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文學家陸遊寫詩的比重遠超他所寫的詞,現留存的詩達9300多首,寫這些詩他用了六十年,平均每年155首,被稱“宋詩第一人”。他豐富的學識,讓他的詩作覆蓋面極廣。
陸遊的詩大體包含生活、愛情、田園風光和抒發政治抱負的,為數不多的詞與這些詩的共同特點都是,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貫穿其中,字裡行間都是滿滿的憂國憂民的情懷。
我們大多數人熟知陸遊都是從一首《示兒》開始,初讀這首詩,對這位作者頗多不解,人家的臨終遺言都是對子女的囑托,而他則是“王師北師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意思是,當大宋的軍隊收複中原那一天,一定在祭拜時告訴我,這就是陸遊愛國的濃烈之情,他無愧于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之稱。
陸遊生活的年代正是戰亂多發的年代,他随家人四處逃難,不滿一歲,北宋滅亡,漸漸長大的陸遊受父親愛國思想的影響,目睹祖國大好山河的淪陷,從小就立志要将抗擊金兵,恢複中原當成自己的遠大理想。
基于這種愛國意識,陸遊熟讀史書,研究兵書,練習劍法,他希望自己有朝一日可以上陣殺敵,報效國家。但陸遊的仕途非常不順,他力主抗金反對求和,屢屢遭到莫須有的誣陷,被多次排擠和打壓,但他一顆熾熱的愛國之心從沒有改變,直至生命的終點。
我們一同分享陸遊寫的四首詩。
第一首《示兒》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1210年,一生仕途坎坷,愛情受挫的陸遊,已是85歲。長時間的卧病不起,讓他已知自己壽數已近,彌留之際,他寫下這首絕命詩。詩中沒有家長裡短,臨終囑托竟是深沉的蕩氣回腸、誓死不渝的愛國情懷。
詩人泰然面對死神的到來,讓他牽挂的是國家的統一。人死以後,什麼事情都不存在了,但現在讓詩人格外悲傷的是,九州不能一統。當有一天大宋的軍隊北定中原、收複失地後,家祭時切記不要忘了告訴詩人。
第二首《冬夜讀書示子聿》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這首小詩是陸遊1199年寫給小兒子陸聿的,陸遊做學問從不敷衍馬虎,在寒冷的冬夜裡依舊筆耕不辍,陸遊對21歲的陸聿抱有極大希望,他渴望兒子也能如他所願,認真地做學問,成為國家地有用之才。
古人做學問從來都是全力以赴,不餘遺力,從年輕就開始刻苦努力,多下功夫,到年齡大時才會有所成就。書本上學到的知識很重要,但還遠遠不夠,若深刻而透徹地了解事物的本質,必須親自實踐才行。
第三首《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二首(其二)》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台。
夜闌卧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這首詩寫在1192年,也是陸遊一首非常著名的愛國主義作品,這時的陸遊已近七十,身體衰弱。1190年他因谏言光宗,遭到逢迎溜須之人的合力排擠與攻擊,朝廷最終将他削職罷官,趕回老家,陸遊一腔愛國之志,唯有在夢中實現。
作者寫道,年歲已衰到卧床不起,種種不如意我也沒有感到哀傷,詩人始終牽挂的是邊疆的安甯。夜已經很深了,窗外風雨交加,詩人躺在床上靜靜聽着,不知不覺漸漸睡去,他夢到了自己回到了金戈鐵馬的戰場,騎着披挂盔甲的戰馬,沖過冰封的河流,義無反顧地沖向戰場。
第四首《秋夜将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二首(其二)》
三萬裡河東入海,五千仞嶽上摩天。
遺民淚盡胡塵裡,南望王師又一年。
這首詩也是作于1192年,是陸遊在初秋暑熱未消的一個夜裡,出門納涼時所作。詩人想起金人大舉侵略北宋後,國家飽受欺淩,百姓不得到安甯,這樣的日子已經過去了六十年,小詩表達了詩人強烈渴求國家統一的心願。
前兩句中的“河”指黃河,“嶽”指華山,這兩句寫祖國的萬裡河山,用詞氣勢磅礴,意境廣闊。三萬裡長的黃河,一路奔騰着向東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華山,高聳入雲直抵天際。最後兩句寫情,淪陷之地的遺民,在異族的壓迫下,眼淚已經流盡,他們翹首企盼朝廷收複失地,等了一年又一年。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