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嶽懷讓
因畢業論文緻謝寫了6000餘字,點名緻謝65人的大涼山彜族小夥、中南财經政法大學2022屆畢業生蘇正民曾經感動無數網友。
蘇正民。中南财經政法大學微信公衆号 圖
近日,蘇正民再度受到媒體關注。他已正式成為涼山彜族自治州越西縣第二中學七年級道德與法治課的一名支教老師。8月29日,蘇正民在返鄉支教第一課上用自己的經曆勉勵學生:“我也是大涼山的孩子,我的起步比大家還要困難,大家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考上好的高中和大學,走出涼山。”
根據湖北媒體《長江日報》報道,今年6月,中南财經政法大學法學院2022屆本科畢業生蘇正民撰寫的6000餘字畢業論文緻謝,感動衆多網友。蘇正民現為四川省涼山彜族自治州越西縣第二中學七年級道德與法治課老師,他将在這裡支教一年。
回到大山,播種夢想
越西縣與蘇正民的家鄉喜德縣毗鄰。8月29日上午,是蘇正民第一次和越西縣第二中學的學生見面,他好似看見了曾經的自己。蘇正民告訴學生,他從山裡的村小考入城裡的初中,他的普通話因為曾帶着濃重的口音,班裡的同學常常笑他有一把“槍”,叫“彜腔”。
29日上午,蘇正民在越西縣第二中學,講授了開學第一課。長江日報 圖
越西縣第二中學現有學生4800餘人,其中彜族學生占到九成。校長楊加子表示,蘇正民是學生身邊的榜樣,返鄉支教,蘇正民可以用他的經曆、知識和見識幫助和影響更多學生成長成才。蘇正民一年支教結束後,将重返中南财經政法大學讀研。他表示,研究生畢業後,自己還是要返回家鄉,以幫助更多的青年。
蘇正民在畢業論文《論志願服務的政府責任及其立法規範》的緻謝中回顧了自己雖“坎坷崎岖”但“充滿光亮和希望”的求學之路。
在這篇6000字的論文緻謝部分,蘇正民講述,自己出生在四川省涼山彜族自治州喜德縣沙馬拉達鄉的一個小山村裡,“我從生下來就營養不良,村裡的老人常常勸父母放棄我和妹妹。靠着山泉、野果我跌跌撞撞地活了下來。”
蘇正民回憶,家裡雖很拮據,父親依舊選擇砸鍋賣鐵地把三個子女都送進了學校。山裡的道路,看着很近,常常卻要繞很遠的路,走兩三個小時的山路是家常便飯。說是學校,其實就是黃土壘起來的幾間泥瓦房而已,常常是屋外下大雨,教室裡下小雨。
“何其有幸……這一路雖坎坷崎岖,我卻遇到了無數好老師、好同學、好朋友,感謝你們,讓我暗淡的人生充滿了光亮和希望……”在緻謝中,蘇正民點名感謝的就有65人,既有自己的大學老師,也有求學路上幫助過自己的人,既有一起支教的朋友,也有一起努力的同學。
蘇正民表示,論文緻謝部分能被大家關注,完全出乎意料。冷靜下來,蘇正民經過思考後認識到,大家真正關心和關注的是我國對大涼山等西部、農村地區幾十年來實施的支教扶貧項目、愈加健全的資助體系、更加公平的教育普惠制度,而不僅僅是他個人。“我希望大家能夠更多地關心和關注我的家鄉大涼山,以及祖國更多的西部和農村地區,讓更多像我一樣的涼山阿依也能通過讀書改變命運,能夠有更多人生出彩的機會。”
蘇正民的論文緻謝感動全國衆多網友,不少人被他“坎坷崎岖”但“充滿光亮和希望”的求學故事打動。對于和他有相似經曆的涼山學子來說,蘇正民的故事讓他們信心倍增。
蘇正民到越西縣第二中學報到之前,他的勵志成長故事已經在學校流傳。據《長江日報》報道,越西縣第二中學初中部開學前,學校高中部已經提前開學。高一實驗班班主任沈琪為學生們講授的開學第一課内容就是“蘇正民的畢業論文緻謝”。
青年學生也可以心懷“國之大者”
其實,早在今年6月6000餘字畢業論文緻謝引起社會輿論關注之前,蘇正民的故事就已經在中南财經政法大學校友圈和他的家鄉傳開了。
澎湃新聞記者注意到,蘇正民在中央廣播電視總台2021年6月播出的《全國大學生黨史知識競答大會》上,講述了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作為貧中之貧、困中之困的大涼山全面脫貧奔小康的曆史性巨變。蘇正民和他的家庭,正是這一巨變中的見證者和受益者。
2021年年底前,蘇正民就獲得了由教育部、人民日報社共同指導,人民網、光明日報社教育部、《大學生》雜志、中國大學生在線聯合主辦的第十六屆“大學生年度人物”稱号。
澎湃新聞記者從中南财經政法大學法學院方面獲悉,初中時,蘇正民的父親因病去世,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他和姐姐雙雙辍學,姐姐去了廣東打工,他則在家務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全國社會扶貧先進個人”、《天津日報》記者張俊蘭在涼山從事了20多年教育扶貧事業,在了解到蘇正民的情況後,主動為他提供了每年2000元的資助。“張媽媽”的這份愛,幫他從田頭回到教室。重返校園後,他更加刻苦努力地學習。2017年,蘇正民考上了中南财經政法大學,成為全鄉第一個考上重點大學的學生。
蘇正民獲得的各種證書和獎杯。長江日報 圖
上大學後,蘇正民絲毫沒有懈怠,憑借刻苦和努力,取得了均分90、績點3.7、年級排名前20%的優異成績。在努力成為一名“學霸”的同時,他勇于承擔社會責任,主動籌集了價值35萬餘元的公益物資,資助60餘名涼山學子求學,為涼山志願服務累計超過2000小時,事迹受到新華社、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等中央媒體的關注和報道。
為傳承中南财經政法大學“建校為黨 成長為國 發展為人民”的紅色基因,講好“彜海結盟”的黨史故事,作為學校“黨史學習教育青年宣講團”成員,蘇正民在校期間累計開展理論宣講百餘場,線上線下覆蓋近200萬人;疫情期間,他為249戶武漢居民提供為期3個月的志願服務,同時還緊急參與西昌火災救援,捐獻了8個治療量的成分血。在大事難事面前,蘇正民相信,青年學生也可以心懷“國之大者”。
“他似乎每分每秒都在燃燒自己”
不僅如此,在此次返鄉支教前,蘇正民就已經開始資助家鄉的貧困學子。
據中南财經政法大學法學院方面介紹,“阿依”在彜語裡是孩子的意思,從走出大涼山的那一刻起,蘇正民就真正意識到阿依們唯有通過讀書改變命運。為減輕家庭負擔,課餘他有忙不完的兼職,但他仍擠出4000餘元,資助了家鄉3名貧困學子。身邊仍有不少需要資助的學生,但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
為幫助更多涼山貧困學子順利完成學業,在學院老師的支持下,蘇正民于2019年發起了“涼山阿依助學計劃”,吸引了136名來自全國的高校師生和社會人士加入。截至目前,阿依助學計劃累計募集資金9萬餘元,資助了64名貧困學子,其中2名學生考上了理想的大學。
當得知資助學生中有人在初中畢業後早早與父母安排的對象結婚,外出務工時,這個小夥子流下了眼淚。“每個大涼山的彜族女孩都應沖破這些舊習俗,去看看更大更美的世界。”那一刻他認識到,阿依們不僅僅需要助學金,更需要思想上的改變。
2020年,阿依助學計劃與燭光支教行動合作,蘇正民帶領數百名志願者,為涼山9個縣市近200所學校支教班級的學生提供多方位的關懷幫助,既有獎助學金等物質幫扶,還有暖心家訪、書信交流、勵志講座、心理疏導等精神幫扶,累計受益15000餘人次。
從自身的成長經曆,蘇正民進一步認識到思想引領的重要性,他先後到涼山州7個縣市的12所中小學,為16000餘名學生開展了“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築中國夢”主題宣講活動,宣傳黨的民族政策和教育政策,鼓勵弟弟妹妹們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同時,蘇正民還連續4年參與了涼山寒暑期支教,拍攝了《索瑪花開》等20餘部公益宣傳視頻,輸送精神養料,激勵孩子們努力學習,走出大山。
2020年,中南财經政法大學正式成立“蘇正民志願服務隊”,旨在助力涼山鄉村教育事業發展。作為志願服務隊隊長,蘇正民帶領團隊發起“阿依森林”計劃,為涼山州普格特爾果鄉中心校、涼山州金陽燈廠中學共23個班級的1000餘名留守兒童提供學習生活用品,為貧困學生提供獎助學金,并開展“飛鴿傳書”“愛心家訪”等暖心項目。為豐富課餘生活,服務隊還發起了“阿依書屋”計劃,與涼山州2000餘名農村留守兒童、困境兒童“一對一”結對,提供線上學業和心理輔導。
“蘇正民志願服務隊”的成立,實現了幫扶力量“從1到N”的轉變,逐漸凝聚起越來越多的高校學子,持續為涼山鄉村教育振興事業貢獻力量。蘇正民帶領團隊在植夢彜鄉、助力鄉村教育振興的同時,也成為了涼山學子和青年大學生們心目中的榜樣。2020年8月,蘇正民當選全國學聯二十七大代表;10月,獲評全國大中專學生“三下鄉”優秀個人;2021年7月,入選全國大學生新黨員培訓示範班。
正如中國青年報對他的描述“他似乎每分每秒都在燃燒自己”,如今他把希望的種子播撒在了更多涼山孩子們的心中,像火把一樣燃燒,為涼山帶來了希望。作為一名受益于黨的民族政策而走出大山的少數民族學生黨員,他這樣說:“畢業後回到大涼山、紮根基層,這是我對黨最深情的告白。”
來源: 澎湃新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