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科技

 > 廈門理工學院四十年校慶

廈門理工學院四十年校慶

科技 更新时间:2024-11-25 01:06:17

來源:台海網

台海網10月15日訊 據廈門日報報道 今天,廈門理工學院整整40歲,它誕生于1981年10月15日。看着城市和産業“臉色”、投其所好辦學,它堅持了40年。

廈門理工學院黨委書記林進川說,學校辦學40年的所有“變”,都是建立在“不變”上——40年來,廈門理工學院始終遵循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為廈門經濟特區建設培養急需的技術、管理人才”的辦學宗旨,堅持“應用型”辦學道路,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高,有創新創業潛質”的社會急需人才,走出校門就能走上崗位。

1981年10月15日

鹭江職業大學成立

它是廈門理工學院的前身。第一屆共232名學生報到,因為沒有校舍,借在廈禾路邊上的豆制品廠後面的财貿幹校上課。

廈門理工學院四十年校慶(廈門理工學院迎來40歲生日)1

鹭大校門

1983年

鹭大有了自己的第一幢教學樓

2004年

獲教育部批準升本更名“廈門理工學院”

現在

發展潛力“全省首位”

學科競賽“全國第一”

廈理工這所在廈門經濟特區建設“第一炮”打響當日誕生的大學,如今已經與創辦時判若兩校——從大專升為本科,到現在主要學科領域都擁有研究生培養資格;曾經是國内高等職業教育的改革先鋒和領頭羊,現在是福建省重點建設高校,入選教育部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雙萬計劃”,擁有一批國家級一流專業、一流本科課程和福建省高原學科。福建省教育評估研究中心發布的福建普通高校發展潛力監測報告中,其發展潛力從2014年的第12名上升到2020年的第6名,位列全省2000年後新建本科高校首位。在2016-2020年全國新建本科院校學科競賽排行榜中,廈理工位列第1名。

看城市“臉色”辦專業

學校開辦什麼專業,

首先看廈門産業發展缺什麼

40年前的10月15日下午,廈門理工學院(以下簡稱“廈理工”)的前身——鹭江職業大學(簡稱“鹭大”)第一屆232名學生報到,他們的教學樓還沒有影,學生隻能借在廈禾路邊上的豆制品廠後面的财貿幹校上課。但是,這所“寄人籬下”的大學已經立下決心:要盡快為極度缺人的城市培養人才,“廈門需要什麼人才,我們就開設什麼專業、培養什麼人才”,第一屆開設機械、工民建、外貿、統計、英語、日語等6個專業,都是根據廈門需要設定。

廈理工的40年,這一傳統不僅被延續,還被發揮到極緻:學校開辦什麼專業,首先要看廈門的産業發展的“臉色”,缺什麼,學校才辦什麼。

廈門理工學院8大專業群和63個本科專業,都可以看到廈門的産業發展的影子,譬如說,為廈門新能源、新材料行業新增開設新能源材料與器件、材料科學與工程等專業;為廈門作為“中國軟件特色名城”,開設物聯網工程、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城市管理等專業。

看城市“臉色”辦專業,看似簡單,背後都有陣痛,特别是在專升本時,廈理工面臨一個艱難抉擇:要将就專科師資,簡單地将專業來個“專升本”?還是要根據本科高校和新時代的要求“另起爐竈”?前者相對輕松,後者要經曆阻力和波折。

廈理工選擇了後者。廈門理工學院校長朱文章說,我們開設的專業,不是為了“養老師”——不是根據老師的特長來設置專業,“老師要适應專業,不能是專業來遷就老師”。

廈門理工學院四十年校慶(廈門理工學院迎來40歲生日)2

廈門理工學院辦學40年來,堅持“應用型”辦學道路,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高,有創新創業潛質”的社會急需人才。

看用人單位“臉色”培養人

一個專業開設什麼課程,要依托至少三個企業來建設課程體系

36年前,一位叫徐建平的廈門孩子從鹭大建工系畢業。第一天上班,師傅帶她上工地。多年後,她清楚地記得,一到工地,“腦袋轉一轉”,基本上和課堂所學對上号。

徐建平把“走出校門就能走上崗位”的本事,歸功于學校培養——從一開始,廈理工堅定“實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不同于傳統型大學,沒有教授很深厚理論,足夠“實用”更重要:以用人單位所需來設置課程和上課内容。

在新理工時代,“實用型”升級為“應用型”——廈理工加快向高水平應用技術大學轉型。朱文章說,這其中的差别在于:要建設高水平應用技術大學,必須從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等各方面,對高校内部管理體制機制進行深刻的變革。

人才培養是重點。理工學院對當時五十幾個專業的培養方案重新修訂,更加注重學生的實習實踐、動手能力的提高,以及如何跟現在産業行業的需求來對接,通俗地說,要如何“更接地氣”。

因此,現在貫穿理工學院人才培養全過程的,還有企業的身影。一個專業要開設什麼課程,除了要參照至少3所境外高校、3所國内高校的人才培養方案之外,教研室還要依托至少3個企業來建設課程體系。

這是理工學院認為自己和很多高校不同的地方——廈理工的每一個專業,都有企業的“深度參與”——從聯辦專業“訂單式”培養,共同制定教學計劃,到企業人員進課堂授課,安排實習實訓,共同指導畢業論文(設計)等。

嶽新安是廈理工2020級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電子信息專業研究生,最近,他在寫一篇“義齒”論文———目前口腔修複材料并不能完全滿足臨床需求,嶽新安所在的項目小組通過學校牽頭,與廈門醫學院附屬口腔醫院、廈門醫學院等接上頭——口腔醫院的修複科最明白市場需求和實際問題所在,為項目小組提供研究方向;醫學院則為工科生們提供醫學理論知識。目前該項目已申請到廈門市科技計劃項目。

嶽科安不是頻繁穿梭在大學和企業的少數。目前理工學院全部專業學位研究生論文選題都有明确的工程應用背景,其中有超過50%的選題直接來源于企業的研發項目。

廈門理工學院應用型人才培養成果,這個榜單是一個觀察點——廈理工在2016-2020年全國新建本科院校學科競賽排行榜中位列第一名。這個第一名非同一般,主辦方——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是依據權威性、影響力和國際性原則,遴選若幹全國大學生重要競賽項目作為評選依據。

廈理工憑什麼得第一?直接原因是獲獎項目多,層次高。林進川說,背後原因是學校把學科競賽當成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重要抓手。

看企業“臉色”搞科研

建立“先導基金”制度,鼓勵教師為企業搞科研

不僅培養産業需要的人,這所大學40年沒有忘記的一點是:學校的科研并不隻是為了發表幾篇論文,更重要的是,要有應用技術成果,科研人員要走出校門,為企業解決難題。廈理工的科研人員都聽過一句深受刺激的話:如果大學不能為産業或企業解決技術難題,人家要你有什麼用?

上午去海滄一家香港科技大學校友創辦的企業,了解老人智能電動床的設計;下午到觀音山一家石材公司,讨論如何讓石材邊角餘料“重生”……看上去是到處奔波的企業設計人員的行走路線圖,其實屬于廈門理工學院設計藝術學院王剛副教授。

在石材公司,王剛用企業生産的餘料設計了茶具、香器、花器等三十餘款茶周邊産品,企業趕緊在廈理工設立了“石材研究中心”。現在,王剛帶領學生,又在為一家企業智能頭盔的開發與應用忙碌。

對于廈門理工學院來說,王剛這條從“象牙塔”到海滄、到觀音山,是近些年學校科研人員奔波在廈門甚至閩西南企事業單位的無數個大數據行程卡的一張。這是一條相向通行的“希望之路”——大學教師不僅可以把企業遇到的難題帶到學校,研究出解決方法,也可以與企業對接,把實驗室做出的産品帶到市場。

“希望之路”上有資金确保——幾年前,廈理工建立“應用型研發先導資金”制度,即由企業提出需要解決的生産難點,教師組成科研小組去“揭榜”,“中榜”後即可獲得學校應用型研發先導資金的支持。

現在,學校先導項目基金累計撥付3000多萬元,累計帶動350名教師直接參與企業技術研發,由此引導立項的校企合作項目經費超過1億元,累計為合作企業帶去經濟效益超10億元。

2015年,廈門理工學院對外發布服務閩西南産業發展行動綱要,這也意味着,這所土生土長的廈門高校,提出服務的地域已經擴至閩西南,即廈門、漳州、泉州和龍岩。

有一組數據有助于大家理解這所大學服務企業的網撒得多廣:廈理工的朋友圈,有翔業集團、盈趣科技、冠捷、宸鴻、ABB、麥克奧迪等行業龍頭企業。2016年以來,廈門理工學院轉化科技成果1400餘項,其中标志性重大科研成果60餘項,為企業解決技術難題、提供技術咨詢和服務、開展聯合攻關等近1200項。

(文/記者 佘峥 通訊員 徐麗麟 圖/廈理工提供)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科技资讯推荐

热门科技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