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單身狗古人怎麼說?
即将到來的“七夕”是虐狗的節日,俗話說的好,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單身狗”各有各的不幸。小編此時多麼慶幸自己沒有投胎成狗哈哈哈!在我們祝(nue)福(si)他們的同時,也來聽聽古代“單身狗”怎麼叫吧~
獨
“獨”在古代表示“孤獨”之義,這個字很有趣,從犬,和狗有關。《說文解字》說:“獨,犬相得而鬥也。羊為群,犬為獨也。”它的造字意圖和“群”是相對的,羊是群居的動物,故“群”從羊,狗是“單身”的動物,故“獨”從犬。什麼叫“犬相得而鬥”呢?清代學者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說:“犬好鬥,好鬥則獨而不群。”犬因其好鬥而孤獨,由此可見,那種競争意識過強、凡事要壓别人一頭的人,是最容易成為單身狗的。
“獨”在文獻中可以表示無妻之人。《後漢書•獨行傳》:“鄉族貧者,死亡則為具殡葬,嫠獨則助營妻娶。”根據王先謙《集解》的解釋,這裡的獨就是“無妻”。
“獨”就是單身狗呀!有人說,東北方言中的“滾犢子”最開始作“滾獨子”,意為勉勵單身狗早日脫單。後來聲音假借,才有了今天的“翻滾吧,牛寶寶”的内涵。當然,不管你信不信,這個說法小編是不信的!
鳏
《孟子•梁惠王下》:“老而無妻曰鳏,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和“獨”一樣,鳏、寡、孤在古漢語中,都可以指“獨身”之義。
“鳏”字的本義是一種魚。《說文》:“鳏,魚也。”為什麼用魚的名字來指稱“沒老婆的男人”呢?有人解釋說,“鳏”是一種大魚,這種魚的特點是喜歡獨遊,故後人把無妻或喪妻的男人稱為“鳏夫”。
“鳏”可能是老而無妻之人,也可能是青壯年男子的喪偶者,如司馬相如《美人賦》所說“鳏處獨居,屋宇遼郭(廓)”,就是青年男子沒有老婆。注意,他一個人住着幾百平的大房子,可能是個“壕”哦。有意思的是,今天我們所說的“光棍”很有可能是“鳏”字的音變,又有不少人躺槍吧……
寡
與“鳏”類似,“寡”可以是老而無夫,也可以泛指婦女死了丈夫。《釋名》:“無夫曰寡。”《禮記》:“五十無夫曰寡。”《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卓王孫有女文君,新寡。”則是年紀輕輕就死了丈夫。我們今天都統稱單身,但在古代,單身可是要分性别讨論的。
孤
“孤”本義是無父,專指幼年喪父或父母雙亡的兒童。《禮記•王制》:“少而無父者謂之孤。”孤兒義引申為單獨、無所依傍的意思。李白《獨坐敬亭山》:“衆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就是一片雲孤零零地飄着,沒着沒落。
我們今天常說“孤獨”。“孤”與“獨”同義連用,在“孤單”的意思上是相同的。但由于“孤”是從孤零零的意思來的,“獨”是從獨自的意思上來的,所以前者側重無依無靠,如“孤苦伶仃”,而後者側重不依不靠,如“獨行俠”。前者是想與人共而不可得,後者則含有不與人共的意味在内。
單
“單”常用的意思是單衣,往往與“複”、“雙”相對,指有兩面的東西的一面,成雙成對的東西中的一隻。《荀子•正名》:“單足以喻則單,單不足以喻則兼。”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單、孤、獨”三個詞從色彩上看,“單”表示數量上的單隻、一個,是中性的,如韓愈《祭十二郎文》:“兩世一身,形單影隻。”我們常說的“單槍匹馬”也是如此。它不像“孤”有孤獨的意思,也不像“獨”那樣有獨立的意思。因此,在現代漢語中,“單身”指一個人,“孤身”指找不到伴侶,而“獨身”則側重不要伴侶。單身汪們,要不要對号入座一下呢?
孀
“孀”在古代表示“寡婦”之義,《玉篇•女部》:“孀,孤孀,寡婦也。”孀與霜同源,《說文•雨部》:“霜,喪也。”在古代的文化觀念中,一歲以雪始,以霜終,“霜”帶有肅殺、凄涼的色彩。《詩•秦風•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和範仲淹《漁家傲》“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将軍白發征夫淚”都是證明。從這點來說,“霜”字或許不僅僅是“孀”的聲符,也體現出孀居之人内心的凄涼苦楚——這是“孀”的詞義特點。
當然,所謂“要想俏一身孝”,在詩人的眼中,“孀”也是優雅純美的。白居易《酬和元九東川路詩十二首•江岸梨花》:“最似孀閨少年婦,白妝素袖碧紗裙。”詩人将白色的梨花比作閨中白妝素袖的年輕寡婦,生動描繪出了江岸梨花孤獨而惹人憐愛的情态。
嫠
《說文•女部》:“嫠,無夫也。”嫠也表示寡婦。很多人認識這個字都緣于蘇轼《赤壁賦》:“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幽壑、潛蛟、孤舟、嫠婦,疊加出深不可測與形單影隻之感,在“雙十一”讀來真是倍感凄涼。
《左傳•昭公二十四年》:“嫠不恤其緯,而憂宋國之隕,為将及焉。”意為寡婦并不擔憂緯紗少織不成布,而是擔憂亡國,禍患及于己身。後來“嫠不恤緯”這個成語就用來表示憂大國而忘小家。單身狗們,别再顧影自憐了,多關心關心國家大事吧!
孑
“孑”字的小篆象一個沒有右臂的孩子——在《神雕俠侶》中,孤苦伶仃的過兒,也是沒有右臂的。《說文•了部》:“孑,無右臂也。”“孑”因此有“單個”之義,在古漢語中,“孑弦”表示單根琴弦,“孑輪”指孤孤單單的一輛車。
“孑”進一步引申出“孤立特出,無所依傍”之義。張衡《思玄賦》:“何孤行之茕茕兮,孑不群而介立。”一句之中,孤、茕茕、孑、不群、介,表達的都是孤單、孤立的意思。君子的孤獨,是不願意與世俗同流。後來《陳情表》中廣為人知的“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一句,就是從《思玄賦》中化用而來。李密陳述自己孤苦而不幸的身世,十分感人。
雖然過兒沒有右臂,但是人家有女朋友啊
茕
“茕”在古代表示孤獨,它和“磬”、“窮”同源,這份孤獨中含有孤苦無告的成分。《說文》:“茕,回疾也。”段玉裁注:“回轉之疾飛也。引申為茕獨,取徘回無所依之意。”表明“茕”為“孤苦無依”之意。
孤獨,自然引申出“憂苦、憂傷”之義,如《詩經•小雅•正月》:“憂心茕茕,念我無祿。”古人的形影相吊,既有李密的孤苦凄楚,也有李白“對影成三人”的豪放飄逸。反觀今天單身狗們的孤獨,狂歡也罷、購物也罷、刷微信也罷,總是少了那麼點詩意的體悟。
曠夫怨女
曠夫怨女,在古代專門用來指稱到了婚齡,卻還未婚未娶的單身狗們。這個詞典出《孟子•梁惠王》,“内無怨女,外無曠夫。”“曠”有空曠的意思,《說文》:“曠,明也。”段玉裁:“引申為虛空之稱。”故用來形容出征在外、屋中空曠的單身男子。後來,“曠夫”就指一般意義上的單身狗。至于“怨女”的得名,則來自因為久而未嫁,心生哀怨。唐宋以來,有許多詩篇專取“閨怨”為題,成為長期以來文學吟詠的主要題材。
除了“曠夫”之外,“獨夫”也可以指過了婚嫁,仍然形單影隻的單身狗,在《管子》中,“獨夫”就是和“寡婦”相提并論的。上面說到,犬性孤獨,故“獨”從犬,羊性合群,故“群”從羊。在漢字中,還有一個相關的字值得注意——雙(雙的繁體字),上面從兩隻鳥的“隹”,在天願作比翼鳥!和比翼雙飛的鳥、成群結隊的羊相比,單身狗總是寂寞孤獨的。古人在造字的時候,就敏銳注意到了狗的這一特點,才有漢字中的“獨”。
待字閨中
待字閨中,是說年輕女子留在閨中,等待許嫁。在古代的婚嫁制度中,“男子二十而冠而字”,“女子十又五年而笄”——女子十五盤發插簪,男子二十弱冠,這是成年的标志。但女子結婚則是二十歲左右,《禮記•内則》記載:“女子十有五而笄,二十而嫁,有故,二十三年而嫁。”《說文解字》“包”下也說:“元氣起于子。子,人所生也。男左行三十,女右行二十,俱立於巳,為夫婦。”也就是說,在十五成年到正式許字出嫁之前的一段時間,稱為“待字”。
至于“閨”字,《說文解字》:“特立之戶,上圜下方,有似圭。”“閨”的命名,來自于“圭”的形狀。圭是一種上圓下方形的玉器,把門開成上圓下方的圭形,稱為“閨門”,專指古代女子的住所。在未許嫁之前,少女不得随便邁出閨門,因而出現了“幽閨”“深閨”“重閨”等詞。白居易《長恨歌》說“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就是說楊貴妃在深閨之中,天生麗質卻不為世人所知。
圭
衒嫁不售
說到“待字閨中”,就不得不提“衒嫁不售”。這個詞說的是古時“剩女”自媒求嫁,卻仍然遇不到合适的男子,最後嫁不出去的尴尬境地。
衒,《說文解字》:“行且賣也”,就是沿街叫賣的意思。“衒嫁”也就是自己做媒,推銷自己!古人婚嫁,一般要通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子自媒、女子自衒,是不合禮法的,《梁書•蕭昱傳》就說:“自媒自衒,誠哉可鄙。”之所以不顧禮法,自然是着急的緣故。但“推銷”的結果呢?“不售”!沒人買,也真是有些可憐了。
在劉向的《新序》中,記載了一個醜婦人“衒嫁不售”的故事:
齊有婦人,極醜無雙,号曰無鹽女,其為人也,臼頭深目,長壯大節,昂鼻結喉,肥項少髪,折腰出胸,皮膚若漆,行年三十,無所容入,衒嫁不售,流棄莫執。
這個姑娘名叫無鹽,醜極了!腦袋凹、眼眶深、關節粗、鼻子翹、脖子胖、皮膚黑,居然還有喉結!難怪“行年三十”還嫁不出去。但是,我們可不要小瞧她,這個姑娘就是後代單口相聲《醜娘娘》中主人公鐘離無鹽的原型,她後來嫁的可是齊宣王!說不定,齊宣王和孟子讨論完王道仁政的問題,回宮也要學給這位無鹽娘娘聽呢。
在李商隐的《無題》(四)中,還有這樣的詩句:
何處哀筝随急管,
櫻花永巷垂楊岸。
東家老女嫁不售,
白日當天三月半。
溧陽公主年十四,
清明暖後同牆看,
歸來展轉到五更,
梁間燕子聞長歎。
一邊是東家老女,到了暮春三月,白日當天,仍然閨怨獨處,一邊是年僅十四的溧陽公主,在清明暖陽下的牆邊賞春出行。故《玉溪生詩意》評點說:“貧家之女,老猶不售;貴家之女,少小已嫁。故展轉長歎,無人知者,唯燕子獨聞也。”可不就是單身狗與恩愛狗的鮮明對比麼!
(轉自章黃國學)
新媒體實習編輯:澄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