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習慣把“欠錢不還”或者“賴着不還錢的人”,簡單的稱為“老賴”。特别是那些被納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以及被“限制高消費”的人,被自然的“歸于”此類。
朋友提醒,這樣講“老賴”,用詞不規範,還有其他錯指的意思。仔細分析,動不動就習慣的LAOLAI”,真是不規範的講說。不再講“老賴”了,實在避不開的時候,用六個英文字母“LAOLAI”替代。很多負債的人也特别強調,他們負債和有債還不了,這是事實,但是他們不是“老賴”,我也深以為是。
01法律上的“老賴”有明确的指向,稱其為”失信被執行人“,不是所有負債人和被判決的人是“老賴“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 關于公布失信被執行人名單信息的若幹規定》第一條的規定,被執行人未履行生效法律文書确定的義務,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将其納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依法對其進行信用懲戒:
(一)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書确定義務的;
(二)以僞造證據、暴力、威脅等方法妨礙、抗拒執行的;
(三)以虛假訴訟、虛假仲裁或者以隐匿、轉移财産等方法規避執行的;
(四)違反财産報告制度的;
(五)違反限制消費令的;
(六)無正當理由拒不履行執行和解協議的。
以上的屆定十分清晰,有這樣幾個要件:第一,法律已經形成判決書,第二,能還不還,或者違反相關規定的,第三,不但不還而且還“欺騙”的。
簡單的說就是,有錢不還,經過法律判決,在主觀上存在躲着、賴着、暴力、欺騙、還象沒事一樣故意的人,客觀上就是拒不執行到期債務,還過着高消費不執行的人,才是“失信執行人”或“LAOLAI”!
這與“負債”有關系但不是負債了或者負債了不還,就可以稱為“老賴”。“老賴”實際上帶有一定的“信用懲戒”性質,泛指不準确。
02民間的說法情有可原,媒體無論是公開媒體還是自媒體,都應慎講”老賴“
民間的民商借貸或親朋好友之間的借錢,存在大量“久欠不還”、“賴着不還”的現象,人們覺得他們“老是賴着”,稱其為“老賴”。此時的“老賴”依然帶有“懲戒”的意思,是指“不講信用”。不過,特指可以,泛指不好。
我們經常講的“老賴”明顯被泛指了。特别是媒體們,更不應簡單的将“失信被執行人”稱為“老賴”,畢竟哪怕是欠錢、人民法院也已經判決了,形成了生效的法律廣書,責任方仍然沒有還錢,如果沒有違反上述“六項規定”,仍然不能對其簡單的進行“失信懲戒”。
法律就是法律,規定就是規定。如果大家都簡單的把法律的規定放在一邊,随便的給人扣上一個“老賴”的帽子,恐怕對一些“債務人”存在不公。
欠債還錢,天經地義。有的是,有錢不還,或者根本不想還,或者漫不經心和還;有的是想還,但是沒錢,還不了錢。
此類情況,法律上在認定債務人的時候,顯然會不同,“故意與過失”之區别,如果有惡意的成分就重了。但是,對于債權人來說,結果是一樣的,就是拿不回自己的錢。
那麼,對債務人不能簡單的“信用懲戒”,如何保護債權人的權利呢?我也在天天期待,債務人什麼時候還錢。
03債權人面對“債務人”不還錢怎麼辦?法律途徑是最後的選擇,卻也大概率存在要面對“失信執行人”的局面,回到原點
很多民商領域中的債務人,想還而還不上,債權人為了解決問題,可能最終也是走上訴訟的路子。因為,任何事情總要有一個解決方法,哪怕隻是“鏡中月”,總還有一輪月亮,懸在天上,映在水裡,看着總比看不到的好。
在債權與債務之間,債務人無疑很難,債權人同樣很難,甚至有的債權人比債務人還難。自己很不容易賺來的錢,滿懷希望或者十分信任的借給了别人,加上各種承諾和協議,最終卻是兩張愁眉苦臉相對,他們要怎麼辦呢?
任何事情都是一對矛盾。保護和理解債務人的時候,也要充分考慮債權人的利益,甚至更應理解和保護債務人,畢竟他們自己不容易得到的錢,沒有了。
還有這樣的人,指責債權人:他們還不是想要賺錢,否則他們為什麼借錢給别人!我想,天下沒有這樣的邏輯,我把不容易賺到的錢拿給你,承擔了巨大的風險,還不能有所圖?!世界上絕對沒有這樣的道理,花了别人的錢,還不了别人的錢,還指責别人你願意給我,因為你想賺錢!
分析這個世界的秩序标準,無非是情理法。
情是寫在第一位的,重情重義,天好地好;按理辦事,凡事都要講理,大家理智對待,妥善解決;最後是法,法律希望發揮防範、規範的作用,他以懲戒的方式促進防範和規劃。事件一旦發生了,法律的作用是給“情理”一個“說法”,結束紛争,實現“公平正義”。
債務人很讨厭被稱為“老賴”。其實,沒有人願意把自己的債務人稱為“老賴”,債權人更希望把自己看作是投資人、合作者,能夠收回本金,獲得約定的投資回報。
從今天起,小編不再講“老賴”了,實在避不開的時候,用“LAOLAI”表達。大家念的時候,也不要去拼讀,而是用讀英文的方式去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