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墼(ji)
土墼(ji),北方人多說成土坯,是把爛泥放在模型裡制成的方形土塊,用來砌牆的材料。
網絡圖片:土墼牆
幾十年前,興化農村裡的房屋大部分是土牆,隻有少數經濟條件稍微好一點的人家,才有可能用磚頭打起尺把高的牆跟腳。砌土牆的材料主要有兩種:一種就是土墼,另一種是荒垡。農村人把生産土墼叫“脫土墼”,形象地說明一塊塊土墼是從木模型裡“脫”下來的。生産土墼的泥土最好是黏土,還要在裡面拌上稻秕子或鍘碎的稻草,這樣制成的土墼幹硬後,既耐曬又耐凍,又不怕雨打。
那時候,農村裡是沒有土墼賣的,誰家要砌房子,誰家的人就要起早帶晚脫土墼,頂多請一些有交情的勞力幫幫忙,那是要苦上一陣子的。烈日下,光着膀子的男人先是用腳把拌着稻秕子或碎稻草的黏土踩勻,接着把踩勻的黏土填進木模型裡,再壓實、刮平,最後把木模型輕輕提起,這樣,一塊土墼就脫了下來。脫下來的土墼經過三五日的曝曬,就堅實得像磚塊一樣了。土墼是用同樣大小的模子脫出來的,它有棱有角、大小劃一,用土墼砌的牆自然是合縫的、平整的,也是結實的。倘若在内牆刷上石灰,室内就亮堂起來,要是再在雪白的牆上貼上幾幅年畫,那家裡就洋溢着喜慶了。
網絡圖片:脫土墼是個體力活
荒垡則是從田壟上挖來的。農村人都知道,能挖荒垡的地方必須是黏土,土裡還必須有交錯的鹽巴草根,這樣的荒垡才堅實。荒垡是用大鍬一塊塊挖起來的,大小各異,也不平整,所以在荒垡尚潮的時候就要開始壘牆,一邊加高一邊用榔頭把它們夯得合縫,一邊用大鍬把牆面鏟锝平直。但用荒垡砌的牆總是凹凹凸凸的,不如土墼牆好看。
土牆是從泥土裡生長出來的,接着地氣,它可以零落、駁蝕,卻不容易坍塌。多少年來,它為貧窮的農人們營造了遮風擋雨、避寒保暖的家園。改革開放以來,随着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農村裡的房屋也都變成磚牆了,土牆已風化在歲月的塵埃裡。但不知為什麼,許多人依然忘不了土牆裡蟋蟀的鳴唱,依然忘不了土牆裡升起的袅袅炊煙,依然忘不了土牆裡大麥燒的醇香……
前年,我在興化的水上森林看到土牆茅檐時,真是如見故友,心裡也生出許多感慨來。也許,那樣的居所才是我們精神的故園?
圖片來自網絡,侵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