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人性陰暗,洞悉人心不堪
人生如戰場,辦公室鬥争必讀
日拱一卒,每天進步一點點
景帝專輯差不多就這麼多吧,今天為他做個總結,送他上路。
我個人的一點看法
首先說一點我個人看法,我以為,在中國幾千年曆史中,景帝可算個二流,好吧,勉強準一流的皇帝,但絕對不是頂級人物。
他在西漢初年這幾十年裡,位置比較尴尬——
首先,劉邦啃腚是比不過的;
其次,跟老爹文帝比,不用說,差了兩條街;
再次,跟兒子比,啥?跟那個打通河西走廊、将中原王朝的力量推進到西域、開辟絲綢之路、徹底打開華夏民族生存空間、大開殺戒、大殺四方的武帝比……好好好,打住,别為難他了!
史記、漢書的看法
關于景帝,其本紀,史記和漢書都非常簡單,據說是因為史記裡原本的景帝本紀遺失了,後人隻能勉強找點材料應付一篇——固然有這個因素,但同時大家要明白一個道理,史官寫曆史,沒法直接說我看不上這個人,畢竟人家是高官大人物甚至是皇帝,不能這麼直白,因此往往運用曲筆,嗯,春秋筆法……非常明顯的,司馬遷給了項羽本紀待遇,這就是明确态度,帶有貶低劉邦的意味。
在文景這裡,遷兒大爺也是如此,很明顯,遷兒高看文帝一眼,文帝本紀寫得很詳細,很生動,不厭其煩羅列了文帝的诏書、生活細節、工作态度、與大臣的互動,而且大多以“上曰”的口吻表達出來,讓人頓感親近,表現其愛民、簡樸、兢兢業業幹事業。
而對于景帝,遷兒就很簡單,基本按着時間線羅列事迹,雖是紀傳體,但景帝本紀讀下來,就是一編年體的年表,不蛋沒啥閃光點,字裡行間還透着不屑,比如沒頭腦,偏聽偏信,被晁錯忽悠着就冒然削藩,被袁盎幾句話說動就放棄晁錯;比如刻薄,對晁錯說殺就殺,對周亞夫不留活路!
文景二帝的比較
所以,文景兩篇本紀,一詳一略,不用明說,大家也都知道在遷兒大爺内心,文帝地位比較高,當然,事實也滴雀如此……文景之治,重點在文帝,景帝隻是跟随之、效仿之!
因此史記明确表示——功莫大于高皇帝(劉邦),德莫大于孝文皇帝(劉恒),将文帝比肩于定鼎漢王朝的劉邦!其本紀最後,更是感歎“廪廪lǐn向改正服封禅矣,謙讓未成于今”,說文帝逐漸走向更改曆法、服色和進行封禅,可是由于他的謙讓,至今尚未完成(封禅),而這,就是傳說中的仁——封禅(泰山),是帝王最高的榮譽,文帝完全有這個資格,而他沒有,因為他不忍心擾民、浪費國家的财力、物力!
好吧,這畢竟是景帝專輯,不宜多說文帝,我們總結一下景帝——
“二月,癸酉,葬孝景皇帝于陽陵。——資治通鑒”
理論上,天子停棺七天,然後下葬,當然,事實上不會這麼精确。
景帝是一月二十七死于未央宮,二月初六,葬于陽陵——劉邦的叫長陵、劉盈的是安陵、文帝是霸陵,武帝是茂陵、昭帝是平陵、宣帝杜陵……
“班固贊曰:孔子稱:“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信哉!周、秦之敝,罔密文峻,而奸軌不勝。漢興,掃除煩苛,與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儉;孝景遵業。五六十載之間,至于移風易俗,黎民醇厚。周雲成、康、漢言文、景,美矣!——資治通鑒”
司馬光引用班固的話,班固引用孔子的話。
班固說,孔子說了,現在的民衆與上古三代(堯舜禹)聖明天子統治下,實現人類大同、人間天堂的民衆,其實是一樣一樣的!
1、孔子這個話的意思是,老百姓還是那個老百姓,能不能創造聖明王朝,得看統治者給不給力。換今天話,好的制度讓鬼變人,壞的制度讓人變鬼!
2、班固感歎,孔子的話忒對了,一針見血、一擊緻命——你看周代、秦代,法律極為細密,結果呢,奸軌不息、天下騷然、大亂不止、延續幾百年。說明啥?說明單純以法治國,是不夠滴,法律是個死東西,總有漏洞,越是繁瑣詳細,相互抵觸、彼此矛盾的地方就越多,而解釋權歸官吏,容易被鑽空子。
3、漢王興起,掃除一切繁文缛節、害人蟲,簡簡單單約法三章,與民休息;到了文景,更是将簡樸提升到戰略高度,韬光養晦有沒有,不輕易打斷戰略機遇期有沒有,沒啥事不要亂動、更不要妄動有沒有……因此五六十年間,人民淳樸、百姓安居樂業,三代盛世那個政通人和的景象又回來鳥!
4、由此,周代的成、康,漢代的文、景,是幾百年來人民向往的标杆時代——班固是東漢人,他不知道兩千年後的人,還在懷念呢!
“漢興,接秦之弊,作業劇而财匮,自天子不能具鈞驷,而将相或乘牛車,齊民無藏蓋。——資治通鑒”
漢代建立,因為前面幾百年打仗沒停歇,尤其秦代不蛋打仗,還瞎幾把折騰,财力人力幾乎耗盡,導緻海内沸騰、天怨人怒。
當是時,皇帝尚且不能找到四匹一個毛色的馬拉車,将相高官隻能乘牛車,老百姓沒有儲蓄……你說這得多困難,這是個怎樣的爛攤子啊!
“孝文、孝景,清淨恭儉,安養天下,七十餘年之間,國家無事……——資治通鑒”
經過漢初幾代人的共同努力,特别是經過文景之治,七十年間情況大改變——
1、國家無事,非遇水旱之災,民則人給家足——隻要不是天災嚴重,百姓基本都能有體面生活;
2、都鄙廪庾皆滿,而府庫餘貨财;京師之錢累钜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至腐敗不可食——幾十年國家儲備,所有倉庫都滿了,國家财政充裕,京師國庫積累了很多錢,穿銅錢的線都腐爛了,沒法數;庫裡的糧食一層壓一層,多得隻能放在露天,以至于腐爛不能吃了!
3、衆庶街巷有馬,而阡陌之間成群,乘字牝pìn者擯而不得聚會——平常人家都有馬騎,田野裡更是成群,騎母馬的人甚至被大家嘲笑,不許他參加聚會!
4、守闾閻者食粱肉——裡長一類基層幹部,如同今天的居委會,都能吃精肉;
5、為吏者長子孫,居官者以為姓号——因為政治清明,不折騰,做官的人很少被辦,可以長期當官,在任期内将子孫培養長大,經常以官職為姓氏。
6、故人人自愛而重犯法,先行義而後诎辱焉——大家都有好日子過,因此人人自愛,小心謹慎不觸犯法律,以仁義為先,避免遭到屈辱。
說了這麼多好的,有沒有不好的?
當然有,一切事物都有兩面性,作為後人,我們可以用上帝視角審視當時社會,透過那烈火烹油的繁花似錦,隐隐然可以察覺到,社會的兩級分化日趨嚴重,社會矛盾正在走向激烈,紅彤彤背後的黑色陰影,正在無可阻擋籠罩過來——
7、當此之時,罔疏而民富,役财驕溢,或至兼并——當時法疏而民富,有錢的人驕橫,肆無忌憚,财富、土地的兼并,已經出現苗頭;
8、豪黨之徒,以武斷于鄉曲——西漢初年的政策,用今天話說,一言以蔽之,國退民進,因此民間豪強崛起,在地方上以财力、武力稱雄,為所欲為;
9、宗室有土、公、卿、大夫以下,争于奢侈,室廬、輿服僭于上,無限度——各級官員、各界人士,攀比鬥富,穿好衣服、修大房子,突破制度限制,成為風俗,無法遏制;
10、物盛而衰,固其變也;自是之後,孝武内窮侈靡,外攘夷狄,天下蕭然,财力耗矣——任何事物一旦達到極限,必定迅速走向反面,樸素的道理。文景攢了這麼多家當,後人怎麼可能不折騰?要麼修房子用于個人享受,要麼幹大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所以我經常想,與其讓後代驕奢淫逸、醉生夢死,不如讓武帝拿去開疆擴土、打開局面!文景之後,能有武帝,實是幸事,雖然弄得天下凋敝,但畢竟打開了華夏未來兩千年的視野和格局!
換個角度想想,如果武帝貪圖享樂,安于現狀,如西晉、南北宋那些皇族子弟、跳蚤一般的聾子聾孫,我鬥膽說一句,大分裂大動蕩時代可能會提前到來,分裂以後未必還能統一!
下一節,我們進入武帝專輯。
用古人智慧
武裝自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