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電影《走出非洲》,其主要背景音樂,有兩段,一是英國當代作曲家約翰·巴裡創作的《走出非洲》;一是古典音樂,柔闆,莫紮特《A大調單簧管協奏曲》第二樂章。
沃爾夫岡·阿馬多伊斯·莫紮特,神聖羅馬帝國著名音樂家,奧地利人,1756到1791,活了三十六歲,出生于奧地利薩爾茨堡,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
莫紮特
維也納古典樂派,是指1730到1820的歐洲主流音樂,以海頓、莫紮特、貝多芬為傑出代表。
三人都是神聖羅馬帝國作曲家,其中,海頓,莫紮特,是奧地利大公國人士,貝多芬,是科隆選侯國人士,他們的音樂生涯,都是在帝國首都維也納煥發光芒的。
維也納三傑,将古典主義音樂推向高峰,并預示了十九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到來。
海頓的《皇帝》弦樂四重奏,極為著名,歌頌神聖羅馬皇帝,先後為奧地利國歌、奧匈國歌、德國國歌;
莫紮特的《A大調單簧管協奏曲》,非常著名;
貝多芬的第三、第五、第九交響曲,都很著名。
十九世紀後期,奧匈皇帝弗朗茨·約瑟夫、皇後伊麗撒白,巡視帝國的意大利領土,樂隊奏奧匈帝國國歌《皇帝》
2014世界杯,德國隊出場,奏德國國歌德意志之歌,不過,在白左默克爾領導下,德國隊已經沒有多少日爾曼人了
十八世紀後半期,神聖羅馬帝國,是哈布斯堡家族的泰萊撒女王及其子、弗朗茨二世皇帝、利奧波德二世皇帝先後在位期間,實行開明專制統治,莫紮特就出生并活動于這一時期,海頓稍早一些,貝多芬稍晚一些。
奧地利是音樂之國,莫紮特出身于音樂之家,父親是宮廷小提琴手,因此,他從小就受到正規的音樂教育,1761年,音樂神童莫紮特五歲時,就開始作曲了。
1762年,與父親和姐姐南内,一起在帝國首都維也納舉行音樂會,受到泰萊撒女王的接見。
1763到1766,音樂神童莫紮特開始了歐洲音樂之旅,先後在帝國各諸侯國、以及路易十五的波旁王朝法國、漢諾威王朝英國,進行訪問演出,一路受到熱烈歡迎。
當時,英法争霸的七年戰争剛剛結束,英奧俄,對陣法國、普魯士,英國大勝,奪取了法屬加拿大、法屬印度,因此,英國非常歡迎奧地利音樂神童,而法國則在戰後的恢複期,正在療傷,向歐洲各國示好,也需要文化的安靜熏陶、滋養。
此後,莫紮特兩次前往帝國的意大利領土,并出國訪問教皇國,受到教皇贊賞。
1772年,莫紮特被奧地利薩爾茨堡親王兼大主教,任命為薩爾茨堡宮廷樂團首席小提琴手,待遇豐厚。
1782年,莫紮特定居首都維也納,并結婚,這一年,二十六歲。
在維也納,莫紮特簽訂多場音樂會合約。
1789年,法國大革命推翻波旁王朝。
1790年,莫紮特應邀去美因河畔法蘭克福,參加皇帝利奧波德二世的加冕大典。
1791年,在維也納病故,年三十六歲。
《A大調單簧管協奏曲》,是莫紮特晚期的作品,包括三個樂章:
第一樂章:快闆,A大調,4/4拍子,奏鳴曲式。該樂章,樂隊伴奏部分章,被第83屆奧斯卡獎最佳影片《國王的演講》作為電影結束曲。
第二樂章:柔闆,D大調,3/4拍子,三部曲式。慢樂章開始的旋律,是最優美的創作旋律,由獨奏單簧管直接奏出,很适合夜深人靜時聽,那種甯靜和優美,感人至深,催人淚下,該樂章被用于奧斯卡最佳影片《走出非洲》,廣為流傳。
後人填詞成為歌曲《Stay with me till the morning》,不過,與單簧管協奏曲已是不同風格了。
第三樂章:回旋曲,快闆,A大調,6/8拍子,回旋曲式。
十九世紀,歐洲列國達到頂峰,都在非洲獲得了領土,英屬非洲各地,九百萬平方公裡,法屬非洲各地,一千萬平方公裡,比利時屬非洲,二百三十七萬平方公裡。
不過,二十世紀,歐洲人自相殘殺的兩次大戰,自廢武功,歐洲從頂峰跌落,淪為二流,英帝國瓦解,法蘭西聯邦瓦解,亞非各國紛紛獨立。
電影《走出非洲》的内容是:一戰之前,歐洲婦女卡倫,遠嫁英屬東非肯尼亞的一個英國男爵,此後,她在那裡生活了十七年之久,深深愛上了那片廣袤的、充滿自然氣息的大地,但是,在經曆了火災等種種不順之後,在兩次大戰之間的1931年,她已經破産,被迫離開了非洲,回到歐洲。當時,英帝國還在,因此,英屬東非也還在,不過,一戰已經使得英國大傷元氣,因此,電影的最後,以及片名《走出非洲》,預示了歐洲強權即将土崩瓦解、歐洲人最終将離開非洲、帶有悲壯色彩的曆史性結局。
雖然有無限的戀戀不舍、與不甘心,但是,結局就這是樣了,無人能改變曆史趨勢。
《走出非洲》,無論是原作小說還是改編的電影,都是關于曾經的歐洲巅峰的隕落的一曲挽歌,傷感,凄美,無比懷念,但是,無可奈何。
影片是那一段曆史的記錄。卡倫深深愛着東非大地,影片中,現代音樂《走出非洲》,烘托了東非原野的廣袤,而《A大調單簧管協奏曲》,則襯托出當地自然景色的優美怡人。
非洲原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