迅“弱者之愛”的思考。(三)善于從魯迅研究界吸收養分劉春文老師《孔乙己》的教學思路得益于錢理群對于魯迅小說結構的分析。錢老師認為,魯迅小說表現的深切,體現為“看/被看”“離去—歸來—離去”兩大情節結構模式。學界對于魯迅小說的研究成果較為豐碩,教師要善于将文學研究成果應用于教學,“在借鑒中生長自家的智慧”,深入前沿分析文本,帶領學生走向思維縱深處。

(四)注重魯迅小說中的“非語法性矛盾”魯迅小說尤其注重遣詞造句,“非語法性矛盾”往往是其鮮明特色與思想核心之處。如《孔乙己》中“孔乙己大約的确是死了”,“大約”與“的确”的矛盾恰從兩個層面揭示悲劇,劉老師的教學設計正是據此分化出兩個主問題;再如《祝福》中“她分明已經純乎是一個乞丐了”,“分明”是語氣副詞,“已經”是時間副詞,“純乎”是程度副詞,連用三個副詞傳達出不同層次的信息,強化悲劇意識。對于此類特殊現象,教師要予以重視,如此既能引起興趣,又能抓住教學核心。教學中以“反封建”囊括魯迅小說全部主題的現象并不少見,囿于此種固化模式和表層解讀的教學難以實現文本與作者、文本與讀者、作者與讀者的“三重對話”。魯迅小說人物形象的複雜性、主題的深刻性、文本的時代性、叙事角度的獨特性都是我們應該關注和挖掘的教學要點。教師應基于文本解讀視角,以全新的教學預期走向魯迅小說,從而使學生以全新的學習預期走向魯迅其文、其人。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