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旅遊

 > 西漢至新時期的景點

西漢至新時期的景點

旅遊 更新时间:2024-06-22 04:22:23

一、明代著名的“帝城”名勝

西漢至新時期的景點(著名景點天賜城來自東漢)1

天賜城自東漢以來,因相傳漢光武帝劉秀在此屯兵,曆代為光山著名景點。據明《嘉靖光山縣志》載:“天子城山在縣東十裡,地臨官渡河,世傳漢光武夜無以屯兵,令軍士各負土成阜,上立城故名,有井泉池塘在焉。到了明代,因開國皇帝朱元璋年少時在天賜城遊居,天賜城景區迅速逼格被稱為“帝城”景區,這個名稱明确見諸于光山首部縣志。

西漢至新時期的景點(著名景點天賜城來自東漢)2

西漢至新時期的景點(著名景點天賜城來自東漢)3

據《明嘉靖光山縣志》記載名勝篇說:“若夫遊帝城,涉官渡,酌琴井之泉,觀台觀之風,攬松林之晚照,聞蘭若之綵鍾,固自童稚時已熟之素矣!或心與景會,景與天會,或吊古感今,寫懷遣興,弗能已於言也!……”。這裡提到的景點都是明朝光山縣城的名勝景點,當時天子山被稱為帝城。天一閣藏明版《嘉靖光山縣志》在印刷時遵制頂格“帝”字,以示皇恩。而在提到同為帝王的漢光武帝時隻是說“漢光武”,并無“帝”字待遇,當朝臣子是不能對前朝皇帝稱臣的。這個“帝”字指的就是當朝明太祖皇帝朱元璋。

西漢至新時期的景點(著名景點天賜城來自東漢)4

明代天子山“帝城”之勝,與官渡清波,司馬井,北台熏風同為光山城之著名風景。因而留下了大量當時的詩人記述遊覽天賜城風光的詩篇,著名詩篇有:

西漢至新時期的景點(著名景點天賜城來自東漢)5

(明)李逢陽(七律)《遊天子城》詩:

東望龍岡霁色青, 漢皇曾此駐天兵。

溪山一曲留芳澤, 草木千年載寵榮。

古堞定須神物護, 祥煙長共彩霞明。

至今谷鳥鳴相應, 疑是當年警跸聲。

西漢至新時期的景點(著名景點天賜城來自東漢)6

西漢至新時期的景點(著名景點天賜城來自東漢)7

西漢至新時期的景點(著名景點天賜城來自東漢)8

明嘉靖年間曾先後擔任過海州、衮州、臨洮同知的光山人蔡光在其五律《天子城》詩曰:

帝子開營壘,因高踞上遊。

青山連雉堞, 赤壁隐龍樓。

古井藏金馬, 深潭控鐵牛。

捍門淮汝表, 形勝壓中州。

西漢至新時期的景點(著名景點天賜城來自東漢)9

西漢至新時期的景點(著名景點天賜城來自東漢)10

在明代和清早期,“天賜城”的地名是“天子城山”。這個名稱一直沿用到清朝雍正時期才改名叫“天賜城山”。據《古今文人詠光山》一書中明李逢陽《天賜山》詩條目注釋曰:“天賜山,舊稱天子城,在縣城東十裡,西臨官渡河,山長一裡許,上有廟及土城基。清雍正間,知縣常三立更名為天賜山”。

西漢至新時期的景點(著名景點天賜城來自東漢)11

天賜城山上,過去是沒有寺院的。明朝出現的首部光山縣志《明嘉靖光山縣志》記載的光山境内寺院名稱,并沒有天賜寺的名字。而到了清朝以後的光山縣志,才出現了天賜寺的名字。由“天子山”到“天賜山”,由“帝城”到“天賜寺”反映了時代的興衰和曆史的滄桑,也更增添了籠罩在天賜城上的神秘與久遠的色彩,急待着人們去探尋!

西漢至新時期的景點(著名景點天賜城來自東漢)12

西漢至新時期的景點(著名景點天賜城來自東漢)13

二、優美而久遠的民間傳說故事

1、真龍躺過露“天機”

傳說,落難天子朱元璋得到光山劉堉的盛情招待。并一起在光山天賜城遊玩的時候。兩人因貪戀美景,不覺在山上的松樹下睡着了,朱元璋無意中一翻身,身邊的劉堉不經意一看,剛剛朱元璋躺過的松毛上,赫然出現了一個大大的“天子”的天字,劉堉不由暗自稱奇,從此對這個年輕的小乞丐愈發尊重。

西漢至新時期的景點(著名景點天賜城來自東漢)14

2、龍橋飛渡避追兵

龍橋遺迹,劉山南臨仙河中有深潭,中有天生石橋,蓋水中巨石為梁也,河水沖刷至此受阻,回浪拍崖,形成深潭,石橋水深時在水下可見,枯則露出,古時架橋不易,此為天生之橋,兩岸交通便利許多,世傳朱元璋在光山期間曾從此橋走過。因古代皇帝是“真龍天子”所以後人命名該橋為龍橋,并賦予它美好的傳說,民間傳說朱元璋在光山天賜城南臨仙河畔,遭到元廷官兵的追殺,眼看官兵就要追上來了。深深河潭上既無橋,也沒有渡船。朱元璋絕望的說:“如果河上有座橋多好啊!”,沒想到話音剛落,河面上真的出現了一座橋。他急忙跑到了河對岸,可這也不行,官兵也追上了橋,他着急地說:“老天,你真要幫我,就讓這個橋斷掉。”誰知話音未落,隻聽轟隆一聲,橋北端果然塌了下來,元軍再也無法追過來了,隻能眼睜睜的看着朱元璋跑掉。

西漢至新時期的景點(著名景點天賜城來自東漢)15

3、天賜山上少蚊叮

天黑了,朱元璋困極了,來到天賜城山頂的一處林間小屋裡,打算在那裡住,誰知蚊子實在太多了,朱元璋生氣的說:“死蚊子,看我一巴掌把你打出去,神奇的是,他說完後,屋裡真的一隻蚊子也沒有了。他在屋裡舒舒服服的過了一夜。而天賜城山自打那以後再也沒有蚊子出現了。

三、文物部門的“信陽市文物保護單位”基礎材料

天賜城古城址是信陽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西漢至新時期的景點(著名景點天賜城來自東漢)16

天賜城遺址文物報告稱:

一、基本情況

天賜城遺址,位于光山縣城東斛山鄉天賜城村。又稱天子城,天賜山。漢武帝時,在此築城屯兵,後城邑延續,至明太祖時,也曾在此屯兵。城址為一南北走向的土嶺,高約20米,南北長1000米,東西寬600米,遺址大部分被墾着田地,小部分為經濟林。地面散存有大量的磚瓦陶片,瓷片等遺物,其土城基遺址和寺廟遺址尚依稀可辨。由于沒有進行挖掘,其文化層内涵尚不清楚。

西漢至新時期的景點(著名景點天賜城來自東漢)17

二、保存現狀

天賜城遺址,西臨官渡河,東接連綿群山,居高臨下,易守難攻,曆史上是豫南門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漢武帝劉秀,明太祖朱元障均在此築城屯兵。城址為一南北走向的土嶺……,文物部門還收藏有當地農民在耕作時挖出的明代石人俑,石人馬俑等遺物。環繞其上的土城基遺址部分可辯,位于城址東南部的寺廟遺址尚存。現有好事者在城址的南端立有明太祖朱元璋的塑像一尊。

西漢至新時期的景點(著名景點天賜城來自東漢)18

三、曆史沿革

天賜城始建于東漢,又稱天子城。漢光武帝起兵反王莽時,行軍至此,見此地居高臨下,易守難攻,遂築土城屯兵拒敵,後終成帝業,此後古城延續。

明太祖朱元璋起兵反元,在此處屯重兵,躲過了元蒙古鐵騎的圍剿,使得北上部隊得以喘息。後以此為大本營,經固、汝、穎諸州北上,終于攻下元大都。後人在此建天賜廟,塑朱元璋像明示紀念。據《明史》載:“太祖初時嘗曆光固汝穎諸州。”清乾隆《光山縣志》載:“天子城,明太祖嘗駐兵處。”

明末清初,因戰亂加之清統治者加強對漢人及漢文化的統治,天子城遂毀。

清雍正時,知縣支線常三立更名為天賜山。清乾隆《光山縣志》載:“天賜山城,雍正中,知縣常三立更名天賜山,在縣東十裡,臨官渡河”。

清乾隆時,天賜山屬光山縣天常廟保。清乾隆《光山縣志》載:“天賜山,在縣東十裡天常廟保,西臨官渡河……山長亘裡許,高數仞,上有廟及土城基”。

解放後,天賜城屬光山縣蔡橋鄉天賜城村管轄。

西漢至新時期的景點(著名景點天賜城來自東漢)19

四、價值

天賜城作為漢光武帝和明太祖的駐兵地,這座古營壘在昔日确實起到了捍衛豫南門戶的重要作用。自漢光武帝築城屯兵,至明代未年城毀,天賜城曆十多個朝代更疊,文化積澱内涵豐富,文化層堆積十分深厚。此遺址對于研究漢代,明代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情況及城池演變有重要價值。

西漢至新時期的景點(著名景點天賜城來自東漢)20

作者:李勇(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 中華詩詞學會會員 中國佛像印研究中心研究員 司馬光文化研究會理事 光山縣政協文史資料撰稿員)

寺廟地址

距離光山縣5公裡的斛山鄉天賜城村

導航提示

紫水學校→前樓村小學→紫水灣遊樂園

→紫水大橋前一千米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旅遊资讯推荐

热门旅遊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