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是一個球體,可以分為南、北半球和東、西半球,其中南北半球以【赤道】(緯度0°)為界,赤道以北為北半球,赤道以南為南半球。東西半球的劃分較為複雜,以20°W和160°E為界,在記憶時我們着重記憶20°W:
①東半球:位于20°W以東、160°E以西的範圍,即自西向東依次為20°W~0°~160°E;
②西半球:位于20°W以西、160°E以東的範圍,即自東向西依次為20°W~180°~160°E。
另外,考試中有時會考關于地軸、赤道、地心的對稱點,現總結如下,假設一個點為(40°N,120°E):
①地軸。關于地軸對稱時,緯度不變,經度互補(兩點相加為180°),東西相反(東經變西經、西經變東經),則對稱點的經緯度為(40°N,60°W);
②赤道。關于赤道對稱時,緯度不變,經度不變,南北相反(南緯變北緯,北緯變難為),則對稱點為(40°S,120°E)。
③地心。關于地心對稱時,緯度不變,經度互補,南北相反,東西相反,則對稱點為(40°S,60°W)。
圖1 東半球與西半球的劃分
已知A點的地方時,求B點地方時時,可以根據以下步驟:
①求經度差。找到A點的經度,B點的經度,求出經度差;
②辨别東西方向。A點地方時已知,因此以A點為參考點,看B點在A點的東邊還是西邊;
③計算地方時。采用“東加西減”,B點在A點的東邊,則用加法,在西邊則用減法。AB兩點的經度每間隔1°,地方時相差4分鐘。
例如A點(40°N,120°E)為正午12:00,求B點(30°N,90°E)的地方時。則按照上述步驟:①兩點的經度差為:120°E-90°E=30°;②AB兩點都為東經,東經數值大的在東邊,則A在B的東邊。以A為參考點,即B在A的西邊;③東加西減,則B的地方時=12:00-30°×4分鐘=10:00,即此時B點的地方時為早上10點。
要注意,在考試中,有時候不給出地方時,需要根據隐含的條件進行分析。例如:
①太陽直射的經線上,為正午12點;
②赤道上日出的地點,為早上6點;日落的地點,為晚上18點;
③晝半球的平分線上,為中午12點;夜半球的平分線上,為晚上24點。
圖1 世界24個時區分布圖
圖3 例題
答案:D、C
精講精析:(1)分析陸半球、水半球的極點。①陸半球與水半球的極點,關于地心對稱,即緯度上數值相同,調換南北緯;經度上數值互補,相加等于180°;②陸半球的極點為(38°N,0°),則水半球極點的緯度為38°S,經度為180°-0°=180°,即為(38°S,180°);③東半球的經度範圍為20°W~0°~160°E,西半球的經度範圍為160°E~180°~20°W。因此水半球極點(38°S,180°)位于南半球、西半球。
(2)分析夜半球與陸半球的重疊。①陸半球是以(38°N,0°)為極點,包含了北極圈以北的地區;而晝半球是以正午12:00太陽直射點為極點(緯度範圍為23°26′N~23°26′N),夜半球與晝半球關于地心對稱;③因此,夜半球的極點最北可以位于23°26′N,此時北極圈以北都為極夜。由于陸半球的平分線為0°經線,因此夜半球的平分線也為0°經線時,陸半球與夜半球的重疊範圍最大。因此此時夜半球的極點位于(23°26′N,0°)。
(3)分析地方時與極晝極夜。①夜半球的平分線為0°經線,而0°經線恰好穿過非洲,因此此時非洲大部分都位于夜半球;②夜半球極點與晝半球極點,關于地心對稱,緯度相同南北相反、經度互補。夜半球的極點為(23°26′N,0°),因此此時太陽直射點為(23°26′S,180°);③太陽直射點的地方時為12:00,即經度180°的地方時為12:00。而北京位于東八區,按照東八區的中央經線120°E計算地方時。采用東加西減的方法,北京位于180°經線的西側,則北京的地方時為:12:00-(180°-120°)×4分鐘=8:00,應該是北京的上班高峰。④此時太陽直射點位于南回歸線,南極圈以南(66°34′S以南)的地區都為極晝。南極昆侖站位于80°25′S,位于南極圈以南,因此昆侖站處于極晝。
(4)分析江蘇的太陽高度。①江蘇省位于30°45′N~35°20′N,即位于北回歸線以北。而太陽直射點位于南北回歸線之間,因此江蘇全年都沒有太陽直射;②太陽高度角=90°-(江蘇與太陽直射點的緯度差),當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時,緯度差最小,太陽高度角最大;當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時,緯度差最大,太陽高度角最小;③此時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因此為一年當中太陽高度的最小值。
本節的例題中,考查的内容很多很難,全部答對的難度較大。主要的解題思路是:①找出對稱點,辨别南北半球;②根據太陽直射點的運動,确定出夜半球的極點,關于地心對稱,進而确定太陽直射點;③根據太陽直射點,計算地方時、極晝極夜的範圍、太陽高度角。其中正午太陽高度角,是高考中的重要考點,常常結合着太陽直射點的運動一起考查:
正午太陽高度角,指的是當地時間12:00時,太陽光線與地平面的夾角(下圖中的α)計算公式如下:
α = 90° - | β - γ |
其中α為正午太陽高度角,β為觀察者所處的緯度,γ為太陽直射點的緯度。即|β-γ|表示的是觀察者與太陽直射點的【緯度差】。當觀察者與太陽直射點位于同一半球時,用減法;當位于不同半球時,則将減法變為加法,即“同減異加”。
例如該地區位于40°N,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往複移動,①夏至時,太陽直射北回歸線,β-γ=40°N-23°26′N=16°34′;②冬至時,太陽直射南回歸線,β-γ=40°N-23°26′S=40° 23°26′=63°26′。
太陽直射點的移動,會造成太陽高度角的變化。假設A點位地球上的一點,則一年中,太陽高度角【最大】的日期分别為:
①A點位于北回歸線以北:夏至時最大,冬至時最小,太陽高度角全年都小于90°;
②A點位于北回歸線上:夏至時最大,為90°,冬至時最小;
③北回歸線~南回歸線:每年有兩次最大,為90°,冬至或夏至時最小;
④南回歸線上:夏至時最小,冬至時最大,為90°;
⑤南回歸線以南:夏至時最小,冬至時最大,太陽高度角全年都小于90°。
圖4 正午太陽高度角示意圖
【每晚20:00,每日一題,學好地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