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爾·雅斯貝爾斯的《大學之理念》寫于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之際,當時的德國大學剛剛經曆了最為深重的内外災難的洗禮。但在時代的危機前,雅斯貝爾斯堅持認為對高等教育的反思,要着眼于長遠未來的需要。
他以一個哲學家的身份對高等教育進行考察,勾勒大學之理念,分析大學的制度,提出大學是由學者與學生組成的、緻力于尋求真理之事業的共同體,是一個人們可以在這裡自由地探索真理、教授真理的地方。在大學中,全面的精神生活無疑是大學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
此外,雅斯貝爾斯探讨了大學的制度與學科、師生關系以及大學所依賴的國家與社會的力量。他對高等教育的思考,給後代的學生與教師留下了諸多啟示。
從理念上來看,最好的科學研究人員同時也應該是首選的教師。這個科研人員或許在教學方法上并不稱職,也就是說,在教授純粹的事實這方面他或許是不稱職的。但是他能夠獨立地引導學生接觸真實的求知過程,從而也就能夠引導學生接觸科學的精神,而不隻是接觸僅憑借記憶就可以傳授的僵死的結果。他是活靈活現的科學探索過程的精神所在;在與他溝通的過程中,一個人可以看到知識存在的樸素形态。他也在學生之中喚起了類似的激情。他指導學生直達知識的源頭。隻有那些親身從事科研工作的人才能夠真正地傳授知識。其他的人隻不過是在傳播整套按照教學法組織起來的事實而已。大學不是一所高中,而是一個高等學府。
有三件事情是大學必須要做的:職業訓練、整全的人的教化和科學研究。因為大學以一身而兼備職業學校、文化中心和研究機構這三重身份。人們曾經試圖強迫大學在這三種可能性之中選擇其一。他們曾經問過,我們到底要讓大學做些什麼。經過考慮他們就說,既然大學不能十全十美,那它不妨在這三種選擇裡面确定一個。甚至有人建議,大學大可以解體,而代之以三種專門類型的學校:職業訓練的機構、可以容納一批專職人員的普通教育機構和科學研究機構。話雖如此,但在大學的理念看來,這三個方面是卻是三位一體的。将一個方面從另外兩個當中剝離出來,不可能不損害大學的精神實質,也不可能不同時殃及這個被剝離出來的方面本身。所有這三個方面都是一個活生生整體的必備要素。倘若将他們割裂開來,大學的精神就會枯萎凋敝。
未來的大學生們應該具備如下的品質:對于客觀性的渴望和對于學術成就不可遏止的獻身熱情。這些品質不可能在事前被客觀地覺察到。隻有少數的學生擁有這些品質,同時,這些品質又以一種完全無法預知的方式分散于人群之中。它們隻能被間接地培養,也隻能間接地起作用。然而,如果大學想達到自己理想标準的話,那它恰恰必須把精力傾注在這少數人身上。在成堆的必修課業面前,在對于智力成長來說既不可避免又絕對必要的困難和錯誤之中,真正的大學生完全有能力披荊斬棘,鎮定自若。善于選擇的資質和自我約束的精神會指導他的學習。
我們必須有足夠的心理準備來接受,甚至可能是歡迎這樣一個事實,即,其他大多數的學生,由于茫然不知所措,到頭來很可能幾乎一無所獲。像教學大綱、課業的其他技術性方案這類人工性的指導方法,隻會把大學搞成高中,這是和大學的理念相互抵觸的。這類方法源自這樣一種想法,那就是想使大學迎合一般學生的需要,這種想法以為,絕大多數的學生應該被安排去學習至少可以保證考試過關所需的知識。這套邏輯用于高中是綽綽有餘的,但如果用于大學則是有害的;大學裡面的學生都已經是成年人了,可是這套邏輯還在考慮着學生成年之前的東西。
大學是這樣一處所在,
人們被允許單純出于尋求真理的目的而群居于此。
今天我們的大學和理想中還存在哪些差異?
走進這本小書,勾勒當代大學在時代中的坐标位置。
[德]卡爾·雅斯貝爾斯 著
邱立波 譯
定價:48.00元
商務印書館
作者介紹
卡爾·雅思貝爾斯(Karl Jaspers,1883—1969),德國著名哲學家、存在主義奠基人之一。任教于海德堡大學,二戰後任瑞士巴塞爾大學哲學教授。著有《時代的精神狀況》《尼采》《大學之理念》《存在哲學》等著作。
譯者介紹
邱立波,華東師範大學政治學系政治哲學與思想史專業副教授。著有《禮法與國體》,譯有雅斯貝爾斯《大學之理念》、科耶夫《法權現象學綱要》、施特勞斯《論柏拉圖的會飲》等書。
編輯推薦
NO.1
何為大學?大學何為?讓我們聽聽存在主義哲學家雅斯貝爾斯的見解,他所闡述的大學之理念必然發人深省。無論對于大學新生還是教師,雅斯貝爾斯的理念都同樣值得一聽,他将引導讀者思考大學為何物,高等教育的本質是什麼?NO.2
大學是真理的守護者,任何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大學,都要包含三個相互之間密不可分的功能:研究、傳播知識和文化教育。雅斯貝爾斯認為倘若将其中任何一種活動與另外兩種割裂開來,那大學必然會凋零萎縮,為了圓滿完成這些任務,他探讨了大學的制度框架,指明大學生活的活力源泉。NO.3
本書作者雅斯貝爾斯是存在主義哲學的代表人物,也是著名心理學家與教育學家,提出了著名的“軸心時代”命題。本書是雅斯貝爾斯在時代的危急關頭号召重建大學教育體系的鼓舞人心之作,他所做出的一針見血的論斷,對于其他許多時空狀況下的人們同樣适用。本書被譯為多種語言,影響了衆多學生與當代學者。圖書目錄
滑動閱覽
緒論
第一部分 精神生活
第一章 科學與學術的本性
科學與學術的基本特點
狹義的科學概念與廣義的科學概念
科學的局限
為實用而科學與為科學而科學
科學的基本假設
科學需要引導
科學作為真誠的前提
科學與哲學
第二章 精神、人的存在、理性
第三章 文化
第二部分 大學的目标
第四章 研究、教育與傳授
研究
作為精神塑造的教育
傳授
第五章 交流
辯難與讨論
作為精神合作之例證的“思想流派”的構成
大學作為不同學科與世界觀的交彙場所
第六章 大學作為一種制度
制度在實踐大學之理念上的不足
制度的必要性
正規大學體制内的個人角色
第七章 知識的宇宙
知識的分類
學術的系科之别
大學的膨脹
第三部分 大學存在的必要條件
第八章 人的因素
天資的種類
天資的分布與民衆的特性
選拔的程序
第九章 國家與社會
作為國中之國的大學
在變化世界中變化的大學
政府監控的意義
知識貴族制的原則
對真理的探求以及它與政治的關系
大學與民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