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孟子和孔子思想比較

孟子和孔子思想比較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10 13:45:23

文·段宏剛

遠古時期,人類有兩種基本信仰,分别為天地信仰和祖先信仰。祖先信仰就是人們平常所說的祭祖,到現在還在民間廣泛流行,在除夕、清明節、端午節、重陽節、中元節等傳統節日中,人們都要進行祭祖活動,目的是為了緬懷和感恩先人,發揚孝道精神。

天地信仰則是尋求人類與神靈之間進行精神的溝通,追求人神與天地和諧共生,并祈求神靈保佑人類平安健康。在實施這些信仰的過程中,就産生了祭祀活動。

祭祀活動是人們在執行信仰過程中的一種隆重儀式,在這個過程中,人們必須帶着虔誠之心來上香和獻祭貢品,并且口中念念有詞,載歌載舞。久而久之,祭祀活動就形成了人人都需尊崇的祭祀文化。

祭祀文化經過漫長發展,到夏商時期,逐漸形成了“禮樂文化”,“禮”是指各種儀式的禮節和規範,“樂”則是儀式中伴奏的音樂,以及表演的舞蹈。

孟子和孔子思想比較(孔子孟子董仲舒三位大思想家)1

百善孝為先

禮的繁體字為“禮”,東漢著名文字學家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道:“禮,履也,所以事神緻福也。從示從豊。”所謂“豊”,乃“行禮之器,從豆,象形。

從句話可以看出,“禮”字的原本含義是指祭祀活動中所用的神器,經過演化,被引申為祭祀時的宗教儀式,再到後來,“禮”的含義被進一步擴充,到今天泛指人類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種行為儀式和禮儀規矩。

我國曆來是一個禮儀之邦,對禮樂文化一直十分重視,在宏觀層面,認為禮樂是治國安邦的基礎,在微觀層面,則認為是體現個人修養的根本。

然而,到了東周末年,實行“分封制”的周王室苟延殘喘,氣數已定,無力再對各路諸侯發号施令,各路諸侯紛紛自立門戶,不再聽命于周王室的号令。很快,我國曆史上第一次出現了各路諸侯為了自身利益,連年争霸的局面,史稱“春秋戰國”時期。

孟子和孔子思想比較(孔子孟子董仲舒三位大思想家)2

孔子

西周建立起來的禮法制度和倫理道德,被這些諸侯破壞得體無完膚,導緻社會道德淪喪、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的現象越來越嚴重,因此,曆史學家把這一時期混亂的局面,用一個成語“禮樂崩壞”來概括。

也是在這個混亂時期,一個偉大人物橫空出世,它就是有“大聖人”美譽的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本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人(今山東曲阜)。

孔子看到整個社會裡失去信仰的人們,做事毫無顧忌,給國家和老百姓都帶來了深重災難,于是,他決定以一個仁者的情懷和智者的思想,制定一個能使整個社會和諧美好的規章制度,來扭轉這個局面。

在這樣的偉大使命下,孔子一邊重新拾起禮樂文化研究,一邊向德高望重的大學者學習,如,老子,苌弘等人不恥下問,最終,他以禮樂文化為基礎,并用自己的博學多才和真知灼見,創建了一個更有内涵,更有深度,更為利國利民的文化體系——儒家思想,到現在,這個思想體系依然對中華民族産生着深遠的影響,人們的為人處世依然離不開它的指導。

孟子和孔子思想比較(孔子孟子董仲舒三位大思想家)3

孔子拜見老子

到今天,人們對儒家思想的核心用“仁義禮智信”這五個字來概括,也就是人們所說的“五常”,它是中華民族倫理道德和價值觀念中最核心的元素,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本保證,是每個人都需遵守的真理。

在儒家思想裡,“仁”指仁愛、仁慈,人與人之間相處,若能以人為本,時刻為他人着想,具有無私奉獻精神的人,就是仁者。

“義”指道義、正義,簡單來說,就是指身上肩負的社會責任,往大裡說,就是家國情懷。

“禮”指禮節、禮儀,待人待物要彬彬有禮,是一個人修養的體現。

“智”指智慧,是指一個人要具備明辨是非善惡的能力,能把日常生活裡的事物參悟透徹的人,就是智者。

“信”指誠信和信用,說話做事要一言九鼎,古人對誠信非常看重,認為誠信是人們付出巨大代價換來的寶貴經驗,若不聽從會吃虧。

孟子和孔子思想比較(孔子孟子董仲舒三位大思想家)4

孔子講學

然而,五常當初并非一次成型,是經過了孔子、孟子、董仲舒等大師不斷推陳出新後,才形成了一個完善的思想體系。

孔子生活在東周晚期,是一位學富五車的大學者和思想家。這個時期,随着各個諸侯國的實力不斷強大,他們擁兵自重,對周王室的中央政權虎視眈眈,大有取而代之的架勢,而周王室勢單力薄,面對這些諸侯國無能為力,隻能眼睜睜看着分封制遭到嚴重破壞。

心地善良,志向遠大的孔子看到這樣的混亂局面後,為了規範人們的言行,在道德層面,首先提出了“仁義”說,“仁”是體現人道精神的保證,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必須通過仁愛精神來建立人人都可以接受的秩序與制度,才能保證整個社會正常運轉。

“義”是社會道德規範和義利觀思想的體現,倡導人們在物質利益面前,不能見利忘義,重利輕義,否則,會助長人心不古的不良局面。

孟子和孔子思想比較(孔子孟子董仲舒三位大思想家)5

論語

“仁義”說中的“仁”,接着被孔子用在了政治觀點上,随即提出了“為政以德”的政治觀點,主張統治者應該以道德教化來治國,實行仁政,取得民心才是治國的根本。

在孔子的政治觀點裡,道德情操高尚的君主,宛如天空的北極星,會被許多星辰圍繞,會受到衆星捧月般的擁戴。

同時,在政治觀點裡,孔子又加入了“禮”說,是體現禮教精神的重要保證,在孔子看來,禮跟仁一樣,都是人們在長期生活風俗和道德觀念中,形成的一種約定俗成的行為準則,如若丢失,勢必要引起社交和外交的混亂,因此,必須重視禮教制度。

就這樣,大聖人孔子創建了儒家學說,制定出了“仁、義、禮”的基本框架,并開了一個好頭,為後邊兩位儒家學說大咖完善儒家思想奠定了堅實基礎。

孟子和孔子思想比較(孔子孟子董仲舒三位大思想家)6

孟子

孟子(公元前250年——公元前150年)是繼孔子之後,又一個儒家學派代表人物和偉大思想家,他生活在戰國時期的鄒國(今山東濟甯鄒城),距離孔子去世已有300餘年。孟子在儒家學派的地位很高,跟孔子并稱為“孔孟”。孔子被稱作聖人,他則有“亞聖”的美譽。

孟子創建的“性善說”,對人性看法有着深刻洞見,深刻影響了我國的傳統教育。成書于明代的傳統啟蒙教材《三字經》裡的名言“人之初、性本善”,則完全來源于孟子的性善說。

作為儒家思想的頂梁柱,孟子對儒家思想的貢獻也是顯而易見的,他給“五常”中增添了“智”的觀點,進一步擴充了儒家思想的内涵和深度。

在政治觀點上,孟子推行“德治觀念”和“民本思想”,深化了孔子的“仁”說,孔子所說的“仁”,是一種高度自覺的道德。而孟子所說的“仁”,除過包含高度自覺之外,還具備教化功能。他認為,統治者對待自己的人民,應該像父母對待自己的子女,在關心疼愛的基礎上再實行教導,隻有如此,才能得到人民發自肺腑的擁戴。

孟子和孔子思想比較(孔子孟子董仲舒三位大思想家)7

孔子講學

作為君主,培養出高尚的德性是基礎,這是施行仁政的首要條件,所以,孟子就号召“以德服人”、“有德者執政”,對那些采取武力和霸權征服他人的做法,通常很鄙視。

另一方面,孟子又認為,仁政的内容不應該僅僅局限于政治層面,還應該擴展到經濟、文化、教育等多個領域,把仁政作為一條民本思想線索,聯結起社會方方面面的運行,才是仁政的根本。

如果一個君主做到了這些,那麼就稱得上是具有大智慧的人,智的實質就是明白仁和義的道理,并且在行動上循規蹈矩,不背離自己的初心。

這就是孟子對“智”的理解。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04年)是漢武大帝時期著名的大學者,也是儒家思想另一個重要的代表人物。

他對儒家思想的最大貢獻,莫過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同時,給五常中補充了“信”的觀點,進一步深化了儒家思想。

孟子和孔子思想比較(孔子孟子董仲舒三位大思想家)8

董仲舒

公元前140年,董仲舒看到西漢朝廷在官員的推舉制度上,一直采用“以法治國”的法家思想為準則,這個思想不利于中央集權統治,有些言論甚至有擾亂社會輿論的危險。于是,董仲舒自告奮勇,在丞相衛绾的舉薦下,向漢武大帝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觀點。

這個觀點的核心就是廢除其他思想學說,隻保留儒家思想。在以後的官員選拔上,精通儒家學說的人士才能做官,并且要有熟練運用儒家思想,來解釋清楚法律法規的技能。

漢武大帝聽到這個意見,經過深思熟慮,很快推行起來,随即,儒家思想上升到了“國教”的地位,成為上到國家下到百姓人人都需遵守的規範,對今後大漢朝廷安邦治國、富國強兵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很快讓漢朝建成了大一統帝國。

孟子和孔子思想比較(孔子孟子董仲舒三位大思想家)9

五常

接着,董仲舒通過對孔子的“仁”說觀點進一步剖析,從“仁”裡邊分離出“信”的概念,他認為,誠信是賢能之人與生俱來的高貴品質,賢能之人若能在言論與行為上以身作則,做到誠實可靠,就會得到周邊人的信任和擁戴,否則,聲名掃地,臭名遠揚。

更重要的是,信用對當權者來說,是立國之本,當權者言而有信,說話一言九鼎,老百姓肯定會誠心相待,不會做出欺上瞞下的事情。

可見,在董仲舒眼裡,信用和誠信擴展到整個社會,無論對國家和百姓,都百利而無一害,是利國利民的基礎。

當董仲舒把“信”的觀點确定下來,他又将孔子的“仁、義、禮”和孟子的“智”,統稱為五種“常道”,是可以與天地長久的思想法寶,自此,五常終于被完善下來,影響至今,成為華夏民族最重要的精神信仰。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