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娛樂

 > 走近科學哪幾集可怕

走近科學哪幾集可怕

娛樂 更新时间:2025-01-15 11:35:12

文 | 董雨晴

編 | 王曉玲

本文由AI财經社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渠道、平台請勿轉載。違者必究。

《走近科學》大結局了。

9月30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博士張勁碩在社交平台上發布消息稱:“今天,在科普界有一件大事,就是,中央電視台科教頻道最著名的節目,《走近科學》,将于今日下午播出最後一期。從此不再有《走近科學》了。此時此刻,應該說點什麼呢?百感交集”。

作為中國科普的一面旗幟,段子手們的靈感來源,《走近科學》這檔陪伴了人們20年的節目在9月30日迎來了最後一期,一時間人們感慨萬千。

走近科學哪幾集可怕(走近科學迎大結局)1

開播于對第一生産力的向往

1995年,“科教興國”戰略提出,從此人們便有了對科學技術這第一生産力的向往。當時,廣電部組織召開專家座談會,研讨廣播電視行業如何為“科教興國”戰略服務。

此後,科普電視節目《走近科學》欄目組正式成立,1998年6月1日,該檔節目首次于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晚8點黃金檔正式播出,聚焦科學報道,對新奇的現象予以真實記錄和科學解釋,希望以此引發觀衆對于科學知識的關注。

2001年7月,《走近科學》改由中央電視台科教頻道播出,同時節目由涵蓋面廣的闆塊式結構變成了每期一個主題的通篇結構。當時,《走近科學》還曾經邀請過幾位諾貝爾獎得主,但因講解的内容太高深,難以理解,導緻最終的收視率慘淡。

2003年,《走近科學》因收視率不佳面臨停播危機,節目組經商讨決定将節目内容從報道科學問題,解釋科學事件,變為聚焦于社會中的焦點、熱點、疑點話題,采用推理故事的内容形式,最終因故事化、情節化等靈活多樣的表現手法,充分調動起觀衆的好奇心,節目改版後,收視率迅速攀升。

走近科學哪幾集可怕(走近科學迎大結局)2

填補下沉市場受衆的科普空白

盡管《走近科學》用戲谑的表現手法取得了優異的收視成績,但也因此受到了一部分觀衆的诟病:過度采用鬼片拍攝手法、詭異的配樂、刻意烘托出的恐怖氛圍等,讓人們開始質疑這檔打着科普旗号的嚴肅電視節目正在逐步失去它的科普意義。

幾個廣為流傳的案例——UFO懸案,當事人是一位河北農民,1977年他連續三次神秘失蹤,一夜之間騰飛至一千多公裡外的南京和上海,多年來這段經曆一直與UFO挂鈎,當作未解之謎,在層層推理後,節目組最後表示一切都是當事人的幻覺,從家裡失蹤則是因為夢遊;山村鬼屋,說福州東郊有一座多年無人居住的荒宅,突然出現神秘炫光,而且頗有靈性,隻要人一靠近就會消失,在刻意渲染了鬧鬼的氣氛後,節目組最終高知村民,一切都是玻璃反射的燈光;吐血奇人,先表示該奇人有随時能吐血的特異功能,談笑風生間便可以口吐鮮血,請來醫生對當事人進行了内髒、鼻息等全方位的檢查,經過一系列排查,醫生偶然發現當事人隻是牙龈發炎。

這些案例的套路如出一轍,在故事的最開始故弄玄虛,利用後期剪輯制作出陰暗的畫面和詭秘的音樂,吊足人們的胃口,卻在最後一分鐘裡,全然不顧前面的鋪墊,得出一個并不相關的結論。因此也有人認為,《走近科學》打着科學的幌子演繹着人為鬧劇。

走近科學哪幾集可怕(走近科學迎大結局)3

不過,有從事電視節目制作的專業人士表示,故事化與虛構通常是科普電視紀錄片的通行手法,即便是BBC的古生物節目,也多采用這樣的拍攝方式。目的,無非是增加節目的娛樂性。

但這些争議的存在,也意味着《走近科學》很好的填補了下沉城市的科教空白,過去,由于傳播介質的受限,多數科普内容都定位于中高端人士,隻有非常少數涉及鄉間用戶,《走近科學》就為下沉市場的人們設計。

實際上,因為屢遭質疑,且近年來下沉市場的不斷發展與變化,最近兩年《走近科學》的畫風又發生了改變,從“恐怖片”風格走向了科教題材,包括生物廢渣變能源、神奇的液态金屬、科學發酵制色素等等。

9月30日最後一期節目,主題正是“治理水花生”,節目的最後一幕,是一片專家的試驗田,畫面定格在陽光穿過橘子林,沒有下集預告。

作為最早參與改檔節目錄制的參與者之一,張勁碩在那條宣布大結局的微博下表示,“中國人民終于從走近科學走向了走進科學,節目的終止似乎是一種科學素養進步的标志”。

目前,《走近科學》節目組的相關工作人員已經正在籌備新一檔節目。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娛樂资讯推荐

热门娛樂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