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當代詩壇,艾青是不可忽視的存在。或許我們這一代人很多都不熟悉他,但在我們老師、父母那一輩人眼中,艾青是一位歌者也是一位鬥士。1910年艾青出生于浙江金華的一個普通家庭,因為從小成績優異,18歲赴巴黎遊學。22歲在最艱難的時候,他懷揣着一顆赤子之心回到國内活動,不久被捕。在獄中他寫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這首詩讓他一詩成名,鼓舞了當時很多人,如今被選入了中學課本。
從那以後艾青就和魯迅先生一樣,成為了一位拿着筆杆子的“鬥士”,他的《北風》、《火把》、《黎明前的通知》、《春天》等,在那個特殊的時代讓人們振奮。艾青寫詩從不無病呻吟,這一點和魯迅先生是那麼像,他以“最偉大的歌手”來要求自己,在朦胧派情詩成風的詩壇,他的詩就像一面旗幟、夜空裡的一束火把,大氣磅礴。
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是艾青最經典的現代詩之一,詩名《我愛這土地》。問世81年來,這首詩曾感動了幾代人,如今仍風靡于網絡,最後兩句你應該聽說過。年輕的讀者們,你可以不了解艾青,甚至不記得作者的名字,但請記住這首詩的最後兩句。
這首詩這寫于1938年11月,武漢失守,艾青和許多文人一起撤到桂林,此時大家的心情可想而知,正是在這種情況下,艾青寫下了這首詩。12月份這首詩被登了報,在當時它帶給人們的震撼可想而知。
詩名《我愛這土地》,全詩可以分成兩小節。在第一節中,詩人将自己比作一隻鳥兒。開篇起得很奇,一個“假如”如劈空而來,它要用嘶啞的喉嚨歌唱,詩人的悲與痛都藏在了“嘶啞”二字中。暴風雨、洶湧的河流、激怒的風是眼前的烽火,一個個铿锵有力的字眼,藏着千萬人的憤怒。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則是詩人的樂觀和信念,一切終将過去,小鳥心中自有光明。
第二節從“然後我死了”開始,這一節他再次提到了“土地”,與上一節的“暴風雨所打擊着的土地”相呼應。值得注意的是,在艾青的詩中,土地是經常出現的意象。小鳥沒有等到黎明,但它的羽毛仍将融在這片土地上,鳥兒生于此,也将葬于此,它與土地生死相依,這是它的忠誠和堅貞不渝。這隻小鳥是詩人自己的象征,也是無數鬥士的化身。最後兩句是全詩最感人的部分,哭是感情的宣洩,淚水是愛的體現。詩人用自問自答的方式,道出了心中的愛與痛。
縱觀這首詩,雖然篇幅不長,但讀來卻令人熱血沸騰。詩人以一隻小鳥的視角,看這片土地;以一隻小鳥的愛,來抒寫千萬人的堅貞不渝。同時值得注意的是,詩中虛實結合的寫法,以及因與果的聯系,都體現了艾青對詩歌結構的極強把握力。這首詩已經問世81年了,但其魅力值卻仍不減,它的存在證明了一首現代詩隻要寫得夠好也一樣是有極強的生命力的。這首詩大家喜歡嗎?歡迎讨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