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将“明”這個字的研究成果來分享一下。行楷的“明”字,行楷寫法十分簡單,但是書法中楷書的這個字卻很難。書法當中一般難寫的不是複雜字,而是簡單字,特别是相同筆畫非常多的字,在書法當中很難寫,因為書法中相同筆畫需要有變化,書法思維是求變,重複等于零,所以書法中相同筆畫的字對筆法要求很高,其中變化是難點,其既要求筆法多變,又要求結構精緻。但是寫字要求就沒那麼多,即使沒有任何筆法隻把結構寫出來便于識字,大家都認知即可,但是書法中,法則是核心,特别是筆法極為重要,下面呢解析一下行楷這個“明”字的寫法,我們首先觀察一下書法名家的這些寫法。
原帖原字出處:晉·王羲之·聖教序①
原帖原字出處:晉·王羲之·聖教序②
原帖原字出處:晉·王羲之·聖教序③
原帖原字出處:宋·米芾·多景樓詩冊
“明”現代漢語拼音讀(míng),部首是(日),楷書 8畫,行楷 6筆,結構左右結構。
該字涉及到的楷書的基本筆法:
(1)豎的筆法;
(2)橫折鈎的筆法;
(3)橫的筆法;
(4)提的筆法;
(5)撇的筆法;
(6)橫折鈎的筆法;
(7)短橫的筆法。
該字涉及到的行書基本筆法:
(1)連帶;
(2)牽引。
這兩個字妙在哪呢?
(1)筆法的多變;
(2)連筆的筆法;
(3)筆法的銜接;
(4)空間的構造。
那麼這個字的難點及有難度的地方在哪兒?
(1)遊絲牽引力量的控制;
(2)單筆楷法的到位;
(3)牽引的構造;
(4)連帶的構造。
筆法方面有哪些要求?
(1)單筆楷法的到位;
(2)連帶的速度與力量控制要穩定;
(3)遊絲剛柔兼備;
(4)連帶铿锵有力。
結構解析:
左小右大,左收右展
連帶有力,筆法第一
下面用簽字筆進行演示
内容高度★★★★★
研究深度★★★★★筆法★★★★★
結構★★★★★
理論技法提醒:沉者,下筆不浮,刻入紙中也;螢者,如孤月流天,無雲翳也;清者,非謂瘦與寒也;肥者,亦有清氣也,在參古貼而得之。【書法理論來源:《書法三味》】
點畫及筆法解析:
第一筆(圖中數字 1):露鋒起筆向下寫豎,頓筆回鋒收筆,形态上細下粗,力量上小下大
第二筆(圖中數字 2):中鋒起筆寫小橫折鈎。
①橫折的橫要上凸寫出曲線呈弧狀,形态短小;
②用方筆的筆法寫折為豎蓄力,注意頓筆後從曲線的收筆處棱邊發力;
③到位後抑挫之法起鈎,筆意鈎的出鋒處指向第一筆(圖中數字 1)的起筆處
第三筆(圖中數字 3):虛筆實接起筆寫小短橫,頓筆回鋒收筆,形态前細後粗,力量前輕後重,筆勢取斜勢
第四筆(圖中數字 4):因為兩橫在一個封閉空間,所以兩橫求變,形态各異,如果寫字兩橫可以完全相同但是書法思維是求變,切忌重複,重複相同筆畫會把字寫死了,那麼該筆藏鋒實接起筆寫橫,遊絲牽連引帶至下一筆即撇筆,随後與撇筆連寫,注意提畫與撇畫一筆寫完。
第五筆(圖中數字 5):中鋒起筆寫大橫折鈎。
①橫折的橫要短要有力,形态短小;
②用圓筆的筆法寫折為豎蓄力,注意不頓筆直接從曲線的收筆處内部發力;
③到位後抑挫之法起鈎,筆意鈎的出鋒處指向第四筆(圖中數字 4)的遊絲接筆處
第六筆(圖中數字 6):露鋒虛接起筆寫小短橫,兩橫連寫,一圓一方作變化即上邊橫折用圓筆,下面橫折用方筆,最後出鋒收筆。
名家典範與臨摹推薦:
①晉·王羲之·聖教序1
②晉·王羲之·聖教序2
③晉·王羲之·聖教序3
④宋·米芾·多景樓詩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