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科技

 > 解讀孟子在線閱讀

解讀孟子在線閱讀

科技 更新时间:2024-11-30 23:46:13

解讀孟子在線閱讀?(五)孟子的弟子與孔子一樣,孟子廣泛招收弟子孔子招收的弟子數量是明确的,孟子說的“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公孫醜上3以力假仁者霸》)可證孟子招收弟子更加靈活,“夫子之設科也,往者不追,來者不拒”(《盡心下30子以是為竊屦來與》),因此其招收的弟子數量不詳從齊宣王“欲中國而授孟子室,養弟子以萬鐘”來看,孟子晚年的弟子不少孟子與部分弟子之間是亦師亦友的關系,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解讀孟子在線閱讀?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解讀孟子在線閱讀(孟子詳釋2孟子二)1

解讀孟子在線閱讀

(五)孟子的弟子

與孔子一樣,孟子廣泛招收弟子。孔子招收的弟子數量是明确的,孟子說的“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公孫醜上3以力假仁者霸》)可證。孟子招收弟子更加靈活,“夫子之設科也,往者不追,來者不拒”(《盡心下30子以是為竊屦來與》),因此其招收的弟子數量不詳。從齊宣王“欲中國而授孟子室,養弟子以萬鐘”來看,孟子晚年的弟子不少。孟子與部分弟子之間是亦師亦友的關系。

孟子招收的弟子中,有經常向孟子提問題的公孫醜、萬章,有仁厚好善的樂正子,有争議人物匡章,也有自特才華而過早的離開孟子做官被殺的盆成括。在《孟子》中出現頻率高的有公孫醜、萬章,此外還有莊暴、陳臻、充虞、沈同、陳賈、高子、徐辟、陳代、景春、周霄、彭更、戴不勝、戴盈之、公明儀、鹹丘蒙、北宮锜、屋廬子、宋勾踐、王子墊、貉稽、浩生不害、桃應、滕更等。“有欲為王留行者”的某弟子在《孟子》中被稱為“客”,孟子不說此弟子有師生關系(《公孫醜下11我明語子》)。曹地長官的兒子曹交想以孟子為師,被孟子婉拒了:“交得見于鄒君,可以假館,願留而受業于門。”“夫道若大路然,豈難知哉,人病不求耳!子歸而求之,有餘師。”(《告子下2亦為之而已矣》)對孟子來說,這屬于例外。至于有的諸侯國君實際上與孟子有師生之誼,但按當時的禮法是不能稱為師徒的,比如滕文公曾對孟子以師事之。

(六)孟子的思想

孟子的思想主張就是弘揚以“仁”為核心的仁義禮智信。孟子的仁政觀、王道觀、性善觀、義利觀、民貴君輕的民本觀、重視民衆教化的教育觀、重視人和的戰争觀、法先王觀等等都是圍繞“仁”這個核心思想形成的。

“仁”在《孟子》中157見。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仁政學說和德治思想,并不斷地向各諸侯國國君、官員以及弟子灌輸着仁政思想。仁政就是站在愛天下人的立場上來治理天下,仁政就是對人民“省刑罰,薄稅斂”,所有行政服從人民利益。他說,“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國之所以廢興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離婁上3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

孟子認為,“有恒産者有恒心,無恒産者無恒心”,主張“制民之産”,“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梁惠王上7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因此孟子極力推崇井田制和“五畝之宅”制度。孟子對井田制予以了說明,“方裡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滕文公上3民事不可緩也》)。井田制的好處是“鄉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進而使“百姓親睦”。孟子多次描述了“五畝之宅①”(《梁惠王上3王好戰,請以戰喻》《梁惠王上7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盡心上22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濱》)。孟子将井田制和“五畝之宅”的主張推薦給滕文公,在滕國進行了實踐,短期内收到了可觀的效果(見《滕文公上4許子必種粟而後食乎》)。

孟子宣傳仁政思想還提出了讓統治者感興趣的“王道”主張。孟子承認霸道的作用,但認為它不如王道。所謂王道,實際上就是實行仁政從而達到一統天下的局面。孟子在理論層面明确了行仁政王天下的王道,實際是在諸侯割據的背景下提出了統一天下的主張。孟子認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公孫醜上3以力假仁者霸》),仁政是通往王道之路,“仁則榮,不仁則辱”(《公孫醜上4仁則榮》),建言統治者選用仁者好善者。孟子為好善者被任用“喜而不寐”(《告子下13好善優于天下》),他說“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于衆也”(《離婁上1離婁之明》)。孟子的王道實質就是行仁政,走仁義之道。

“王道”為孟子首提,并非孟子首創,堯、舜、禹、湯、文武行的都是王道。在向諸侯宣講行仁義王道的過程中,孟子将王道主張不斷完善。在與梁惠王談王道的時候,孟子提出“使民養生喪死無憾”是“王道之始”;在與齊宣王交流中,又進一步上升到“保民而王”;孟子認為行仁政就是“王政”,天子、君主有不忍人之心就是王道的開始,天子、君主與民同樂、發政施仁就可以“王天下”。孟子提出的王道正是使天下蒼生過上好日子之道。

在針對“薄稅斂”提出推崇井田制和“五畝之宅”主張的同時,孟子還推崇“什一稅”,認為“什一稅”是最佳方案,高于此必加重人民負擔,低于此國家機器不能運轉②。

仁政就是“不忍人之心”(《公孫醜上6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在政治上的體現;仁政就在于“民貴君輕”(《盡心下14民為貴》),要求統治者親民,關心民衆疾苦,與百姓同憂同樂(《梁惠王下1王之好樂甚》),進而得到人民的擁戴,“保民而王”(《梁惠王上7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而“無敵于天下”(《公孫醜上5尊賢使能》《離婁上7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仁政就要推恩治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梁惠王上7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仁政要求統治者選賢任能,“尊賢使能,俊傑在位”(《公孫醜上5尊賢使能》)“賢者在位,能者在職”。

孟子還說“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公孫醜上7矢人豈不仁于函人哉》)“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離婁上10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

孔子孟子大力弘揚的儒家思想學說實際是“法先王”的學說,實行仁政就是法先王。也就是說,儒家思想學說實際就是按正道治國的思想學說;而這個按正道治國不是孔子首創,也不是周公首創,還不是周文王首創,它可以追溯到商湯和伊尹,追溯到舜,追溯到堯——《孟子》為我們提供了這些信息。所謂的儒家思想是一個個聖賢的“先王”一脈傳承下來的,是中華民族固有的治國理念,隻不過因孔子孟子弘揚這個理念才被冠以“儒家”思想的名頭。當然,儒家思想一直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治國思想。

孟子肯定一國之君的重要作用,他說,“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國定矣”(《離婁上20人不足與适也》),“仁不可為衆也,夫國君好仁天下無敵”(孔子語,《離婁上7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進而“人倫明于上,小民親于下”(《滕文公上3民事不可緩也》),肯定了國家一号領導者對朝廷風氣的形成,對官場風氣的形成,對國家風氣的形成,保證國家安定的決定性作用,有史以來,古今中外,在不斷的以一個個事實從正反兩方面印證着這個論斷。

在提出“制民之産”的同時,孟子提出“謹庠序之教”的主張,要通過“申之以孝弟之道”教化人民,引導人民向善,進而形成“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離婁上11道在迩而求諸遠》)的目标。

孟子重視教育,《孟子》中談教育的話題不少,僅談到“庠序之教”的就有三章。孟子認為“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應“教以人倫”(《滕文公上4許子必種粟而後食乎》)“教之樹畜,導其妻子使養其老”(《盡心上22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濱》)“不教民而用之謂之殃民”。(《告子下8不教民而用之》)孟子還認為,“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盡心上14仁言不如仁聲》),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作為君子“三樂”之一(盡心上20君子有三樂》)。在教育上孟子贊同“易子而教”,認為“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繼之以怒。繼之以怒,則反夷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間不責善。責善則離,離則不祥莫大焉”(《離婁上18許子必種粟而後食乎》)。

“性善論”是孟子思想體系中的一個重要思想,他認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他說,“恻隐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告子上6乃若其情》)。孟子認為人性之善與仁義禮智是心智健康人先天具有的,是骨子裡的東西,“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盡心上15人之所不學》)。孟子認為,仁義禮智四者之中,仁義的基礎是孝悌,他揭示了仁義禮智樂的實質及關系,“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智之實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禮之實節文斯二者是也,樂之實樂斯二者,樂則生矣;生則惡可已也,惡可已則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離婁上27仁之實事親是也》)。

(七)孟子的愛憎和人格

正因為孟子堅持仁義禮智信的思想,因此他有敬君子、親賢人、親民和嫉惡如仇的愛憎觀。

孔子提出過“三畏”,即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孔子與諸侯國君交流是順着國君說,把正确的觀點和道理變成國君認可的觀點。孟子是個非常有原則的人,與諸侯國君交流從不唯唯諾諾。孟子的原則是“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因為“在彼者皆我所不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盡心下34說大人則藐之》)。儒者認為,依禮士可以赴國命,不可以赴君召,國君欲見賢者應往“就見”之。有一次,孟子本來已打算到朝堂見齊王,齊王恰好也想見他,當齊王以身體不适為由派人把想見孟子的話告訴孟子時,孟子以同樣的托辭拒絕了,他認為“朝廷莫如爵,鄉黨莫如齒,輔世長民莫如德”(《公孫醜下2惡,是何言也》),齊王以其地位輕慢對待德性好資望高的人是不能接受的。孟子見梁襄王後評價,“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梁惠王上6望之不似人君》)。孟子認為“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離婁下3君之視臣如手足》)。

在做人上,孟子堅持“無為其所不為,無欲其所不欲”(《盡心上17無為其所不為》)的原則,絕不遷就他人。無論與諸侯國君還是諸弟子,抑或是來訪者,孟子對人以誠相待,他說,“萬物皆備于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在與人交往過程中,“強恕而行”,他認為,這是最近的求仁之路(盡心上4萬物皆備于我矣》)。

孟子明确贊同五種正常的人倫關系,“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别,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滕文公上4許子必種粟而後食乎》),對背離正常人倫關系“辟兄離母,處于於陵”(《滕文公下10仲子惡能廉》)的陳仲子的行為不屑,“仲子,不義與之齊國而弗受,人皆信之——是舍箪食豆羹之義也。人莫大焉亡親戚君臣上下——以其小者信其大者,奚可哉”(《盡心上34人莫大焉亡親戚君臣上下》。

孟子評價少廉寡恥、薄情寡義、背信棄義、投機鑽營之徒說,“于不可已而已者無所不已,于所厚者薄無所不薄也,其進銳者其退速(《盡心上44于不可已而已者》。”

孟子描繪了鄉願者嘲笑狂狷之士嘴臉,揭露了鄉願者外表忠厚“非之無舉也,刺之無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潔,衆皆悅之,自以為是,而不可與人堯舜之道”的本質(《盡心下37孔子豈不欲中道哉》)。

在與公孫醜談話中,孟子談到了浩然之氣和“大勇”觀(《公孫醜上2我四十不動心》)。浩然之氣“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孟子贊同的“大勇”實際就是孔子推崇的堅持正道的原則立場,“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③”。

孟子本身就是位一身正氣的人,不接受賄賂;因不想長久待在齊國,他“仕而不受祿”《公孫醜下14久于齊非我志也》,他說,“焉有君子而可以貨取乎”(《公孫醜下3焉有君子而可以貨取乎》)。正是因為為官不拿俸祿,他才能保持浩然正氣。他還說,“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滕文公下2是焉得為大丈夫乎》)。

(八)對孟子的評價

該怎樣評價曆史人物?

應該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的觀點而不是馬克思主義和共産主義觀點來審視曆史人物,我也不主張用階級對立的觀點來衡量孟子,不主張認定孟子的所謂天命觀是唯心之說。

評價曆史人物,我們往往都要為其确定“職稱”,我思考再三,孟子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是确定無疑的。當然我們還可以稱孟子為政治家、哲學家,這兩個稱号其實已經涵蓋在思想家中,隻是換個角度而已。如果考慮《孟子》中涉及的話題内容以及孟子認識的高度,我們還可以為孟子冠以經濟理論家、軍事理論家、教育理論家、文藝理論家、辯論家等等稱号。

作為思想家的孟子,他的一系列思想理論都是通過談話傳遞的,而他的談話又以論辯口氣為多。孟子雖然也誨人不倦,但他的語言表達與孔子的語言表達還是兩種風格。孔子和藹可親,循循善誘,語言委婉,不與人正面交鋒;孟子雖然說話的尺度也把握得很好,但他不苟言笑,語言委婉中有一種咄咄逼人的氣勢,讓人難以辯駁。孟子多以一個敦厚的長者身份出現在諸侯國君、卿大夫以及弟子面前。

我為什麼不主張用階級對立的觀點評價孟子呢?因為孟子從未與人民對立,他不是統治階級的代表人物;他出身士,也當過卿大夫,但他并不熱衷于權力,經常與無道的統治者處在對立的角度。

我為什麼不認為孟子的天命觀是唯心的呢?因為孟子的所謂天命,無非是對宇宙自然的一種理解。别說彼時,就是當今人們也将決定人類命運的自然因素看作“老天”。

王道思想的提出始于孟子。把孟子關于王道與霸道的觀點放在今天世界大格局中來研究還是很有價值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發展過程總體不正是不斷修正的行王道過程嗎!

孟子看問題的思想方法中正,比如他一方面強調“民貴君輕”,另一方面又提出“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肯定上行下效,一把手的主導作用;比如他的史觀和讀書觀,提出“盡信書不如無書”;他不拘泥看問題,比如他關于對詩歌理解的觀點。在把握孟子的思想主張的同時,我們還可以借鑒孟子的“盡信書不如無書”“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的曆史觀和思想方法來研究曆史、研究文化現象,包括研究《孟子》本身。

孟子是繼孔子之後又一位以宣揚仁義為己任,為弘道奮鬥不息的大儒,他說,“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由周而來,七百有餘歲矣,以其數則過矣;以其時考之則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公孫醜下13彼一時此一時也》),孟子的話既充滿了豪氣,也夾雜着無奈。

孟子從不同角度推崇了一批聖賢,堯、舜、禹、湯、周文王、周武王,伊尹,伯夷、叔齊,周公,柳下惠,孔子等,尤其推崇孔子。孟子認為孔子是智且聖的集大成者。“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始條理者智之事也,終條理者聖之事也”(《萬章下1伯夷目不視惡色》)。孟子以孔子的私淑弟子自居,孔子是他最敬佩的聖賢。

《孟子》在終結篇《盡心下38》中列舉了十一位往聖先賢之後說,“由孔子而來至于今百有餘歲,去聖人之世若此其未遠也,近聖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無有乎爾,則亦無有乎爾”。“然而無有乎爾,則亦無有乎爾”兩句讓人讀來怅然若失。孟子和孔子一樣,當年都有英雄無用武之地的境遇。他們追求的不是一己私利,不是貪圖享樂,而是人類大同的理想,天下蒼生的幸福,他們的人格和思想境界是高尚的、偉大的。

注釋:

①“五畝之宅”相當于當下農村的“宅基地”,是泛泛的規定,是農耕社會發展副業養家之需;“百畝之田”是針對農夫的專項規定。

②孟子認為,什一稅夏朝五十畝地就納貢,商朝七十畝地才以為公田耕種的方式繳賦稅,周朝一百畝地才繳十一稅:它們的實質都是抽取十分之一的稅賦。徹是抽取十分之一的稅賦,助是用民力耕種公田。二十取一是“貉道”,“今居中國,去人倫無君子,如之何其可也!陶以寡且不可以為國,況無君子乎!欲輕之于堯舜之道者大貉小貉也,欲重之于堯舜之道者大桀小桀也。”(《告子下10子之道貉道也》)

③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自我反省不該退縮,即使身為平民我也對此沒有什麼不安;自我反省該退縮,即使面對成千上萬人我也去做退縮的人。意思是說,當思考确定了該往前沖時,即使一介平民也該往前沖;當思考應該退縮時,即使面對成千上萬人我也去做退縮的人。

④“私淑艾”出自《盡心上40君子之所以教者五》。私淑艾,私下把某人當作善良美好的老師。這種情況是,并沒有直接聆聽教誨,而是通過閱讀著作等間接方式師從。私,私下,沒有經過拜師程序。淑艾,美善,作動詞,把……當作美善。淑,善。艾,美好。“予未得為孔子徒也,予私淑諸人也”出自《離婁下22君子之澤五世而斬》。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科技资讯推荐

热门科技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